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高三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

如题所述

关于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高三,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凯恩斯针对经济危机期间所出现的严重失业状况,提出了“充分就业”的概念。
2、所谓充分就业,就是在一个具体工资水平上,人人有事做。
3、凯恩斯将失业的情况分为三种:一是由于某种专门劳动市场供过于求造成的,叫“摩擦性失业”;二是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现有的工作不喜欢而情愿呆在家中,叫“自愿失业”;还有一种是由于在现行工资水平上,人们愿意工作而得不到工作,叫做“非自愿失业”。
4、磨擦失业可以通过对劳动力的技能训练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迅速解决,自愿失业则是劳动队伍自身的选择,所以这两类失业不算真正的“失业”。
5、因此只要解决了“非自愿失业”的问题,就可说得上充分就业了。
6、要想做到充分就业,就要求一种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7、凯恩斯肯定,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取决于总的有效需求水平。
8、在他看来,以前的理论之所以是错误的,就是假定供应会自行创造需求。
9、当有人对萨伊法则提出疑问,认为过度的储蓄或者过度的消费也许会导致萧条时,古典理论总是这样解释:储蓄的决策总会导致投资的决策,而利率的变动又会使储蓄决策和投资决策之间平衡。
10、凯恩斯对此则提出相反的结论。
11、他认为,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而不是利率的变化合影响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平衡。
12、这就是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
13、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既认为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总需求水平,又认为总的有效需求取决于对消费商品和投资商品的需求。
14、就个人消费来说,“量入为出”,消费水平依赖于收入水平,消费额总是占收入额的一定比例,这种比例称为“消费倾向”。
15、一般地说,这种比例或倾向是相对稳定的。
16、但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开支会增加得比比收入速度慢。
17、 国民收入的均衡不一定就是充分就业的均衡,只要需求不足,就会使社会资源利用不足,结果使在工人失业和资源闲置的条件达到国民收入的“均衡”。
18、因此,在凯恩斯看来,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自行调节,那么充分就业的均衡只是一种特殊的情况,而通常的情况则是一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
19、那么,储蓄会不会及时转化为投资呢?按照传统的理论,只要利率恰当,储蓄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
20、凯恩斯对此又大唱反调。
21、他认为,投资的数量不完全取决于利率,而主要依赖于预期的利润串。
22、随着投资助增加,资本的预期收益会发生递减,这就叫做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23、利润和投资数量关系时常显得不稳定,因为投资决策是根据对将来的成本和销售收入的估计做出来的,所以利润期望值会对投资决策起相当大的作用。
24、不肯定性、风险、期望、投资者的态度和信心都会对投资决策发生影响。
25、因此,储蓄金额多了,利率再下降,不一定就会直接引起投资的增加。
26、凯恩斯认为,一味依靠利息率降低来刺激投资并未能始终奏效,有时投资可不受利率的影响,如果预期利润前景不妙,即使利息串再跌,只会造成储蓄多、投资少的现象。
27、因为储蓄大于投资,所以导致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28、 对于利率机制的解释,凯恩斯的见解与以往不同。
29、以往的理论认为,利率是取决于储蓄和投资的两个函数的相互作用。
30、在现行的利率水平上,储蓄大于投资,利率就会下降;反之,投资大于储蓄,利率就会上升。
31、货币供应数量的变化既不影响长期的利率,也不影响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
32、货币供应所能影响的只是价格水平。
33、凯恩斯的解释是,利率取决于个人和企业持有货币的愿望和数量,也就是说,货币供应数量影响利率。
34、在不同的利率水平上,人们对持有货币的不同需求,凯恩斯称之为“灵活偏好函数”,它由三个动机组成:(1)出于交易的目的(个人购物,企业购买投入);(2)出于预防的目的(准备一笔钱以应付意外开支);(3)出于投机的目的(哪里收益高,钱往哪里投)。
35、出于前两种目的而持有的货币对利率变化的反映是不敏感的,叫做完全缺乏利成弹性,出于第三种目的而持有的货币对利率变化的反映是非常敏感的,具有利率弹性。
36、利率下降得越低,到了一定的程度,出于第三种目的而持有的货币变得对利率的变化完全富于弹性。
37、这种情况是在萧条时出现的,即货币数量的大量增加,不必再使利率下降。
38、换言之,利率在低水平上维持不变,货币数量依然大量增加。
39、人们手中持有货币增多,是出于第三种目的,因为利率如此之低;把钱存入银行或放在手中得失相差无几,不如握在手中为好。
40、这种情况凯恩斯称之为“流动性陷饼”。
41、他以此批评传统经济学只看到交易性的货币需求(—前两种目的),而忽视投机性的货币需求(第三种目的)。
42、以往的理论认为货币有价值贮藏的作用,但不是很强调。
43、凯恩斯特别强调此点;他认为利率的高低受货币供应数量的支配。
44、他最重要的、与古典学派关于利率问题的区别,就是关于货币投机需求的理论,即增加货币供应会导致利率下降,增加投资会增加国民收入,在非常低的利率水平上,货币供应全部会被投机需求所吸收。
45、概而言之,凯恩斯的理论基本上涉及到了四个概念:(1)消费函数;(2)资本边际效率;(3)灵活偏好函数;(4)货币供应数量。
46、只有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充分就业总目标之间的关系,才算基本上掌握了凯恩斯学说。
47、 凯恩斯的理论特色就是对经济波动的分析。
48、他强调投资的作用,即投资的某种变化会导致收入的变化,而且是以当初投资的某种乘数(倍数)来变化的。
49、这里暂不介绍乘数理论是怎么回事,先说说由来。
50、这种乘数效应起初是由俄国经济学家杜根一巴拉诺斯基等提出来的,但从未从理论上正式阐明过。
51、1931年,卡恩,这位凯恩斯在剑桥大学的同事具体地发展了这种分析。
52、凯恩斯后来在《通论》中充分采用了这种乘数理论,尔后广为人所知晓。
53、基于这些理论,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54、他主张政府通过调节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
55、在总的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张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货币供应,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
56、应该说,这种主张基本上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因此凯恩斯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成功。
57、他认为,平衡预算的概念对决定政策不起作用,呼吁财政政策要从旧式的预算平衡的概念中解放出来。
58、于是,古典经济学的预算平衡的原则从此被打破,许多国家的政府从不得已的预算赤字,逐步走向主动的、无所顾虑的赤字预算。
59、赤字预算的确刺激了有效需求,但却又产生了通货膨胀等新问题,引起后来的经济学家为此而争论不休。
60、凯恩斯反对一味节俭。
61、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社会道德规范认为储蓄、节俭是美德,极少宣传消费是善举,是刺激经济的良策。
62、他引用过孟德维尔的寓言:蜜蜂社会由于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而繁荣;又由于节俭而衰落。
63、以此说明节俭往往对社会不利。
64、为刺激经济发展,凯恩斯主张物价上涨。
65、因为通过物价上涨使实际工资下降的办法,要比传统的主张降低名义工资的办法更为聪明、可取。
66、降低名义工资也许会刺激企业的经济活动,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就个别企业来说也许行得通,但从整个社会来说,这种做法并非良策。
67、因为降低名义工资容易引起工人的反抗,而且降低工资水平会相应地减少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导致市场和生产的进一步紧缩。
68、凯恩斯也主张“济贫”。
69、他认为,向富人征税再救济给穷人,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70、因为富人的钱越多,储蓄的钱会越多。
71、而征税后储蓄会减少,再救济结穷人,使之用于消费,把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转用于消费,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生产,实现充分就业。
72、凯恩斯的政策主张还不止这些。
73、从上述可以看出他的政策主张与他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
74、他的许多主张被西方国家当政者所采纳,尽管有的没有兑现,但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75、在经济学说史上,无论是赞成他的人也好,反对他的人也好,都不能不提到他和他的理论。
76、历史不会使他湮没无闻。
7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是凯恩斯。
78、凯恩斯的思想一方面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受先辈经济学家的启发。
79、关于有效需求刺激国民收入的问题并不是由凯恩斯首先提出来的。
80、马尔萨斯的思想对凯恩斯的影向至深,而凯恩斯对马尔萨斯的钦佩之情则常常溢于言表。
81、但经济学界并不认为在经济学上曾发生过“马尔萨斯革命”,而只承认凯恩斯革命。
82、因为是凯恩斯而不是马尔萨斯对有效需求问题作了全面的论述,并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83、相比之下,马尔萨斯在许多方面是含糊不清的。
84、除个人原因外,还应当从社会根源上找原因。
85、凯恩斯和马尔萨斯都遇到战争之后随之而来的严重失业和萧条,但凯恩斯碰到的问题比马尔萨斯所遭遇的要严重得多。
86、有人说,凯恩斯的经济学是萧条经济学,也有人反对此说。
87、不管如何,凯恩斯是通过对严重的萧条进行思考而产生出这些理论的。
88、可见,宏观经济学是与以往的经济学说的总体分析相对立而产生的。
89、以往的理论其实并不能胜任总体分析,不能解释经济产生萧条与失业的现实。
90、于是,作为凯恩斯革命的一种结果,宏观经济学承担了这一任务。
91、而以往的理论,规程则更多地用于解释“微观”——个别企业相消费者的经济行为。
92、如此分工,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可以各司其职,和谐共存了。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