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韩非子作为一名有名的思想家,他曾经在《五蠧》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乱纪"。意思就是说读书人通常靠写文章靠散播思想去扰乱法纪,而习武之人通常用武力扰乱朝纲。韩非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古往今来,文人和武人若要反抗或者扰乱法纪,都是要利用自己擅长的事情去做的。

一、古代文人通常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古代的文人通常是靠自己的笔杆子去抒发不满的,不然总不能让他们去跟人打架吧。像杜甫在唐朝晚期的时候 写了很多诗指责当时的统治者不在乎黎民百姓,战争频繁而让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他的《三吏》《三别》写满了辛酸,以及对当时形势的担忧对统治者的无奈。古代文人墨客,以笔为武器,表达内心的想法,有的因为写了一首诗就被贬了。

二、侠者利用自己的武力去做统治者禁止的事情

古代侠者就是会武功的人,他们利用自己的这一优势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像陈胜吴广起义,他们作为农民阶级,后揭竿而起,开始反抗,靠的就是武力。他们没法像文人墨客那般拿起笔,用笔墨去抨击,去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用的是武力,他们要反抗 ,他们犯了武者对投资者不忠的禁忌。

三、在韩非子看来,这是破坏了社会秩序,扰乱了法纪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崇尚法治。所以他觉得任何事情都应该交给法律制裁,不能自己决定,不管你是否出于正义,你写文章表达不满,你靠武力反抗都是不对的,是扰乱了社会秩序的行为。那都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所以韩非子留下了"儒以文乱法,侠以武乱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2
韩非子在《五蠹》中说:“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文人们总是靠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总是用暴力触犯律例。韩非子是法家的大名人,非常反感这些文人和侠客,觉得好好的社会秩序都被这些人给搞坏了,而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应该是高于一切的。可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以武犯禁”的事情,那些以暴力来解决问题的人当中,也不乏有勇有谋的豪杰之辈,千百年来一直得到人们的景仰。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特地给一些“以武犯禁”的人以大量笔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8
战国

焚书是秦国统一后郡县制实行第8年,秦始皇34年,六国老氏族复辟浪潮正自凶猛,搏浪鼓刺杀已过,博士儒生淳于越竟于此时,公然上书,提出废除郡县制,力行王道,恢复分封制,给皇家子弟封侯裂土的请求。而此时的秦国,已经7代实施商鞅变法时的县制(秦孝公至秦始皇为7代君主),并正式设立帝国郡县制8年,累计实行县制141年,木已成舟,生米不但熟饭,而且都生了厚重的锅巴,而此时儒生公认老调重谈,并大以为非,其悖逆,其狂妄,其有违常理之幅度,摆明了其背后有强大的复辟力量推动,而且其力道之猛,可以想象,这件事情将复辟势力公开摆上了台面,反复辟的斗争刻不容缓。李斯作为法家代表人物、丞相、郡县制发起者,是论战的最主要战将。

战国

而刘邦采取半郡县,半封建,结果如何?七国之乱,王莽篡汉,东汉末年分三国;晋帝司马炎,实行分封制,如何?16国分华夏,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孰优孰劣,自不待言。回到焚书。诚然,焚书为过,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焚书背后的大时代背景,儒生为何倡议古代分封?因为分封是复辟的首要条件。儒生倡议废除郡县,恢复分封,不过是六国利用儒生做探路石,试探和瓦解初生的统一秦国之步骤。当是时,如果你是那个横扫六合,虎视雄踞的千古一帝,面对复辟浪潮的如此挑衅,你会作何感想?如何反击?

刘邦

我只知道,即便再伟大的胸怀,也不能拿六世基业开历史玩笑。

李斯

强硬反击挑衅,摧毁诋毁根基,保住初创的帝国基业,是秦始皇的不二和唯一选择。而诋毁秦政、郡县制的根基为何?不过是那些诗、书、礼、乐的所谓王道大政罢了。焚掉这些无用之书,口舌之书,与民何害?我们且看看,焚书的真正实施结果又如何?儒家因此灭绝了?没有。儒生因此消失了?更没有。焚书,只是政治威慑力大于破坏力罢了。千古之下,看康有为如何说:秦焚书,六经未因此而亡。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绝。议礼者三十余人,皆秦诸生,皆未尝被坑者。其人皆怀六艺,学通《诗》《书》,逮汉犹存者也。然则以坑儒为绝儒术者,亦妄言也。

焚书

再看看鲁迅如何说:

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但是,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秦始皇在完成灭六国之伟业后,并没有立刻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依然一如既往的勤奋、努力和警惕,这位始皇帝每日要批阅120多斤奏章,每日只睡4到5小时,少有娱乐,连皇后都不立,修长城,建驰道,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其武功盖世千古,其文治造福千载,而且秦始皇在位期间,从无错杀,冤杀一位功臣,所有文臣武将,绝无狡兔死,走狗烹之命运,从无一起悲剧,仅此一项,足以证明秦始皇之胸襟,之诚挚,之决断,之清醒,千古一帝配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八字评语。秦始皇如果真的做出了焚书坑儒的选择,必然有其原因,这绝不是昏头举措。但,得罪了文化人,是不得了的。尤其是儒家。

焚书和坑儒这两件事情,被作为秦始皇和秦政残酷暴戾、灭绝文化的铁证,被儒家从汉朝一直骂到现在,成功的让千古一帝遗臭万年,秦也和暴牢牢锁定,凡举秦,必不离暴。后人之眼光,只以成败论英雄。秦因其短暂,而一短毁所有。后世已经在儒家影响下,打下深刻烙印:短,因其暴。暴,所以短。汉承秦制,秦始皇与文臣武将创立的所有,除了郡县制,被刘邦全部搬走,连卫青、霍去病出征,都走的是秦朝建成的全国高速公路网——驰道。

汉祚400余年。短乎?

巍巍长城,屹立至今,巍然世界,短乎?

中华文明,自隶书,而普及最底层大众,方块字至今流转于键盘侠指下,短乎?

秦二世而亡,秦始皇不早立扶苏,是其根本失误。

而秦之亡,其核心在于内部的赵高、李斯、胡亥恶性政变,迅速摧毁和瓦解了一切秦政庙堂,秦始皇坑儒460人被骂为千古残暴第一。

儒家之价值观与评判标准。

唐太宗

“儒以文乱法”的经典案例,玄武门事变助夺皇位。

在唐朝开国过程中,以李世民的功劳最大,李渊曾答应让世民做太子,最终,却舍世民 而取建成,将世民封做秦王。李建成缺少世民的雄才大略,又担心太子位置不稳,于是和三弟元吉一起暗预备刺杀李世民。世民手下豪侠之士甚多,闻此讯息,拍案而起,协助秦王发动了玄武门 。
第3个回答  2020-09-18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正道何在?”不明白这句话的逻辑,试着站在题主的角度梳理一下:因为儒和侠代表真理和正义,所以,他们所乱的“法”,所犯的“禁”都不是正道,现在既然“儒”和“侠”本身被否定了,那“正道”也就没有了。

真荒唐。

首先这种逻辑,前提就是错误的。儒生未必代表真理和正义(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侠客也无权以自己手中的刀剑私自处置不法之徒,否则还要法律做什么?现代社会,传统意义上的侠客已然消失,但“儒以文乱法”却不时以另一种现象出现,那就是各种网络大士,出于各种目的,逢中必喷,逢美必舔,甚至有大v以自己的影响力裹挟民意,去干扰政府决策。这当然是官方所不能容忍的。几千年前如此,现在如此,几千年后还是如此,这没有什么好说的。

只不过,任何时候,公道自在人心,正道自在人心,而政府也必然要照顾大部分人的利益,依照社会大部分人的意愿而做决策,这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正道永远都在。
第4个回答  2005-11-27
原文不是这样,是“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好像是《韩非子 五蠹》里的吧,您这版本是司马迁的。
韩非是法家的,说文人闲着没事说这说那,侠士闲着没事扰乱社会秩序,都不是啥好东西。破坏国家安定团结。韩非子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来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