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釉瓷器特征及鉴别方法

如题所述

1. 汉代黄釉往往含有杂质,并未形成纯正的黄釉色,这可能是由于烧制过程中的火候控制或配方差异导致的偶然窑变。正是这种偶然的窑变,赋予了汉代黄釉陶器独特的历史和工艺价值。唐三彩和辽三彩中也有不同深浅的黄褐色釉,同样属于窑变的一种表现。
2. 黄釉可分为低温黄釉和高温黄釉两种。高温黄釉多出现在普通民窑制品上,而低温黄釉则多用于官窑制品,因此更为珍贵。纯正的低温黄釉作为在瓷坯上两次烧成的装饰釉,首次出现在明宣德年间的瓷器上。到了明成化和弘治时期,黄釉技艺达到了顶峰,清代三代的官窑黄釉作品同样精美,但到了乾隆后期,黄釉技艺开始衰退。
3. 明弘治时期的黄釉颜色较浅,被称为“娇黄”,其器壁薄而器底施白釉,白釉肥厚略显绿色。常见的器型为直口盘,曲度不大,属于官窑器,底部有青花六字二排双圈楷字款。
4. 明正德和嘉靖时期的黄釉颜色变深,出现了“鹅黄”和“麦芽黄”,其中比“麦芽黄”更深的一种被称为“蜜蜡黄”。除了单色黄釉,还有在黄釉地上加施绿釉的花纹,这些图案通常在器胎上刻好轮廓后施绿彩,也有青花、矾红并列的制品,如黄地黄花和矾红地黄彩釉图绘等,款识为青花六字二排双圈楷书款。
5. 清代康熙时期的黄釉釉质细腻而晶莹,犹如鸡油,因此也被称为“鸡油黄”。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在黄釉胎子上加刻各种图案花纹的工艺,图案在烧成后隐现在黄釉内。同时,堆塑纹饰也开始出现,如官窑中的黄釉龙耳杯和堆塑的杯碟,工艺十分精细。
6. 清代雍正时期的黄釉除了继承前朝的“鸡油黄”单色釉和黄地绿彩制品外,还出现了黄釉地施加粉彩的图案。官窑典型器物包括黄地粉彩十六孩碗和加粉彩云鹤云彩盘、碗。雍正时期还出现了“粉黄”,黄釉中含粉较重,色浅而失透,有的在浅黄色中微泛青色,类似“鸡蛋黄”,因此也被称为“蛋黄”。
7. 明清时期的黄釉仿品,其施釉薄而稀疏,露胎处没有氧化铁的黄褐色,有的仿品黄褐色呈微红状。仿清代康熙鸡油黄的施釉不均,釉色浓淡不一,有的泛微青色。仿清代雍正粉黄釉质过厚,且多烧成橘皮状,釉面出现细小点子凹入。
8. 新世纪前后的新仿品总体特征是,仿清三代黄釉的胎质过于细腻,如白粉状,釉色显得较为嫩薄。仿明弘治黄釉的胎骨偏重,使用工业氧化钴原料渗入胎骨,仿民窑器粗劣,仿官窑器精细,但缺少一种硬质之光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