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都有些什么?

样方法,还有。。。。?

调查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去除取样法,直接计数法

1、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②、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有标志数

2、样方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②、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

3、去除取样法

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续的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同等的捕捉力量所获取的个体数逐渐降低,逐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增大。当单位努力的捕捉数等于零时,捕获累积数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4、直接计数法

通过显微镜利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较大单细胞微生物计数的操作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徽生物计数方法,此种方法简便、快速、直观。

扩展资料:

种群密度调查则是构建种群数量变化模型的基础,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逐个计数法,适用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统计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值,是一种精准的方法。

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种群个体数繁多,其大小不一,再加之因动物的穴居、隐藏和飞翔等原因,逐一计数是很困难的,这时常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计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取样调查法(估算法),这就是经常用到的另一种方法。

影响因素:

1 种群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年龄增长型的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性别比例失调,繁殖率低,种群密度将降低;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将增大

2 密度制约

一旦种群大小超过了环境的容纳量,其个体数必将逐渐减少,要么出生率有所回落,要么死亡率有所升高,其中主要受食物资源与天敌种群因素制约。

3 随机性

在自然状态下,动植物及微生物种群总是受到随机过程的干扰。包括环境随机性与灾难性随机性,以相同的方式作用于所有个体,与种群大小及其他参数无关,任何环境因素都会对种群参数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其中主要是气候因素和领地面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种群调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12

1、样方法

(1)使用范围:大多数植物,某些身体微小,不易标记,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例如蚯蚓等土壤动物。

(2)原理: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例如:选取1m2草地,计算蒲公英为20棵,则该样方的蒲公英密度为20/1=20(棵/m2)。

(3)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如图1) 

                                   

         

              图1                                 图2

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 (如图2)

(3)注意事项:①不能随意更换位置和面积。②选取总面积大的相应样方也应多取些。③计数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上的,只计样方相邻两条边及顶角上的个体(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④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的面积也应不同。⑤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取多组邻近的平均值。

2、标志重捕法

(1)使用范围: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等动物。

(2)原理: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3)计算公式: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4)注意事项: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不会产生有损其寿命和行为的伤害。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以防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③标志符号必须能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④在调查期间没有较多个体迁入、迁出、死亡。

第2个回答  2010-05-12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在农业生产和渔业捕捞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这就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那些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但是,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常见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
(1)使用范围:大多数植物,某些身体微小,不易标记,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例如蚯蚓等土壤动物。
(2)原理: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例如:选取1m2草地,计算蒲公英为20棵,则该样方的蒲公英密度为20/1=20(棵/m2)。
(3)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
(3)注意事项:①不能随意更换位置和面积。②选取总面积大的相应样方也应多取些。③计数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上的,只计样方相邻两条边及顶角上的个体(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④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的面积也应不同。⑤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取多组邻近的平均值。
例1、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试举一例: 。
(2)某班同学对公园附近的一块林地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该地面积为长500m,宽30m,计15000m2,随机选取10个样方,由每一小组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样方取样方法为 ,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m2 0 2 3 3 4 12 4 2 3 3

解析:(1)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生产、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害虫防治;(2)由题中数据得该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分成了10个等分,因此取样方法为等距取样法;计数时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0和12),取多组邻近数据的平均值,(2+3+3+4+4+2+3+3)/8=3株/m2,估算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3株/m2。
2、标志重捕法
(1)使用范围: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等动物。
(2)原理: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3)计算公式: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4)注意事项: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不会产生有损其寿命和行为的伤害。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以防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③标志符号必须能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④在调查期间没有较多个体迁入、迁出、死亡。
例2: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 hm2=10000 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 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 只/ 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 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 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雌:雄= 。
(3)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
解析:(1)应注意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得288只/ 2hm2,而问题中的单位是只/ hm2,所以答案为144只/ hm2。对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这一事实应正确理解,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现实际重捕标记数值应比4大,用4来计算,属偏小,故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大。(2)种群的性别比例是针对两次捕获情况综合而言,故应根据两次捕获的结果来计算,结果为8∶9(3)每100 m2有3.6个洞口,每10000 m2有144只布氏田鼠,进行比例换算,得答案为2.5∶1。
3、课堂延伸――昆虫种群密度调查示例
(1)材料用具:野外田垄或草坪的昆虫小型隔离种群,捕虫网,测量绳或卷尺,纸,笔。
“牛耕式”路线示意图

(2)方法步骤:①选择一块几十平方米至几百平方米的野外隔离空地(如菜田、草坪),要求这块空地上没有障碍物和棘刺灌木,以免扫网困难。

②从地块边上的某一点出发,由一名操作者拿捕虫网按照“牛耕式”路线左右扫捕昆虫,不重复地把田块走遍。清理网内昆虫,分类记录数目,最后处死昆虫。每走一遍捕得的昆虫总数就是一次捕获数。
捕获次数 每次捕获数(Y) 捕获累积数(X)

(3)每隔5min重复步骤②一次。注意应由同一名操作者沿同样的路线,以相同的扫网次数进行捕虫,并记录数目。当捕获的昆虫数量呈连续下降趋势时,就可以停止了。
(4)把上述每次捕获的昆虫数目填入下表,并计算捕获累积数。
捕获次数
每次捕获数(Y)
捕获累积数(X)
1
2
3
4
……

(5)以捕获累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上述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相交处就是种群估计数。将种群大小(种群估计数)除以测量田块面积,就得到种群平均密度。
(6)注意事项:①每次捕捉必须严格保持条件一致,如走向、路线、扫网次数、力度及气候条件,以减少误差。②每次捕到的昆虫,不得放回原种群,同时应尽量防止种群内有迁出或迁入的个体。

下列关于样方调查的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无论样方数据的大小,只要 取其平均值就可接近真实密度
B.多次取样,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
种群的分布型如为均匀型,只要采取简单的随机取样,而其它的分布情况则采取分层随机取样。不管哪一种方法都是计算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这就可以代表种群密度
事实上之后还有处理那就是计算标准差SD和标准误差SE
样方的选择本身就要求了代表性、典型性,所以在代表区域做统计时,不再可以舍弃数据悬殊的样方,否则统计的结果就失去了科学性。
①样方数量要足够多;②样方要随机选取;③样方在被调查的地段要分布均匀
这还真是个问题。因为要求样方的选择是随机取样,所以理论上是不能对数据有所取舍的。即便有0的个体也是有的啊,有的老师认为这样样方不具有代表性,可是选取时是不能加主观的啊。
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样方法是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以其平均数来估计种群整体。
只要样方是随机取样而得,取其平均值就可接近真实密度。
第3个回答  2015-06-21
1、取样器取样法是用来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种类时的取样方法;
2、目测估计法和记名统计法 是调查土壤小动物的时候 具体计数的方法.一个准确一个模糊;
3、显微计数法 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某种微生物的数量的方法;
4、稀释涂布平板法是用稀释后 在培养基上形成 菌落的方法来计算 细菌等微生物的数量的方法。
第4个回答  2020-02-24
调查种群密度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黑光灯诱补法,抽样检测法
计数法=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调查物种丰富度=取样器取样法
纯化法=平板划线法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