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评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3

三国历史评价

我的观点啊:大家想想刘备最早在荆州时的实力,他就算是得了荆州,也是根本守不住的,在北方,有刚胜了袁绍的曹操,江东有孙权,他们的实力都强过;刘备几倍不止,你提到了荆州的战略地位,那时的孙刘并未联盟,孙权对荆州不打主意是不可能的,只是忌惮曹操在北方的实力和荆州本身并不弱小的水军,所以在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时,条件是刘备占益州(四川)孙权占荆州,还有关羽失荆州,当时关羽正和曹军在交战,吴军是偷袭,二打一肯定很难胜对三国的评价吗,三国时东汉之后中国所出现的必然局面,合久必分吗,也是偶然的,因为谁的没想到是魏蜀吴的三国鼎立,三国结束了东汉末以来近半世纪的战乱,起码三国维持了微妙的平衡,没有在发生大的战乱,魏蜀吴各自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奖励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使得生产力尤其是农业不断恢复与发展,最重要的是东吴对江南的开发,为以后东晋南朝的开发打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总的来说,三国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时代。

三国重要人物评价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周瑜: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吕布:一生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脾气不太好,好面子,自负,冲动易怒,易急,但也不是有勇无谋 之辈,只是有时情感压过了理智而已。 他解危的人物是刘备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

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

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

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

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

“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

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

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成了《三国演义》中蒙受最大冤屈的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

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

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

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

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魏延:勇敢,胆大,反复,狡猾。

姜维:忠义,有谋略,忠君。 孙权:有胆略,顾大局,名事理,辨忠奸。

1.曹操 籍贯 [兖州]沛国谯县 [今安徽亳州] 容貌 容貌短小|形陋 官至 丞相 魏王 谥曰武 追魏太祖武皇帝 生卒 155 — 220(66岁) 家族 资料 父亲 曹嵩 母亲 邹氏 配偶 卞氏 子女 曹昂 曹丕 曹彰 曹植 曹熊 曹冲 曹宇 兄弟姐妹 曹彬 曹德 相关人物 董卓 袁绍 周瑜 刘备 关羽 曾效力过的势力 东汉 魏 曹操 - 简明历史传记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戎马一生。曹操父亲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曹腾为汉相曹参之后。

曹操谥武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

历史上三国人物评价

我想你应该是看过《三国演义》之后问的这个问题吧。《三国演义》是一本历史小说,是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写出来的,基本情节与历史大致相符,但在人物形象塑造及某些细小的情节设计上,就有作者的主观成分在。如果你想较真实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史实,建议你去看《三国志》,这是一本史书,在史界被认为是了解三国史实的最客观可信的史料。

作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尊汉室,因而在情感上带有尊刘批曹的倾向,因此将曹操刻画成“国贼”,尤其通过一些小事暗示曹操“自私自利”“宁我负天下人”“权谋阴险”的形象,如“因妒忌杀杨修”“割须断袍而走”等,但这类事情实际上并不一定如作者所刻意渲染的只是由于曹操“小气”的性格缺陷,如曹杀杨修的原因实际上是十分复杂的,包括曹操立嗣等众多因素。

实际上历史上的曹操,我个人认为算得上是乱世之奸雄,是一代枭雄,因为他文韬武略、用贤纳能、具军事才能,打下了半壁江上;却不能说是国贼,因大汉亡国实因自身统治出现问题,外戚或宦官轮流专权,国力实已衰微,即使没有曹操,也有别人夺权(实际上此前已有董卓),而曹“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用了一种好方法而已,书中有些人骂他“国贼”我觉得只是立点名目骂骂人而已,古代两军开战往往会这样骂一骂,好师出有名,就像有人骂刘备“卖履小子”一样,如孙权会骂曹操国贼,但后来自己也是自立为王,不一样是无视汉王室的地位。

说刘备仁德,是因为他以德待百姓和自己的手下,如有一次打败仗,他宁愿拖慢自己的逃跑速度也坚持要带上全城百姓转移。

荆州的事情可以看作是一场外交交易,当时周瑜拿下了属荆州范围的战略要地,但苦战良久,要守住也不易;而当时孙刘是同盟关系,刘备攻下的州郡不适于自己发展,于是跟周瑜借江陵作为落脚之处,以充实实力共同对抗曹操,周瑜一方面自己暂难守住江陵,另一方面刘备也具备一点实力,更不便破坏同盟,因而同意借出荆州,但后来就要不回来了。

历史上的诸葛亮其实没有这么神机妙算,但确有才能,尤其是政治才能。如镇守蜀国,治国养士,使得蜀军“足兵足实”;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说服东吴与蜀国联合等。但所谓的“借东风”,看出魏延“耳后有反骨”,“点灯续命”,给刘备锦囊这些这纯属虚构。

赵云也没有小说里说得那么神,不过他武艺超群、忠诚无二是事实。但也有很多人跟他差不多的,如关羽、马超等都是义气男儿、盖世英雄。

其实楼上的朋友说得很对,人无完人,小说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和看法。还是看史书(《三国志》)会靠谱一点。

三国历史人物评价

刘备其实没有演义里的那么仁德,那是必然的。其实呢我认为三国演义里为了倾向蜀国所作出的各种修改并不成功,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就像现在人们一想到刘备多是认为他虚伪,懦弱。其实真实的刘备并不是那样的, 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势危而不肯退,由此可见,刘备不仅不是窝囊废,而且十分勇敢好战,而法正与刘备的君臣之情,也是值得称道的。我认为刘备只是自己实力不够,他没有孙权那样能世袭父兄的基业,他也没有曹操的那么多的财产,他只是个卖草鞋的,之所以屡战屡败就是应为没有资金招兵买马,我讨厌演义里的刘备,却喜欢历史中的刘备,不是每个人都能做成那种地步的,即使曹操在相同的条件下也许也不会能做的更好。

关羽性格骄傲,喜欢和士兵交往却讨厌氏族,这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其实关羽的领兵能力堪为五虎将之首,仅以一半荆州的实力便能撼动曹魏的江山,虽然失败了,可是仅凭这一点就足以成为军神。

演义里的赵云是历史中的赵云和陈到的合体,在历史中赵云武力很高,统帅很低,性格稳重,他一生领兵的亮点不过是两次撤退。所以赵云的功勋最低,官阶也最低。五虎将只是民间给出的称呼,在蜀国官阶最高的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分别是其他四虎,而赵云则只是中军的统帅,相当于侍卫长。可是我还是非常喜欢赵云的这样的人忠心,性格又好。

曹真我认为他是魏国第三代的人才的核心,夏侯惇和夏侯渊以及曹纯,曹仁,五大谋士是属于曹操时代的第一代人才。五子良将则是属于曹丕时期的第二代人才。而曹真和曹休则是曹睿时期的第三代人才。曹真不像演义里的那么窝囊,反而诸葛亮的前三次北伐都是被曹真打退的,所以曹真的实力你也能清楚了。

司马懿这家伙真能忍,司马懿投奔曹操很早,按照年份本应属于第一代人才,却并未得到重用,以至于魏国五大谋士竟没有司马懿的一席之地,如果沿用上次的人才划分的话,司马懿是第四代人才。我认为司马懿长寿,司马懿出山比诸葛亮早多了,最后诸葛亮都死了,司马懿还能活蹦乱跳的,不得不说命真好。

马超我认为应该是病死的,马超于公元222年病逝(瞧这死的时候真那个),我认为这一点不会有错,因为马超是左将军,可以说是军队里的最高指挥了,所以不存在怀才不遇的情况。而且马超在西凉地区有着极高的威望,是蜀国共打西凉的最好的人选,以至于后来因为马超的去世使诸葛亮攻打西凉受到极大的阻碍,以至于几无寸功,所以也不可能是人为的杀害,只能说马超属于正常的病死吧。

三国演义人物评价

《三国演义》的主角实际是诸葛亮,而且把他画成了“半人半妖”性质,实际并非如此。

诸葛一生,在刘备生前,除了领军从荆州出发、支援刘备围攻成都一役外,几乎未执掌军事。博望坡的小胜是刘备设的伏兵,但随后曹操大部队赶到,刘部当然不战自退;赤壁之战,诸葛的功劳其实是在零陵、长沙一带为刘备抢占实地,同时筹集军粮,根本不在赤壁前线。至于游说东吴之事,可参见下面的鲁肃。

直到刘备去世后,才有了诸葛亮的用武之地。但他先做了两件事,一是将竞争对手--同为辅命大臣的李严除去,二是平定南方的孟获。完成这两件事后,诸葛高才真正控制了西蜀,可以对后主刘禅说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话来,(在强调皇权的时期,这是大不敬的)。此后,诸葛高开始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北伐之举。与其说是北伐,不如说是骚扰更合适,除了第一次比较有威慑外,其余都不对曹魏构成威胁。

诸葛亮的用人,个人认为,不如刘备兼容并包。蜀汉后期的真正能独挡一面的战将唯有刘备提拔起来的魏延,但此人屡受诸葛亮排挤,原因即在于他有自己的想法,而诸葛亮只喜欢绝对服从自己的人士。顺便说一下,刘备和诸葛亮在人才观上大相径庭,几乎可以说凡是刘备喜欢的人都为诸葛反感,诸葛喜欢的都为刘备反感。

由于历来对诸葛亮太多美言,这里对诸葛亮颇多实言,应该说本人对诸葛亮还是尊重的,诸葛亮是个审时度势的杰出战略家,隆中对堪称针对刘备的精确预言,但诸葛亮绝非将材。

关羽

关羽的最大毛病就是傲,除了不服入川、取汉中皆有上佳表现的老将黄忠外,再举一例:孙权请求迎娶他的女儿,不嫁也就算了,还以当时南方人最忌讳的北人骂语辱骂之。所以有学者说,关羽之死咎由自取,是刘备、诸葛亮假借曹、孙之手除去,很有见解。

关羽能镇守荆州多年,要感谢一个人:鲁肃。就是因为鲁肃坚决主张联好西蜀,才有关羽坐镇荆州的局面,

关于三国的评价

曹操 他是一个花街柳巷的浪荡子,永远埋单的冤大头,可是一旦行大事成大名的时机到来,他马上可以翻脸,造出五色大棒,打尽陪他胡作非为的京都恶少们,他暗笑这群鼠辈凭什么自认是我曹孟德的朋友? 他是一个挺身而出的刺客,可是他从来想的都不是不计成败,找机会就拼命,用一腔热血博得烈士美名——他认为自己是大有为之身,岂可随意赴死,那岂不是委天下万民于地? 他是一个希望荣泽家族的孝子,可是他心中明白他是没有真正家族可言的,他自己连姓曹还是姓夏侯,都要一时一个说法呢,所以他憎恨自己卑贱的血统,又因此而不歧视天下的草泽之士,招贤时真的百无禁忌; 他是一个为父报仇屠城以祭的凶手,虽然他曾经那么久地仇恨过父亲曹嵩——当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要把父亲接来,补偿以往所有不孝的时候,父亲却又被乱军杀害!曹操的屠城之愿,不是天性的暴虐,写得出《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人怎么会是暴虐之人?他只是恨急了人性之恶,徐州城一时成了黑泽明影片中经常描绘的那种地狱形相,看上去无一人不可杀; 他是一个壮怀大志的战士,当刘备他们讲义气,孙权他们聊门第的时候,他总是在行军途中,给文武群臣们讲述自己的王道乐土,他的诗歌也是这样激励着他的战友们,而他自己,对生命最后的期待就是一块普通的石碑上,刻一行字“汉故征西将军之墓”; 他还是一个坚持理想的魏公,他不称帝的时候被人颂为道德楷模,可他一生的经历已经让他真正鄙夷了虚伪脆弱的道德戒律,他信任法律,相信天下治胜于乱,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保卫帝国和帝国里的每一个臣民,他象圣经里的先知摩西一样,热衷于制定法典; 最后,他是一个死不瞑目的天下至尊,他真正想交纳的朋友,一个个都是来世相见依然无法把臂言欢的男儿——陈宫!关羽!徐庶!甚至还有那个与他暗斗一生的刘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