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GDP世界第一”真的靠谱吗?它是如何被歪曲的?

如题所述


谢谢邀请。
根据畅读文研院发现,在纪录片《大国的兴衰》中,导演引用经济史学者贝罗克的统计,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宝座直到1890年才被美国抢去。
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预测: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在经济上的表现相当出色。1700年到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与此同时,中国人口从占世界总量的22.9%增长到36.6%。
但是;晚清的GDP世界第一真的靠谱吗?它是如何被歪曲的?


GDP是现代经济的概念,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指标。但用GDP来研究历史需要小心,根据文献记载:1820年清朝的财政收入为白银4000万两,英国的财政收入折合白银为1.5亿两,另外英国工业的支柱产业为机械纺织业、钢铁等,而中国无工业,纯农业或手工业,以丝绸、瓷器、茶叶为大宗。
根据畅读文研院发现,麦迪森在其著作《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确实提出过中国在1820年和1900年,占世界经济比重大约为33%和11%的观点。但他在书中也同时明确声明,因为他认为用汇率换算方式,将各国各地区的GDP转换为同一种基准货币,并不能令人满意的衡量实际价值,所以他采取的转换方式是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而且这里的GDP和现代经济的GDP不是通一个概念。


甲午战争中清朝的惨败,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军事上: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大清开始得意轻敌。认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甚至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陆军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虽然数量庞大,但实际参战部队主要以淮军为主,只有十余万,远不如日军。
内政外交上:清朝的;同治中兴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而且清朝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那么甲午战争前夕,中日之间的经济差距是多少?
1890年代,清朝政府一年岁入是8000-9000万两白银,折合约为5-6亿法郎、3000万英镑。。日本政府的一年岁入是1.5亿日元,折合白银为8000-9000万两左右。甲午战争前夕,中日之间的财政收入已经势均力敌,不相上下。
因为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启了近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其重商主义政策和政府的近代财政体制,使得政府的税收能力大大超过停留在农业社会的中国。同时,中国还没有建立起现代的财政体系,也没有成型的、西方式的财政和国债制度,所以在进行战争时,根本比不过已经建立了相应制度的日本。


还有个细节: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议和,曾得到过详细的情报;第一次国债洋一百五十兆元中,有五十兆元股票尚未销售,其八十兆元股票虽经售出,而银洋究未收齐。这说明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作为军费。从情报中可以看出,如果战争继续打下去,日本还是有充足的财政来应付。
反观清朝,军费来自举借外债,1894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受清政府委托,以6%利息和海关税收作担保,向英格兰银行递交贷款申请,以筹措战争经费。结果英格兰银行以不明中日战争内情和战争风险难以评估为由,拒绝了清朝的贷款。最后,清朝只有以更高昂的利息向汇丰银行取得以7%利息的1000万两白银的贷款即汇丰银款。举借外债,对于财政上日趋枯竭的清政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战争最后打的就是国力,按理说清朝的国力远在日本之上,可从数据上看,清朝的国力甚至落于弹丸之地的日本,这不得不令人痛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