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东击西的声字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声东击西的声字是什么意思:表面声称要攻击东边,而实际却攻击西边。现指故意迷惑对方,使其产生错觉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解释】声:声张。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译文】:所以,用兵之道,示以柔而迎之以刚强,表示软弱而坐上强,为的用款而应之以张,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

【示例】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近义词】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反义词】无的放矢。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拓展材料: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韩信加入项梁领导的反秦起义军。项梁战死后,韩信隶属项梁的侄子项羽。因为不受项羽重用,韩信转而投奔汉王刘邦。一开始,刘邦对韩信也不加重用,但后来在韩国丞相萧何的一再力荐之下,任用韩信为大。

韩信担任大后,向刘邦献上与楚国争霸天下的策略,被刘邦采纳。刘邦主动出兵攻击楚国及其附属的诸侯国,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楚汉战争初期,汉军经由陈仓地区向东挺进,很快就平定了三秦地区。随后,汉军出函谷关,先后迫使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等诸侯王投降。

刘邦派谋士郦食其游说魏王豹重新归属汉国,没有成功。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命韩信率军攻打魏王豹。韩信率领汉军到达黄河岸边,准备渡过黄河攻打魏国。魏王豹部署魏军的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关,防备汉军在这里渡过黄河。

韩信在遥对临晋关的黄河岸边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要在临晋关渡口强行渡河,暗中却率领汉军主力在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魏国的安邑。汉军主力渡过黄河后,对魏军展开迅猛攻击。魏王豹闻讯后惊慌失措,立即带领军队迎击韩信率领的汉军主力。

韩信运用声东击西的策略,打乱了魏军的部署,达成了战争的突然性,这是汉军很快取胜的关键所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0-17

    【解释】声:声张。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译文】:所以,用兵之道,示以柔而迎之以刚强,表示软弱而坐上强,为的用款而应之以张,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

    【示例】蜀人或~,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

    【近义词】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反义词】无的放矢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声东击西:指的是一种策略思想。意为表面上声称攻打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边。军事上是迷惑敌人、出奇制胜的一种谋略。通俗的解释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声东击西是一个汉语成语 ,英文翻译making a feint to the east and attacking in the west,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在现实生活中被提及的频率非常高,它以假动作欺敌,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声言出东,其实击西。声东击西之计,虽然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方法虽是一个,但可变化无穷。

    3. 声东击西的典故

    成皋是韩国北方的屏障,成皋失陷,韩国上下一片慌乱。韩国不少大夫主张用孙膑换回成皋,韩王也打算把孙膑交给魏国。申大夫坚决反对,他说只要孙膑在韩国,成皋就不愁不能夺回,而且魏国也不敢小视韩国。身为大将军的韩国太子也反对交出孙膑,认为如此将是韩国的羞辱。韩王改变主意,命太子和孙膑带兵夺回成皋。

    韩国的军队没有进攻成皋,而是直逼魏国的重镇中牟。庞涓估计孙膑会象当年围魏救赵一样故计重演,并未回兵中牟,而是率主力直逼韩国国都。韩王立刻命太子和孙膑回军。孙膑让太子率大军明为回国救急,实为虚晃一枪,他与钟离春率领一支精干轻装军队,夜奔成皋,乘敌不备,夺回了成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