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的文化遗产

如题所述

嘉禾民歌是郴州嘉禾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它集诗、歌、舞、剧于一的综合体,既是倾诉妇女情感的抒情长诗,又是反映妇女婚嫁习俗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歌舞剧。现已搜集整理的民歌、民谣2369首,有伴嫁歌、情歌、劳动歌、生活歌、儿歌等。

汝城香火龙起源于庆贺丰收、祈福祛灾的图腾信仰,特定于每年春节的正月至元宵节期间夜晚隆重举行,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集中表达了人民追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祛邪消灾的美好愿望,蕴含了尊敬祖先,追求进步,遵礼崇教的文化底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综合艺术活动。

昆剧(又名昆曲)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被称之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与古希腊悲剧和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是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极高的声誉。

扩展资料:

民族文化:

郴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全国56个民族中,郴州辖区内有27个民族,民俗资源丰富,地域特色独特,既有美丽动人的传说,古老质朴的民间戏曲,又有巧夺天工的民间工艺,如傩戏傩舞、安仁赶分社、瑶族盘王节、伴嫁哭嫁歌、香火龙、元宵花灯及遍布农村各地的赶圩场等。

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汝城香火龙,起源于庆贺丰收、祈福祛灾的图腾信仰,特定于每年春节的正月至元宵节期间夜晚隆重举行,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集中表达了人民追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祛邪消灾的美好愿望,蕴含了尊敬祖先,追求进步,遵礼崇教的文化底蕴。

嘉禾民歌是郴州嘉禾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遗产,它集诗、歌、舞、剧于一的综合体,既是倾诉妇女情感的抒情长诗,又是反映妇女婚嫁习俗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歌舞剧。现已搜集整理的民歌、民谣2369首,有伴嫁歌、情歌、劳动歌、生活歌、儿歌等。

戏曲文化:

郴州传统文化艺术厚重,仍广为流传的戏剧有:昆剧、祁剧、京剧、越剧、花鼓戏、花灯戏、皮影戏及杂技等,其中尤以昆剧最负盛名。昆剧(又名昆曲)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被称之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与古希腊悲剧和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全国六大昆剧院团中郴州占有一席的湖南省昆剧团,成立于1964年,是中国文化部确立为全国专业昆剧保护院团之一,在充分吸收郴州地方戏曲、语言和民情风俗的基础上,其创作、演出的《雾失楼台》、《荆钗记》、《彩楼记》等昆曲被列为经典剧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郴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6

郴州市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下:

1、湘昆

湘昆是湖南昆曲的简称,是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与中国南方的苏昆、北方的北昆同源。 因流行于湖省湘南的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宜章、郴县、永兴、常宁等地,并以桂阳为其发展和活动中心,故又称“桂阳昆曲”。

2、 汝城香火龙

据民间传说,宋朝时,汝城连年水灾,民不聊生,乡民扎草龙烧掉,以求消除水灾。制稻草龙便成为习俗沿袭下来,成了一种传统民俗娱乐活动。每年新春佳节之际,各村举行舞龙活动,庆贺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3、城关夜故事

其形式是:将传统民间传统、神话故事,著名文学、戏剧故事和各时期新人新事等,用戏剧手法将真人化妆、着装、造型,配之以道具和场景,利用马、板车、轿子、彩棚等,或驮,或推,或抬,将“故事”高高托起游行展示,使观众见其型而悟其意,联想其故事情节。

4、苏仙传说

苏仙,名耽,桂阳人。苏耽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年瘟疫流行,他与母亲用桔叶、根、井水配马岭山桃石熬制汤剂,救治了病人。后随道士出游,民间传说他已跨鹤成仙。2014年11月11日,苏仙传说列入中国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临武傩戏

被称为汉族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傩祭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表演的主要特征是角色头戴柳木制做的假面具,扮作鬼神歌舞,表现鬼神的身世事迹。其表演内容涉及汉族民间信仰、2014年11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郴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2-10

1、湘昆

湘昆是湖南昆曲的简称,是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与中国南方的苏昆、北方的北昆同源。 因流行于湖省湘南的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宜章、郴县、永兴、常宁等地,并以桂阳为其发展和活动中心,故又称“桂阳昆曲”。

早在明代万历年间,中国戏曲的主要声腔之一,昆山腔便传入湖南,对湖南传统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至今,湖南的湘剧、祁剧、巴陵戏、辰河戏、荆河戏、武陵戏等地方大戏剧种中,还保留了不少昆腔剧目和曲牌。

2、 汝城香火龙

汝城香火龙是一种造型威武、结构精美、技艺精湛、场景壮观、气氛热烈、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综合表演艺术活动,也是特定在元宵节期间举办的一项民俗娱乐活动。

千百年来,汝城人民以村为单位,年年都有舞龙的盛会,各村都有一整套的相关器具、一整套的锣鼓点子和唢呐牌子,大势相同,却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扩展资料:

在音乐方面,湘昆属曲牌联套体,南曲北曲,各有特色,保留了400多支曲牌,演唱上受祁剧和地方语言音调的影响较大,显得朴实自然。

湘昆的吐字行腔,以郴州官话为基础,与中州韵相结合,声腔不如苏昆细腻柔丽,也不及北昆豪放壮阔, 但声调高亢,吐字有力,再加上紧缩节奏,加滚加衬,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俗伶俗谱”。

湘昆的唱腔中,还吸收了不少湘南的民歌小调和俚俗的叫卖之声,体现出相当浓郁的地方风格。在伴奏上,湘昆参用了一些祁剧的锣鼓和节奏。唱腔伴奏以雌雄笛为主。小生、小旦的唱腔,用管体圈套、声音沉郁的雄笛伴奏。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湘昆

百度百科-汝城香火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9

郴州市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下:

1、湘昆,2001年5月,湘昆与苏昆、浙昆、京昆等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5年又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汝城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其香火龙的制作材料以当地所产的稻草、棕叶、竹片、竹竿及特制的龙香为主,舞香火龙多定在每年正月的元宵节期间,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3、城关夜故事,宜章县“城关夜故事”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群众性文化活动,每逢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元宵期间,或单家独户,或多户联合,或以群团、单位组织装演夜故事。“2010年5月,宜章城关夜故事被收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苏仙传说,苏仙,名耽,桂阳人。苏耽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年瘟疫流行,他与母亲用桔叶、根、井水配马岭山桃石熬制汤剂,救治了病人。后随道士出游,民间传说他已跨鹤成仙。2014年11月11日,苏仙传说列入中国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临武傩戏,被称为汉族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傩祭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表演的主要特征是角色头戴柳木制做的假面具,扮作鬼神歌舞,表现鬼神的身世事迹。其表演内容涉及汉族民间信仰、2014年11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1-07

湘昆

湘昆,中国和湖南的戏曲文化代表作之一。来自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昆腔,中国昆曲与古希腊悲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2001年5月,湘昆与苏昆、浙昆、京昆等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5年又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汝城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其形象主要来源于当地寺庙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香火龙的制作材料以当地所产的稻草、棕叶、竹片、竹竿及特制的龙香为主,舞香火龙多定在每年正月的元宵节期间,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2008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桂阳湘剧

据《桂阳直隶州志》载,明嘉靖年间,桂阳一带已有戏曲活动。至明代万历年间,有桂阳籍的苏州官员带来戏班,自此昆曲流入桂阳,与当地土语、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桂阳地方化的戏曲语言声腔。如今,桂阳仍保留有80多座较完整的古戏台,2008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章夜故事

宜章县“城关夜故事”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群众性文化活动,每逢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元宵期间,或单家独户,或多户联合,或以群团、单位组织装演夜故事。“故事”游展时,火把通明,爆竹轰鸣,锣鼓喧天,观看群众人山人海,万人挤街。1995年,省文化厅授予宜章县城关镇为“夜故事艺术之乡”, 2010年5月,宜章城关夜故事被收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仙传说

"苏仙传说"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传说故事。苏仙,名耽,桂阳人。苏耽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年瘟疫流行,他与母亲用桔叶、根、井水配马岭山桃石熬制汤剂,救治了病人。后随道士出游,民间传说他已跨鹤成仙。2014年11月11日,"苏仙传说"列入中国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仁赶分社

“赶分社”是安仁县特有民俗,可上溯至后唐同光年间(923-925年)。传统的安仁“赶分社”包含祭祀、集会、中草药交易等活动。安仁“赶分社”的“分”,即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社”即“春社、社日”,“春社”为立春后第5个戊日,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社日”即“祀社神”的日子。2014年11月,安仁“赶分社”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临武傩(nuó)戏

临武傩戏是在古代汉族傩祭舞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戏剧形式,被称为汉族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傩祭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表演的主要特征是角色头戴柳木制做的假面具,扮作鬼神歌舞,表现鬼神的身世事迹。其表演内容涉及汉族民间信仰、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等范畴。而临武傩戏与其他地区的相比,又具有自己的特色。2014年11月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除此之外,郴州

还有省级名录项目30项,市级95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