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县第三中学的学校特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邵东三中秉承并发扬教育教学管理的优良传统。“三苦精神”和“扬善教育”是学校享誉三湘的教育品牌。历代三中人经过艰苦努力,用心血和汗水凝成了三苦精神、扬善教育、民主管理三大特色。
一是“三苦”精神。
三苦精神即“苦教、苦学、苦干”的精神,它是邵东三中的立校之本,强校之本。“三苦”精神是三中校园文化的精髓,是三中的“校魂”。随着时代的发展,三中人赋予“三苦”精神新的时代内容,即“三苦精神+现代意识”。
所谓“三苦”精神,就是一种乐于奉献、顽强拼搏、不断求新、求真、求美的精神;就是一种忧国忧民忧己,对祖国对人民对三中对自己高度负责的精神;就是一种永不满足、高瞻远瞩、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就是一种立足农村、面向未来,办出特色,走出一条农村现代化教育的成功之路的精神。不苦干,三中的幢幢高楼不可能拔地而起;不苦教,三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可能一年一个新台阶;不苦学,三中学子不可能高考出状元、进清华、进北大。正如1983届湖南省文科状元杨君武在1996年校庆时回母校之后写的一篇回忆录中所说的:“学校领导变了,学生变了,校园变了,唯有不变的是‘三苦’精神。”靠“三苦”精神,三中人战胜了昨天的艰难困苦;靠“三苦”精神,三中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靠“三苦”精神,三中人将再创明天新的辉煌。
二是“扬善”教育。
学校总结了长期德育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得出“成才必先成人”的结论,进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德育新理念——“扬善”教育。它继承传统美德,结合时代精神,以充分开拓和张扬人性“善”的因素,全面提高师生道德素质并促进道德健全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常人——明人——善人”的目标体系,构建了“传统弘善论、主体乐善论、多元为善论、道德完善论”的理论框架,探索出“以知引善重发掘、以美引善重熏陶、以情引善重体验、以评引善重制约”等原则和方法体系,还创制了贴近生活、紧扣实际的扬善教育纲要。
扬善教育是德育创新的成功实践,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湖南教育》2001年第9期发表过长篇通讯《看邵东三中怎样抓德育》报道扬善教育,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唐之享专门就“扬善”教育作了长篇重要批示。2001年,《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对邵东三中的扬善教育进行推介。2001年中共邵阳市委、邵阳市人民政府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定〉的意见》中,号召在全市中小学“积极推广邵东三中扬善教育经验”。先后出版《扬善教育文集》七本,计210余万字。在2002年湖南省第六届基础教育教改成果评选中,《扬善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获一等奖。
三是民主管理。
1、建立和健全教代会制度。1985年起实行教代会制度,每年都定期召开教代会,对学校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审议。在制订学校培养目标、管理目标、教育改革方案、教师评价方案,学校规划、计划、奖励制度等重大决策时,都召开教代会,认真同代表民主协商。教代会通过的决议,坚决执行,教代会否决的,就搁置一边,教代会尚未进行审议通过的,决不贸然行动。比如2001学校行政计划有两个新举措:高薪引进人才,与湖南师大合办研究生班。结果在2001年七届六次教代会上通过了与湖南师大办研究生班的决议,否决了高薪引进人才的议案。
2、实行校务公开。学校确定了详细的校务公开的内容与校务公开的途径,使广大教师知情参政。在教工之家搞了个校务公开栏,栏内张贴学校的各项财务预算与开支,对学校的基建,将工程的预算、投标、合同书、结算、清算全部张贴出来,让教职工知道学校的每一分钱的去处。实施校务公开,密切了干群关系,提高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校各项政策更加理解和支持,由此带来了学校的人气旺,人心齐。
3、开拓民主建设渠道。一是建立校长信箱。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只要有合理的建议或者对学校存在的问题的批评,都可通过校长信箱进行沟通,最终得到解决。二是每年一度的校园十大新闻评选活动,这一活动由校长办公室和工会负责选票、评选,最后由教代会主席团确定十件大事和新闻人物,学校拿出一部分奖金,对当选的新闻人物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对投票教职工根据选中率分别发给一、二、三等奖和纪念品。这样一来,广大教职工很感兴趣,一方面努力工作争当新闻人物,一方面时刻留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创造出一种人人关心学校,人人管理学校,人人服务学校,人人建设学校的主人翁意识和活跃的民主气氛。三是办好教工之家。学校投资三十多万元,创办了省级“模范教工之家”,这里有歌舞厅、棋牌室、健身房。教职工在教学之余到这里锻炼、休闲,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使学校的民主建设更具活力。2001年《湖南工人报》推介邵东三中的民主管理经验。2001年、2002年,邵阳市先后两次在邵东三中召开民主管理现场经验交流会,表彰推广邵东三中的民主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