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申论大作文

如题所述

旺黔诚大树职教给大家做出解答!

申论大作文如何写、如何复习?

提到申论考试中最后压轴的大作文题目,很多同学会感到头疼,从小写作文就犯愁,拿到题目之后不知如何下手,硬着头皮写下去,分数一塌糊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申论大作文复习方法,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申论大作文内容

一、立意(主题、总论点、分论点)

立意是大作文的基础。这个部分通常是题干中已经给出的,或者是整套材料的中心观点。通常来讲这个部分要尽量找全。

1.从题干本身寻找

这里就以一篇大作文为例

【“给定资料8”中划线句子提到“共享经济意味着资源的共享,也意味着文明的共担。”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

对于这道题而言,显然从这句话中就可以得到总论点和两个分论点:“资源的共享”“文明的共担”,那么从这两个角度一一进行论证即可。她只围绕文明共享一个观点展开论证,观点的角度不够全面,因此得了一个低分。

2.从这句话出处所在的那则材料中提炼总结。

3.如果还是不明确,先看没出过小题的材料,再整合出过小题的材料。

总而言之,立意/观点一定是从材料中来的,不能空穴来风,自己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二、框架

脉络:提出问题(主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般段落分配“五段三分”“四段二分”

1、开头:引出主题(提出问题)。

2、过渡段/第一个分论点

3、第二个分论点

4、第三个分论点

5、结尾

大作文的布局要合理

每行25字,1000字的作文就要求40行以上。以五段为例,开头、结尾都在五行左右,中间三段每段10-12行,分配均匀,更加美观整洁。这个要在写作过程中对于整篇文章有个把握,每一段都写些什么,做到心中有数,不要超太多行,不足10行的话稍微水个一两句,凑一凑。分论点的格式也尽量统一。

三、文笔

大作文需要有优美的文笔么?

在我看来这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对于一篇大作文来说,立意(观点)是定档的基础,如果立意都找不准,文笔再优美也没有用。之前介绍过申论素材如何积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积累再多素材,到了考场上也没有几个能用上的,不如专注几个素材,包括例子和富有哲理的句子,到各个场合都可以用上,才是有效的积累素材的方式。

申论大作文复习方法

1、看范文

这里的“看”当然不仅仅是看一遍就结束了,要拿出笔勾画整篇文章的框架结构。具体来说的话,可以参考分子打卡的方式。粉笔、华图等晨读材料也是很好的范文来源。但是我觉得自己找到一篇文章亲自动手去分析,更有助于形成自己对于文章的认识。

2、对着范文写

写作文应该不用多说了吧。找到自己的作文,对着范文看看自己的不足,进行对比、改写,把一篇作文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申论大作文写作技巧

首先,要有一个画龙点睛的题目。大作文的题目一定是本篇文章最凝练的总结,这篇文章的“点睛”之处其实也就是文章核心观点的浓缩,比如我们可以拟定一个这样的标题,【以民心为己心,解答民生难题】,这样类似的标题实际上是把两个关键词和二者的关系浓缩在了一起。

其次,要有一个先声夺人的开头。申论大作文的开头一定是开门见山和开宗明义地,不要大篇幅地去铺陈背景和营造氛围,而是要用一二百字的内容把整个文章的最核心观点展现出来,这篇文章的开头,我们可以先从“民生”与“民声”两个概念的解释和引申入手,然后着重点出二者间的关系,“民声”决定着“民生”。

再次,要有一个论证充实的主体。大作文的中间部分是文章内容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内容在写作中被称之为“猪肚”,形象表达了这部分内容要丰富和充实。我们在文章开头是点出了整个文章的一个总论点,那么在中间主体的部分我们需要对这个总论点来进行拆解和论证,所谓的拆解其实就是需要把总论点拆分成几个分论点。所谓的论证其实就是要利用材料之中或材料之外的事例、数据、引用等各种论据来分别论证每个分论点。

最后,还要有一个适当有力的结尾。在大作文的最后,很多同学为了提升自己大作文的层次,在最后结尾的时候往往向那些宏大概念上去靠,无限拔高最后的文章立意,好像不谈“中国梦”、不谈“民族复兴”、不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大词,自己的文章就会很掉价一样,其实这样“碰瓷”式的结尾,往往会拉低自己的整体分数。

以上就是旺黔诚大树职教整理的申论大作文如何复习和做题的内容,如果你想要了解或者学习更多关于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的知识,欢迎大家前往贵州旺黔诚大树教育官网具体了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6

    以公务员考试申论为例,文章的写作思路如:

    审题确定立意

    确定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可以确定为最基本的五段N分,根据材料中找到的分论点的数量去确定是几个分论点段落即可。参考如:

    开头;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结尾。

    1)开头的写法,如:

    ①概括主要问题+分析原因+观点;

    ②好现象+问题+分析问题+观点;

    ③名言+材料分析+观点;等。

    2)论点的写法,如:

    ①分论点+正面举例+意义+反而举例+危害+对策(或结论);

    ②分论点+举例+影响分析(或原因分析)+对策;等。

    3)结尾的写法,如:

    ①围绕主题阐述背景+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②引言+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等。

第2个回答  2022-11-11
说起写申论,很多人都头大。小题还好说,根据材料内容七拼八凑,也不需要顾及太多起承转合。一到写大作文,光是起个题目,就愁肠百结的,更别提把正文内容写出文采来了。

实际上,大家都受过系统化的语文教育,写个议论性的文章还是能写出来的,但为什么还是对申论写作畏之如虎呢?
因为不少同学写完文章后,自己都看不下去,觉得写出来的文章,既没有格局,也凸显不出视野。格局和视野,强烈地依托于个人的经历、知识量、阅读量、思考等多方面的内容,非一日之功。所以要想提升写作的层次,最扎实的方法就是提升阅读的层次和思考的频次。
但这个方法对于广大考生朋友来说可能有点漫长,好在申论阅卷,是有一点规律可循的,所以咱们就结合考场阅卷的一些规则,来简要探讨一下,如何提升考场作文的层次与格调。

01
起好题目
我发现很多同学尤其不善于起文章标题。他们通常的做法,要么是从材料或者题干中随便扒拉几个词拼凑一下,要么干脆先写完文章再总结一个题目。
先写文章再起题目尤其不好。为什么这么说呢?
题目往往是你要围绕论述的“题眼”,等于先设定好靶子然后再围绕靶子射击。申论考场题目,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式。
第一,判断句式。“××是××”,如“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题目的关键点在于几个修饰词,如“中华民族”“发展”“不竭”,这几个词要精准把握。这种句式起题目难度最小,但也被用得最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典型的判断句,如“运河兴则城市兴”,也可以考虑。
第二,并列句式。强调对比或对仗,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这种题目的关键点在于凝练、对仗、切题。如要采用这种写法,起码对仗的一半你已经烂熟于心了,另一半现场对仗或许还可以临场发挥,不然的话还是写判断句轻松一点。
第三,偏正/动宾句式。“××的××”,如“擘画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潜藏在文化中的密码”“发展背后的奇迹”。这种题目难点在于精准的修饰词,而且论点也比较含蓄、隐晦,需要很强的写作功底。

02
写好首段
首段最好是简洁明快的破题,承接题目,点出主论点,有时候还要点出分论点。研究表明,人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往往会在靠前的位置分配最多的注意力,所以写好首段有助于提升文章在阅卷者心中的整体形象。
提升首段格调的写法,往往第一句用来拉起气势,第二句摆出主论点,第三句摆出分论点。拉气势的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联系历史。这是最常用的起首句写法。如“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再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站在时代的潮头……”历史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上,既可以进行古今对照,又给人带来一种历史厚重感,非常适宜用来起首。
第二,托物言志。如“寒冬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黑夜遮蔽不住黎明的曙光”,再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等。托物言志最大的难点在于应景,你不能为了抒情信口胡诌一句“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然后再讲改革开放的精神。
第三,名山大川。严格说来,这也有点托物言志的意味,但它还是结合了一些地理特征的韵味,所以在某些场合下列举出来可能出奇制胜。如“黄河九曲东流去,穿越巍峨群山,流过万里平原,汇入汪洋大海。中国北方,山海依旧,但发展却不能再依‘旧’。”这种起首句特别适用于黄河流域地区。

03
写好分论点
分论点一般是两到三个,三个居多。分论点,最合适的写法,就是在每段首句就摆明,而且尽量简短、有力,且逻辑上能够承接总论点。
分论点一般在材料中或题干中都有暗示,遵循它们的暗示来即可,可能需要提炼细化一下。
比如2021年国考省部级,旗帜鲜明地点明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务实的精神和理性的思考”,这就带出两个分论点了,务实和理性。至于“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自由发挥一下,解读成“坚持就是胜利”也未尝不可。
题干中没有提示怎么办?那就去材料中找。紧扣题干,紧扣材料,不会吃亏。
分论点也可以稍微带点文采,可以起首引用一句应景的古诗词或名言名句,看个人积淀和临场发挥。
以上就是申论考场作文提升层次的几个要点。当然可能还有一些没有覆盖到的地方,或者有些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探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