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常见的五种误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一提到“心理学”,有的人以为它能“看透”人心,好像研究心理学的人都学会了“读心术”,只要我站在你面前,你就应该猜得到我在想什么。这个说法听起来更像是形容给人相面的算命先生,而不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心理学研究人员。

其实,在心理学研究中,所谓的“心理活动”一般指认知、情绪、意志三大类型。所以,心理活动并不单指人内心的“所思所想”。心理学家通常是根据人的外显情绪和行为去探究其心理活动的产生、如何发展以及受哪些因素影响的。或许心理研究可以根据你的表情、肢体动作来推测你的内心活动;借助心理测验来分析你的惯用人际交往模式。但是心理学研究是没法看穿你的心的。

人们普遍认为,所谓科学应该有其严谨的推导过程和可重复的实验操作。而人的心理是抽象而又不断变化的,其难以捕捉,更不用说借助实验来观察测量。所以有人会说研究心理就像探究“玄学”一样,缺乏理论依据和科学性,给人感觉很不靠谱。

尽管人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但它仍然有一整套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规范的研究过程。其研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法等等。而研究过程从提出假设,收集数据和资料,到统计处理,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都是符合统一的科学标准的,所以心理学并不是玄学。

大众对心理咨询常常存在误解,认为心理咨询和去医院看病一样,去了一两次,就可以做出诊断并治疗,然后内心就会有所好转,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在治疗中,把自己完全交给咨询师,认为自己无须投入、配合、改变,只要听咨询师的话就可以痊愈。怀有这样的期待去做咨询,结果往往会让你感到失望,进而认为心理咨询都是骗人的,无效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人造成困扰的心理问题都是日积月累,或者是遭遇过强烈的外部刺激的结果。因而心理咨询对问题的解决也不是短时间见效的。简单的心理问题通常需要十几次的面询方能得到改善;较严重的问题,往往需要数月甚至几年的咨询面谈,持续改进,有赖于求助者的主动改变意愿以及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如果是严重的心理偏差,甚至是精神疾病,则需要临床心理医生或精神病学家来治疗。所以说,心理咨询是长期的互动过程,只有求助者与咨询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满意的咨询效果。

有人觉得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心理咨询,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造成这样的大众误解,可能是由于各式各样的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关爱热线以及身心门诊不断地涌入大众视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实际上,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研究的100多个分支中的一个应用分支。心理学在教育、司法、军队、工业、航天飞行事业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心理学的应用之处。

很多求助者在接受心理咨询时常面临很大挑战,需要足够的勇气才能走进咨询室。很多人觉得内心有问题或精神不正常的人才去做心理咨询。造成这样的误解一方面是我国的文化比较内敛,认为心理困扰比较隐私,公开这部分会伤及自尊。另一方面是一小部分媒体在宣传心理相关话题时对大众的误导,为了捕捉大众猎奇心理而选择夸张甚至变态的心理题材。

其实,大多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而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也多是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如情绪的发展、性别差异、老年人心理、亲密关系等。所以,“心理有问题”并不是说一个人不正常或者是变态,接受心理咨询的也大都是正常人。

面对发生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能改变的是看待世界的方式。正如问题本身不重要,如何看待问题更值得关注。心理学就是这样一门帮助我们转变看待世界、看待问题方式的科学,它让我们更理解自己和他人,用更积极健康的心态去欣赏人生旅途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