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态环境污染的反思

文字越多越好[其实500左右就可以啦]~~最好能通过哲学角度进行分析~~谢谢亲们啦~~hoho

通过哲学角度进行分析

反思启迪一 从沱江污染事件本身来讲有三点,一是水利部门要有应对江河突发水污染事件的理念和能力,特别是调控能力。这次沱江水污染事件一发生,我厅紧急实施跨流域调水——通过都江堰从岷江调水5000万立方米,还从三岔水库放水500万立方米为沱江冲污。占当时岷江来水量的1/3,等于甚至大于沱江上游来水。这次调水时间长、水量多,意义重大,是通过充分发挥都江堰水利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实施的,既确保了都江堰灌区特别是成都市的用水,又为沱江清污做出了巨大贡献。实施过程中,为使有限水量尽快发挥好的冲污效果,我们依据《水法》、《河道管理条例》依法按章调水;充分利用沱江已成电站前池,制定了“泄污蓄清,大流量梯级推进”的科学调水冲污方案;省水利厅和沿江市、县水利局联动,动用省、市、县三级水利执法队伍维持调水冲污正常进行,确保“电调服从水调”,确保清水畅流和污水快泄。这次调水展示了四川水利行业识大体、顾大局、雷厉风行、无私奉献的品格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要在沱江上游和主要支流适当兴建水库,要加快德阳市清平、彭州市关口、资中县两河口水库的前期工作,尽快实施,早日蓄洪济枯,加大沱江枯水期基流。三是要加快解决沿江城市生活用水的水质问题,重点是建设第二水源,确保自来水厂枯期不直接从沱江取水。目前,内江市从球溪河引水工程已动工,简阳市引张家岩水库水的方案正抓紧论证。

反思启迪二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忧患意识、环保意识。四川省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洪旱灾害频繁发生,加之水污染未得到有效遏制,全省资源性、工程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缺水严重,供需水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省政府加大水污染防治投入,重点对岷江、沱江的水污染进行了治理,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每年四川省防洪和治理水污染的投入远远超过了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取得的效益的事实再次提醒我们,“先污染后治理”路子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且严重影响了四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次沱江污染事故再一次警醒我们,在治水中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必须充分考虑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正确处理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

反思启迪三 要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四川省水资源相对丰富,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也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6.3%,而且水资源的粗放性利用、掠夺式开发十分严重,突出表现在水的利用效率不高,浪费水的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万元工业产值耗水128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多37立方米,是世界发达国家耗水的10多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30-40%,比发达国家的70-80%低了20-30多个百分点;农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40%,比发达国家的70-80%低了30-50多个百分点;城市用水重复利用率为30-40%,而发达国家一般在75%以上。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为核心,积极培育和强化社会公众节水意识,通过法规、行政、经济、工程、科技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四川实际的节水运行机制,抓好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和生活节水,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水资源条件,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城市,建设节水型社会。此外还要抓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加强河道和江河湖泊的排污管理,严格实施入河排污口审查制度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水土保持,让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

反思启迪四 必须加强江河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作为一个自然系统,需要系统、全面地考虑,必然要求我们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必然要求我们对取水、用水、节水和污染防治进行通盘统筹考虑。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科学发展观时,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特别是在涉水事务的管理上,要以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为核心,以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制度为重点,强化用水管理,全面深化水利和水资源管理工作,在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更加重视水资源的节约、配置和保护,注重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形成“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大好局面,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四川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反思启迪五 要依法加强涉水事务管理,特别要加强对在江河修建电站的管理。这次调水暴露出了电调与水调的矛盾,今后审批电站,要从最不利的情况考虑,并准备适宜的调水手段。同时,节制闸在必要条件下还必须由水利部门来管,才能最终实现电调服从水调,才能真正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局部效益和全局效益。

反思启迪六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按规、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治污防污是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和民众参与的系统工程。水利部门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应该既当好参谋,又当好决策者。这是对我们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最好锻炼和考验。

反思启迪七 要确保城市的供水安全。只有忧患意识还不行,还必须积极开展工作。水利部门不能只抓农村饮水,要重视城市水源和供水工作。按照新《水法》,厅党组把“三水”作为我们的工作重点:第一,生活用水,这是《水法》确定必须摆在第一位的;第二,工农业生产用水,农业用水有季节性,在大泡田和栽秧时节要确保农业用水;第三,生态环境用水,要作为我们新的工作重点和我们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按照市场规律运作。

建构生态德育观,在反思中行动,任重道远

1.注重以学生系统为主体,防止绝对化

生态德育强调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但不能造成教师-学生、个体社会辩证关系上的认识混乱,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将以学生系统为主体简单地视为给学生“放权”的运动。自主性和能动性都是主体性的对象化表现,自主性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目标与个体需要的统一,能动性的实现依赖于主观反映与客观规律的统一;否定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无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违主体性德育的本意,且会导致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

2.注重生态德育的“公益性”, 防止“寻利性”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市场对教育的有限介入和各种利益的冲突,学校作为自主办学的主体会从自身利益考虑其教育行为而表现出一定的“寻利性”行为。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牢固树立生态德育观,防止在没有外在压力和利益的驱动下,又步入了德育“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误区。`

3.注重德育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出现“局部生境效应”

人为创设的小生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人为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人工控制湿度温度,在一段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很好,但小生境中的植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在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降,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经不起风吹雨打,受不住高温或严寒。“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但长大未必是个好公民”的沉重话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思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1-18
【摘 要】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校园暴力屡屡发生,传统德育遭遇挑战。农村职业中学的特殊性呼唤生态德育观。建构生态德育观在生态平衡中进行,动态生成。提供适当的成长条件,唤醒教师的生命感动;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形成学生的美好意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引进社会系统的能量能源,建立新的德育平衡系统。建构生态德育观,在反思中行动,任重道远。

【关键词】生态德育 传统德育 农村职校

一、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校园暴力屡屡发生,传统德育遭遇挑战

比沙尘暴危害还大的盐碱尘暴正影响北京;类似松花江水污染导致哈尔滨全市停水;三江源地区出现冰川退化、鼠害严重、荒漠化面积扩大;在黑河流域其下游的水量逐渐减少,河湖干涸、草场退化、沙尘暴肆虐;祁连山冰川正在以每年超过2米的速度退缩,而且退缩速度在加快。祁连山冰川东部年均退缩达16.8米,中部年均退缩达3.3米,西部年均退缩达2.2米,局部地区的雪线年均后退竟达12.5米~22.5米……。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学校德育系统来说,由于自身机制所存在的惰性,在对环境的适应上,会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从而使自身陷于生存危机。

2001年3月上海一女生张某,因嫌其母亲唠叨,伙同女伴将其亲生母亲杀死;同年7月安顺一对孪生姐妹吕某,因没考上重点学校被父母责骂,就用“毒鼠强”将父母毒死。2002年3月18日,北京一大学生用假枪将两名女孩劫为人质;同一天,天津一大学生因杀害自己的父亲和祖母而被捕;3月19日,科学院一研究生因没能成功地诱惑其女友的女伴,愤而将其杀害,被执行死刑。特别是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四年级学生马加爵以故意杀人罪被处以死刑;江西医学院大学生薛荣华手持水果刀在一小时内连刺7人,造成2死5伤。被害人中有6名是在校大学及研究生,另一名为路人……。

类似没有人性乃至令人不寒而栗的事件屡见报端,德育鲜见生命亮色,于是又一窝蜂地热衷于心理咨询,但起到的作用就好像是“摁下葫芦起了瓢”。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学校的德育究竟怎么啦?传统德育遭遇挑战,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德育作些生态学的思考,让德育直面挑战,走出困境。

二、农村职业中学的特殊性呼唤新的德育观——生态德育

生态德育是指学校以生态学、环境科学、教育生态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科学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对个体道德素质的影响为逻辑基点,按照系统网络的观点,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育人资源,通过学校德育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推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动态良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文明、和谐的环境中得以健康成长,促使学生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并不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1.农村职业中学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孩子

农村职业中学均地处农村,所招收的对象几乎都是农村孩子。在农村,家庭环境较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也就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孩子。据调查,70%左右的孩子和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一起生活。农村留守孩子远离父母,在生活和教育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和危机:祖父母等亲属因年长、或因经济困难等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孩子的管理权和监护权,首先是一些孩子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其次是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异常。农村家庭的经济来源仍然是以农业为主,同时辅以外出打工。年收入很低,仅能够维持家庭日常的生产和生活的开支,有的还不够,因此农民的心思仍在“挣钱”上,很少有时间、精力来关心孩子的学业和思想情况。农村家庭也很少有书籍,农民平时看不到书报,这些都导致了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少,许多家长在农闲时只能沉湎于搓麻将、打扑克……。这使农村职业中学的德育生态系统整体相关性受影响,导致严重失衡,必须在新形势新背景建立起和谐的平衡的德育生态系统,将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感受到人际间的关怀、关爱,使他们拥有安全感和信任感,使他们能够在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成长,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正是生态德育的培养目标。

2.农村职业中学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学生直接面对社会

作为将来从事各种专业技术工作的群体,职高学生以后将直接从事或参与发展和生产过程,对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职高学生中进行生态德育,对于学生改变环境态度、改善环境行为,从而使他们在将来能充分注意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环境,促进环境破坏问题的解决等都将有较大的作用。此外,开展生态德育也是改善职业环境,保护学生自身健康的需要。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法国的施韦兹提出:"伦理学应当包括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我国,新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明文规定:"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生态道德第一次成为公民社会道德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此背景下,在农村职业中学构建生态德育观可以理解成是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有力举措。

三、建构生态德育观,在生态平衡中进行,动态生成

1.提供适当的成长条件,唤醒教师的生命感动

没有教师的健康人格,就没有学生的健康人格。让教师转化育人观念,建设一支具有“生态德育”意识的教师队伍,是在农村职业中学构建生态德育观的前提。

为教师介绍当前最前沿的德育新理念,并组织教师讨论,为教师的观念搭建一座崭新的理论平台。在师生间多搞互动活动,教师在这些活动中或指导示范、或关心爱护、或沟通激励,在师生共同感动的过程中获得自身人格威信的提升,让教师在育人技巧提高的同时,更在团体的交往中感受的生命间真诚互动的感动,个人的道德品格无疑也得到了提升。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自然而然中生成。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一切不仅是眼前的,校内的,更是一辈子的,永远的,社会的,世界的,利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德育观,会在教师的心中自然而然的形成。

唤醒感动是全员性的,并不仅仅指班主任,更是校内所有的工作人员,人人都树立这种意识。教师处于非常复杂的生态关系中,拥有多种社会身份,并伴随多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教师的基本生态角色和行为规范有:家长的代理人,权威角色,心理医生,知己和朋友。教师除了直接地影响学生之外,还是一切环境因素的制造者和利用者。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有每一位教师育人能量。学校要以领导为帅,以思品和社会学科教师为中坚,以班主任、团队教师为主力,以其他教师为羽冀,全员参与,身体力行,强化学科中的生态德育渗透功能,根据学科特点,在落实智育目标的同时,把德育的目标渗透其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素养,奏响生态德育的和谐乐章。

2.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形成学生的美好意识

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是构建生态德育观的基础,“绿色”是生态德育的主色调。合理规划校园绿化环境,使校园环境达到和谐整洁、优美舒适,力争校园绿化植物覆盖面积和人均活动空间、含氧量达到生态发展要求,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部多彩而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能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努力将校园美化、园林化、人文化。让每一个空间都发挥育人功能,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大片的草坪,别致的喷泉,秀丽的花丛与灌木,高大的梧桐与青松。学习累了,到“曲径通幽”去放松身心吧;被数学题目难住了,去“智慧园”吧,那会让你茅塞顿开;在机房编程时间不能太长,到“梦想园”去登高远眺,去看看五彩的鱼儿游的多么欢畅,还有在池塘里移动的水中花坛,会让你啧啧不已;累了渴了,到“设施栽培园”去,那儿同学们亲自培养的果树已结出了累累硕果……。一个个小小警示牌,温馨物化,如:沐浴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进步了没有?自由、平等、发展,专业、助造、成功;小草在生长,请勿打扰……。恬淡的话语,如春风浮面,爱意无限。

在这样的校园中,无论你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启示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抛开世俗,走近自然,这“自然”已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花草树木,更是人作为自然一部分所应保持的自然的天性。这样的环境中一定是人心思进,在思想上体现的是进步与创新,行为上表现的是文明与儒雅。这里没有歧视、没有体罚、没有人际间的勾心斗角,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的心理上是健康与愉悦。

3.开展多彩的体验活动,生成学生的优良品德

道德产生于交往,没有交往,没有体验,一个人就不可能真正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同样也就不可能懂得体会生活的真谛,因此,德育工作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朱小曼教授在《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中也指出,道德体现人在实践中的一种价值追求,它是人事之知,价值之知,学校德育不仅要靠老师去“教”,更要吸引学生去“学”,相对于道德教育而言,道德学习更强调人是可以自主学习道德的。传统德育的主观目的太强,人为的设计痕迹太明显,且德育形式单一,形式主义和功利的色彩也太明显,学生们往往有防范的心理,很容易让学生反感,觉得德育是假的。 因此在一些游戏、活动中恢复道德的自学性和共生性,让受教者不会感到道德教育是外部强加的,他们可以在自然、和谐、友好的氛围中,无意识的甚至在冥冥之中接受一定的道德文化熏陶,让道德教育无痕。

“大风吹”、“无家可归”、“闯关”、“怪兽”、“滚雪球”、“回旋沟通”、“头脑风暴”、“合作搭塔”等游戏活动,在由衷的体验和欢笑声中体验着快乐、反思了自己。在拓展训练基地,跨越生死线、胜利墙、平衡木等拓展训练可以协助学生提升核心价值,让学生认识自身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像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集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学会关心,改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文明教室、文明宿舍评比,让各班各宿舍结合自己班级特点、年龄,人人都为自己班级的布置出谋划策,美化环境,班级是学校的组成细胞,同样是生命的个体。诗歌朗诵会、职中生形象设计大赛、感动职中人物评选、服装表演、好歌大家唱等活动,动态的教育,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得到亲身体验;在“行知园”中操作农事,参加劳动,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接受教育,在收获中接受教育,远远胜过枯燥的德育洗脑。个体生态在生态系统中活动,相互影响,远远大于空洞的说教。

刘惊铎教授在其博士论文《道德体验论》中揭示:一切道德教育只有以体验为基础时才是有意义的,提出了“体验是道德教育本体”的命题。亚里士多德领悟到:青年人学习道德和善的课程之所以效果不佳,是由于“他们对生活尚无实践经验,而道理却是来自生活经验并说明生活经验”。所有的宗教模式,特别是禅宗,当头棒呵,都是促使修行者进入一种体验状态,自己觉悟,逐步达到“水穷云起”、“石火电光”的不同生命境界。

4.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自然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不能把孩子的精神世界束缚于学习之中。……他应当不仅成为一名学生,而且首先成为一个胸怀广泛的兴趣、要求和志向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开展一系列环境教育活动,从噪声污染、能源危机、垃圾分类等入手,同时实施学科渗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5.引进社会系统的能量能源,建立新的德育平衡系统

社会系统对学校德育系统的输入,既包括人力投入,如教师、管理人员等,也包括物质投入,如设施、教材以及其他图书资料等。此外,各种价值与规范,如家长的期望、政策法律、规章制度、社会的价值观与规范体系等,也是重要的输入内容。这样学校才能向社会输出有良好行为变化、批判思维、情感变化的合格毕业生。

四、建构生态德育观,在反思中行动,任重道远

1.注重以学生系统为主体,防止绝对化

生态德育强调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但不能造成教师-学生、个体社会辩证关系上的认识混乱,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将以学生系统为主体简单地视为给学生“放权”的运动。自主性和能动性都是主体性的对象化表现,自主性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目标与个体需要的统一,能动性的实现依赖于主观反映与客观规律的统一;否定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无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违主体性德育的本意,且会导致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

2.注重生态德育的“公益性”, 防止“寻利性”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市场对教育的有限介入和各种利益的冲突,学校作为自主办学的主体会从自身利益考虑其教育行为而表现出一定的“寻利性”行为。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牢固树立生态德育观,防止在没有外在压力和利益的驱动下,又步入了德育“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误区。`

3.注重德育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出现“局部生境效应”

人为创设的小生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人为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人工控制湿度温度,在一段时间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很好,但小生境中的植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在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降,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经不起风吹雨打,受不住高温或严寒。“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但长大未必是个好公民”的沉重话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著:《教育生态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 刘惊铎:《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德育观》,《新华文摘》1999(1)200

4. 乔建中等:《当前德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江苏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