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代笔事件中替韩寒辩护的支持者的理由有哪些

如题所述

韩寒代笔事件,表面上的核心是“代笔”两字。除了双方阵营中直接当事的几个人必须拿这两个字做文章外,其他很多围观的看客也都陷进了“韩寒文章是否有人代笔”这个问题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然而,这个看似处在事件漩涡中心的问题,其答案是“是”还是“否”其实无关紧要。
这样说的根本原因在于,从理论上讲,如果没有直接的感官经验,任何历史命题(在这里泛指所有的对过去可能发生、现在已经结束的事件的描述)都是不可能证实也不可能证伪的。尽管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材料、理由作为间接证据,但是这些间接证据只能在概率意义上证实或证伪历史命题,永远也不能排除历史命题所描述的事件的确没有发生过或的确发生过的可能性。
在韩寒代笔事件中,“韩寒文章曾经有人代笔”就是这样一个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历史命题。其无法证伪性是显而易见的:无论韩寒一方抛出多少证据(比如出示其第一部长篇小说《三重门》的手稿、出示韩寒写给父亲韩仁均的家信),质疑韩寒的一方总能找到“漏洞”,试图说明这些证据不能证明韩寒文章没有人代笔。但同样,这些“漏洞”也不可能证明韩寒文章一定有人代笔。
当然,上面这种纯粹经验主义的历史哲学观不可避免会引发如下的问题:照你这么说,岂不是一切历史研究都没有意义?岂不是一切未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哪怕是父母的出生)都可以大言不惭地认定为未曾发生?打破这种佯谬的关键在于,不同的间接证据对历史命题的证实或证伪能力有高低不同。如果某类型的间接证据几乎能以接近百分之百的概率证实或证伪历史命题,那么就可以认定这种间接证据足以证明一个历史事件的存在与否——除非有更不寻常的反证存在。比如我们都知道任何人都有出生的一天,有死去的一天,这个规律可谓铁律,绝无例外。因此,即使我们未曾见到父母出生,也可以断定“他们出生”这个历史事件一定是真实发生过的。
对于韩寒文章曾有人代笔这个历史命题来说,世人公认的最强有力的证实依据是代笔人现身说法,而韩寒不敢否认;最强有力的证伪依据是韩寒拿出其全部非电脑写作的作品的手稿,其上有明显的、大量的修改痕迹,表明实为原稿、并非誊抄。然而,这两种间接证据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出现——既没有人出来宣称自己是代笔人而韩寒不敢否认,韩寒拿出的《三重门》手稿也过于整齐,无法排除是誊抄代笔人原稿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间接证据不但没有如上述证据这样的高证明力,而且很多证据因为缺乏大样本的统计分析,其证明力没有客观依据,高低只能完全依赖于个人的主观判断。
比如质疑方最津津乐道的一个证据是,韩寒早期作品(如《三重门》)文笔老练,而且每每在其中罗列大量的知识,历史文学哲学外语无所不知。但韩寒的后期作品就大为退步,博客文章尤其不堪卒读,因此韩寒早期作品必有代笔。这个证据的证明力就相当弱。实际上《三重门》的文笔并不老练,很明显是在生硬摹仿钱钟书,这种摹仿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至于韩寒的文章越写越缺乏灵气,最可能的原因是他读书渐少,下笔无神(后文还会详细分析),这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其实,在《三重门》初版的那一年(1999年),我就看过了这部小说,而我当时也是高三学生。这部小说中描述的中学生喜欢逞强斗勇,靠卖弄高深的学问博取心理快感的心态,在我读来几乎感同身受,这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一些城市重点中学的真实生态。正是因为亲身体验了类似的校园生态,作为韩寒同龄人的我才倾向于相信《三重门》不太可能是韩仁均代笔,因为韩仁均作为经历过“文革”的50后,属于完全不同的一代人,和我们之间的代沟是极为巨大的。
所有其他的质疑,也都和上述质疑一样,缺乏高证明力,而且不少“令人信服”的质疑通常只能是有过类似阅历的人才能看出其证明力的低下。即使这些质疑合起来,也很难构成完整的证据链(对此恕本文不再详细分析)。无怪有人说,韩寒是否代笔不是事实问题,而是信仰问题。既然代笔的真假凭现有证据不可能确定,那么非要明确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对于旁观者来说,就不过是一种信仰的表达,一种非理性的发泄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