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出以公心的人

这是作业,明天要交。

  1是谁割了牛舌头

  包拯到扬州的天长县(在现在江苏省)去做知县。到任不久,就遇到一件案子。

  这一天,一个农民的孩子到河边放牛。他把牛放在河滩上吃草,自己就到河边玩去了。等他想牵牛回家的时候,发现那牛无精打采地站着,嘴边不住地滴血。孩子吓得哭起来。

  孩子的爸爸听说了,跑到河边细一看,才发觉牛的舌头不知被谁割去了。他又急又恨,跺着脚说:

  “毁了我的牛,这让我怎么耕地呀!”

  说完,他赶到县衙门去告状。包拯听完他的叙述以后,想了想,有了主意。他不慌不忙地对告状人说:

  “牛舌头割了,就不能再长上去。你回家把这头牛宰了,做成熟肉卖了吧。免得牛不能吃草死了,连肉也不值钱。”

  农民听完,很不满意,望着包拯,抱怨说:

  “县太爷,小民要是宰了牛,还用什么来耕地?再说,官府也不允许宰杀耕牛……”

  包拯装作不耐烦地说:

  “一个牛舌头算得了什么?也值得这样没完没了?快走吧!”

  农民只得忍气吞声地回去,按包拯的话去做了。

  第二天,就有个和那农民同村的人来告状。他说那个农民违犯法令,私宰耕牛。

  包拯看这个人鬼头鬼脑的样子,就紧盯着他问:

  “你告他私杀耕牛,你说,他为什么要杀牛?”

  “因为那牛舌……”刚说到这儿,告状人发现说错了,忙闭住嘴。

  包拯猛一下站起来,“啪”的一拍惊堂木,追问说:

  “说!牛舌头怎么样?”

  “牛舌头被割了……”

  “你怎么知道牛舌头被割了?”

  告状人被问得张口结舌,答不上来。这时候,包拯大声问道:

  “你给我老实招来,为什么割他的牛舌头,又告他的状?”

  那人听了,大惊失色,赶紧磕头服罪:

  “是小人和他有仇,所以割了牛舌头……”

  包拯依法处罚了割牛舌头的人。从此,他善于断案的名声,到处传开了。

  没拿一块端砚
  2这一年,包拯来到端州,担任端州的地方官。

  端州在今天的广东省高要县。那里出产的砚台,石精工细,非常出名,人们把它叫作端砚。端砚和湖笔、徽墨、宣纸,是文房四宝中的上等品。从唐代起,端砚每年都要作为礼物向皇帝进贡。有很多端州的地方官为了巴结朝中有权势的人,每次都多征收几十倍的砚台,送给京城的大官们。

  包拯上任以后,穿上便服,来到出产端砚的羚羊峡,他看到工匠们用石头打磨砚台,非常辛苦。一问官家的价钱,十台端砚只给一台的钱,害得工匠生病的时候都没钱抓药。

  包拯回到州府,又检查了存放端砚的库房,发现里面收存了好多端砚,就质问管库房的官吏:

  “每年向朝廷贡去多少?”

  “一百整。”

  “实收多少?”

  “实收……”那人想撒谎,可端砚摆在库房里,包拯都看到了,他只得说,“实收五百。”

  “快把多余的端砚作价出售,补发工匠的工钱,不得扣减!”

  从此,包拯定了规章,立了账目,严禁多要乱拿。

  等到包拯任期满了,离开端州的时候,他没有拿回一块端砚。

  就是不见包拯来

  有一年,包拯奉朝廷的命令,来到京城东京,等候封官。

  宰相吕夷简早就听说包拯才干出众,做官清正廉洁,很想见见他。他想,自己是当朝宰相,包拯进京,准得像其他人一样,忙着求见我,让我在皇上面前说几句好话,我就等着他来吧。

  这时候,有人来告诉吕夷简,说包拯就住在吕家附近。吕夷简心想:这还不是为了来见我,特意住得近些吗?

  可是,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求见他的人一个接一个,就是不见包拯来。

  又过了好几天,手下人来向吕夷简报告:

  “包拯封完官以后,已经走了!”

  “走了?”

  “是,离开京城上任去了。”

  “不对,你再去他住处打听一下。”

  手下人去了一会儿,又回来报告:

  “他的住处空空的,行李全搬走了。包拯确实走了。”

  吕夷简这才明白,包拯和那些巴结上司,拉拢私人关系的官不一样。

  为百姓说话

  后来,包拯被调到东京做官。他经常到各地调查,特别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一年,夏天到了,陈州(东京附近,在现在河南省)的农民开始向官府缴税。按往年的办法,都是直接缴纳小麦和大麦。可这一年,地方官突然改了办法,让农民缴纳现钱。原来,这里面有“鬼”。

  按照市价,一斗麦子五十文钱,地方官却要折合成一百文,另外还要加收运费二十文,损耗二十文,这样一斗麦子的钱涨到了一百四十文,增加了一倍还多。农民一年辛辛苦苦,打下点粮食,哪儿来那么多钱呐!陈州的百姓们叫苦连天,有的为了缴钱,弄得倾家荡产,活不下去了。

  可巧,包拯来调查了。他了解到地方官的所作所为,非常生气,马上报告宋仁宗说:

  “陈州地方官任意涨价,搜刮百姓,实在不能容忍。您应该下令,让他们一是按公价定出钱数,二是交麦子还是交钱,应该让百姓自己选,怎么都行。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活下去。”

  多亏了包拯,陈州百姓才得救了。包拯又了解到全国好多地方,都有随便涨价的情况,他又接二连三地上书,要求免除这些对百姓不利的办法。
  采纳我哦!!!!!!!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3560732.html?si=8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30
你周围的同学,看一看谁做事出以公心,你说对不对呀!
第2个回答  2010-03-30
首页 登陆 注册
灌南小学语文研修班博客群
http://blog.eduol.cn/group.asp?gid=356博客群首页 博客群文章 博客群精华 成员列表 申请加入 浏览相册 发布新贴 发布相片 我们的家园
管理员
万点草 (江苏连云港)
香水古轩 (江苏连云港)
满面春风 (江苏连云港)
安然无恙 (江苏连云港)
活跃成员
雨后晴空 生活如歌 兰心如梦 睫毛弯弯 我爱恒源 浣纱 香水古轩 悦然而思 青绿青黄 灌南小学语文研修班博客群 > 文章列表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1—4单元的课文分析 (浏览次数:237)
明天会更好
发表于2007-9-21 13:51:00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1—4单元的课文分析

一、初识教材

今天,我分析的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前四单元的课文阅读部分,纵观这四个单元,课文的特点一目了然,每一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不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诗,或者是别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离不开春天,因为这时候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学生眼中看到是春天的绿意盎然,听到的是莺歌鸟鸣,学习这些课文,就如同又走在了春天的田野里。第二单元有三篇课文:以教育创新为主题,教育学生要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有很强的创造力。第三单元有三篇课文:课文以历史人物的故事为主,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人物的个性品质。第四单元有四篇课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美。

二、走进教材。

第一单元的课文虽然都关于春天,但训练的侧重点却各不相同:

〈〈走,我们去植树〉〉意在告诉我们植树的好处。针对课后的习题就围绕几个自然段的内容,作一个很好的概括,就能帮助学生懂得植树有哪些好处。;

〈〈第一朵杏花〉〉是从竺可桢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对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态度。这一课的教学,我觉得要抓住人物说话的提示语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课中有个很好的教学资源,在第一年竺爷爷和小孩的对话中有人物的提示语,但这些的提示语有的在前面,有的在中间,有的在后面,引导学生在读的时候关注一下标点符号的不同;第二年的对话就是各自的话,没有提示语,那么教师首先引导他们区分这些话分别是谁说的,然后加上简单的提示语,某某说,某某问之类的。读一读,再引导学生从说话的内容、心情、语气方面去考虑,加上更加丰富的,适合的提示语。之所以这样教,是因为,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的练习中有关于人物对话加标点的习题。

〈〈燕子〉〉展现了春天与燕子的美,在教学的时侯,主要结合插图,抓住对燕子外形的描写,并学习这种写法,进行对其他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描写,主要看是否抓住了动物的外形特点。课文写的不仅是燕子外形的美,还有飞行与休息时的美,这些语句有的比较难懂,需要带领学生去好好地品位。

〈〈古诗两首〉〉都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但所收发的感情却有所不同,〈〈江南春〉〉流露于诗中的是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春日偶成〉〉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对于第一首古诗的体会,有点难度,而第二首相对容易一点,要求也有所提升,课后的第四题,诵读〈〈春日偶成〉〉,细细体会诗人春游的快乐。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第二单元的课文是关于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

《苹果里的五角星》告诉学生创造力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意在说明做事换一种思维,就能有创造。《最佳路径》通过格罗培斯设计迪斯尼乐园路径成功的事例,来说明创造需要多观察,多思考。《人类的老师》是一篇仿生学的东西,它告诉学生创造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就能有所创造。这一篇课文的教学可采用表格式教学。

第三单元的课文,讲的是刘备、祁黄羊、公仪休的事,文章的形式有成语故事,有历史故事,有独幕剧,所颂扬的品质也不相同。

〈〈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事,略写了第一二次,重点写了第三次,这篇课文意在告诉我们刘备是怎样的尊重人才,课文的很多语句都能看出这一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己找一找,哪些语言突出了刘备尊重人才,这样的语句,有的是正面描述的,有的是通过张飞,关羽的行为的侧面烘托。只要学生能够把这些语句找出来,就说明他们已经明白刘备是个尊重人才的人了。除了认识刘备,还要认识一下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那就要抓住课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的这句话:“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这里需要老师补充一些三国时候的一些知识,如三分天下,谁和谁,与刘备三分天下,怎么个分法……这里还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这是苏教版教材作文方面的一个特色,双线并进,长短结合。学生学习了第四自然段的景色描写,要仿照“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段话,首先,要引导学生去阅读,领略景色的美,再仿照格式,选择某一处,抓住几个景物进行描述,最好能用上一些修辞方法,再加上一些成语什么的。

〈〈祁黄羊〉〉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要我们理解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国、做事出以公心的人。要认识这一点,就得从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这两个事例中去认识。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鱼。要想明白公仪休是一个清正廉明的人,那么就要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还可以通过前后对鱼的态度的对比,加深对公仪休的认识。学习这节课,还可以结合平时自己的认知,谈谈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将来当了大官,你将怎样做



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爱心教育。

白衣战士叶欣对工作的爱,对同事的爱,对病人的爱,他把死亡留给了自己,生存留给了她的病人,她的同事。盲童明明接受了别人的爱,小小的心灵就播下了传递爱的种子。这一篇课文真的是感人肺腑,教学这篇课文,我们不妨利用明明心情的变化作线索: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结合对三个“番茄太阳”的理解,抓住“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的朗读感悟,来体会明明童心的真、善、美。〈〈第一次抱母亲〉〉通过母亲身体的轻和身上担子的重作对比,突出母亲的伟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这一课中的母亲离我们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他们还不能体会到母亲甘挑全家重担的那分艰辛,要好好引导学生对“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楼主 回复(0)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进行回复或者发起新的主题
www.eduol.cn © Copyright 2002-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第3个回答  2010-03-29
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去私》。晋平公作皇帝的时候,有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一个官。晋平公问祁黄羊:“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祁黄羊说:“解狐这个人不错,他当这个县官合适。”平公很吃惊,他问祁黄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笑答道:“您问的是谁能当县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认为祁黄羊说得很对,就派解狐去南阳作县官。解狐上任后,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阳百姓普遍好评。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谁能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说:“祁午能担当。”平公又觉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祁午确实是我的儿子,可您问的是谁能去当法官,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又派祁午当了法官,后来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执法的好法官。
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称赞说:“好极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别人不计较私人仇怨,对自己不排斥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后来,人们就用“大公无私”这个成语,形容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第4个回答  2012-03-16
祁黄羊故事
此人生于两千多年前晋悼公时,(现山西省祁县人),出任“中军尉”一职,曾举荐他的杀父仇人解狐出任县令,也曾举荐自己的亲儿子祁午出任类似于法官的职务,两人都干得很出色,因此,孔子评价此人:大公无私,后世亦相传此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去私》。
原文:
晋平公问於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 “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
晋平公作皇帝的时候,有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一个官。晋平公问祁黄羊:“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祁黄羊说:“解狐这个人不错,他当这个县官合适。”平公很吃惊,他问祁黄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笑答道:“您问的是谁能当县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认为祁黄羊说得很对,就派解狐去南阳作县官。解狐上任后,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阳百姓普遍好评。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谁能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说:“祁午能担当。”平公又觉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祁午确实是我的儿子,可您问的是谁能去当法官,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又派祁午当了法官,后来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执法的好法官。 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称赞说:“好极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别人不计较私人仇怨,对自己不排斥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后来,人们就用“大公无私”这个成语,形容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