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的十大误区

如题所述

误区一:体检项目越多越好

上图是体检中一个PSA的检查项,PSA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主要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因为前列腺癌在50岁以下的人群中发病率极低,所以在50岁以上的人才需要进行PSA筛查。如果我们只是堆砌很多的检查项目,并不能达到准确筛查疾病的目的。

误区二:体检不需要咨询医生

大部分的体检都会有一些套餐,但这种套餐的设定是否合理,跟医生的专业水平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以安吉丽娜·朱莉为例,她切除了双侧的乳腺和双侧的卵巢。为什么呢?因为她的母亲、姨妈都是乳腺癌患者,正是因为她有一个强烈的家族史,医生才发现了她们家族里有一个乳腺癌的遗传性的基因突变,所以对于安吉丽娜来说,她如果不去做乳腺的切除,那么她就需要比正常人更加提早去筛查乳腺肿瘤的情况。

所以,医生的咨询有助于发现一些高危的人群,而目前基本上所有的套餐都是针对普通风险的人群,针对高风险的人群是需要通过医生的判断才有更好的指向性。

误区三:滴血验瘤

所谓“滴血验瘤”,就是通过血液里面当中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查来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肿瘤,它其实是一项被滥用的检查。我曾经写过一篇科普,叫做《被滥查的肿瘤标志物》,供大家详细地了解。

实际上,除了甲胎蛋白、前列腺特异性抗原、CA125联合彩超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像其它的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A153、CA199等都没有筛查的意义。

有人可能就会问,医生你说肿瘤标志物都没有筛查的意义,那它为什么叫肿瘤标志物呢?肿瘤标志物更多地是被用于已经明确了肿瘤的监测。比如说有些人在结直肠癌诊断清楚的时候,会发现他的癌胚抗原浓度会升高,医生可以拿这个癌胚抗原的浓度水平的变化作为监测肿瘤有没有复发的判断。如果在术后出现了癌胚抗原浓度不断地升高,就要怀疑肿瘤有复发,而大部分的肿瘤标志物仅仅是用于监测肿瘤有没有复发,并不能用于筛查,因为筛查起来假阴性率、假阳性率都非常高。

再举个例子,吸烟的人的癌胚抗原就会比正常人会高,所以如果我们拿着一个肿瘤检查的结果,它显示癌胚抗原轻度地升高,在正常范围1-2倍之间的升高,那对于临床来说就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所以,一般不提倡盲目地去筛查肿瘤标志物。

误区四:基因检查

所谓“基因检查”主要是集中在肿瘤方面的基因检查(见上表),跟肿瘤相关的基因有上百种,其中只有5%的肿瘤是遗传的,而这5%的肿瘤当中有很多是有家族史的。在我们平常发现的遗传性肿瘤当中,主要是遗传性的乳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这些癌症都有比较明确的早期筛查和预防的措施,而其它很多肿瘤即使你知道它是基因突变,目前也不知道怎么去筛查和预防。

另外,有很多基因只是轻度地增高一个人患癌的风险,比如说这个人本来患癌的风险是千分之一,那么做了基因检查以后,这个风险变成千分之二、千分之三,仅从数值上看它翻了两倍三倍,但无论是千分之一还是千分之三的一个肿瘤患病率,都不足以使我们改变临床决策,不足以要求我们去做提前的检查或者做早期的预防。

误区五:PET万能

CT检查可以发现身体里面的包块,肿物,PETCT是在CT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PET设备,PET是什么呢?它是反映肿瘤生长活跃程度的,CT加上PET就可以看到身体里面就有一个包块,然后检测这个包块长得快不快,代谢活不活跃。

一般来说,代谢越活跃的东西,我们就越要怀疑它是恶性肿瘤,那么从PETCT的机制上讲,似乎是一个很好的肿瘤筛查的手段。但实际上,PETCT在临床上也大部分用于已经明确的肿瘤检查,看它有没有全身的转移的情况,而没有用于肿瘤的筛查。比如说,女性的宫颈癌筛查,宫颈癌的筛查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能看到它的黏膜上皮有一些异型的细胞,那是非常早期的情况,但这在PETCT上是看不到的,因为PETCT对于1cm以下的肿瘤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它用来做肿瘤筛查也是不太合适的。

误区六:胶囊内镜

在胃癌、肠癌这些检查方面,我们需要做内镜检查,有些人可能做过胃镜,不是无痛胃镜,所以有些痛苦,导致对胃镜的检查比较抵触。也有些人发现一种比较“好”的技术,叫做胶囊内镜。吞一颗胶囊,胶囊里面带着摄像头,被吞下去以后,它会从我们的口腔到食道到胃到肠道,可以把整个肠道黏膜的情况看得比较清楚,这是胶囊内镜理论上的优势。因为人的肠道非常长,大部分的肠道是小肠,而小肠里面的肿瘤只占消化道肿瘤不到1%,大部分的肿瘤是食管癌、胃癌还有大肠癌,那么食管癌、胃癌可以通过普通内镜就看得很清楚了,而大肠癌可以通过结肠镜看得比较清楚,所以没有必要去做胶囊内镜。

从上面这两张图可以看到,左边这张图是胶囊内镜下的一个食管,右边这张图是普通内镜下的胃,可以看出普通内镜比胶囊内镜看得更清楚一些,胃部的血管都能看到。所以,如果胶囊内镜发现了有问题,最后还是要做普通内镜来做活检。临床上胶囊内镜规范的应该是用于什么情况呢?主要用于小肠的病变,也就是说一个人做了很多的检查包括胃镜、肠镜,还是没有发现问题,此时医生怀疑它的问题是在小肠,那此时做胶囊内镜是有意义的。

误区七:一次体检能查出所有的疾病

现在的疾病多达上万种,很难通过一次体检发现所有的疾病,体检是为了查出什么样的疾病呢?主要是为了查出常见的重大疾病,比如说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大肠癌),肝癌、胃癌等,因为这些内脏的肿瘤早期症状都不明显,等到有症状的时候往往都是中晚期了,定期检查非常重要。另外,常见的慢性疾病早期也是可以发现的,比如说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有助于针对这些疾病进行干预。

体检同时是为了查出可防可治的疾病,在常见的感染性的疾病当中,乙肝、丙肝、幽门螺杆菌等都可以进行治疗。比如,乙肝虽然很难治愈的,但如果是一位孕妇在怀孕之前发现有乙肝的话,她在孕期是可以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的,这样能减少乙肝传染给孩子的风险。再比如,幽门螺杆菌也是造成胃癌的常见的病菌,那么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达到很好的清除效果。

误区八:做过体检就无须预防了

以肺癌为例,肺癌主要是CT进行筛查。CT筛查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它能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所以即便CT检查也不能预防所有的肺癌,更不能早期发现所有的肺癌。因此,体检查出来的问题只是我们健康管理当中的一部分,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预防。比如肺癌的预防就是远离烟草,包括二手烟。

误区九:体检的结论就是报告

很多人会在体检报告当中看到,年龄稍长的人可能会有二三十个异常情况。有些异常情况我们要去看什么耳鼻喉科,有些要去看呼吸科、看消化科。其实一个人做了体检以后,他要再去把异常情况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可能要挂很多个科室的号。所以,很多体检的结论就是比较简单的罗列,并没有针对被体检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整体解读。

误区十:齿科检查没必要

大部分的体检都没有包含齿科的检查。当然,齿科检查没有必要跟体检同时去做,而应该像体检一样,每年定期去做,这样可以发现早期的隐匿性的问题。齿科的检查和洁牙,标准的做法就是每年做两次。我们简单地估算,十年的齿科检查包括洁牙的花费,也要低于一颗种植牙的花费。所以前段时间齿科医生的朋友圈里面流传的一篇文章,名叫《您以为我们让您洁牙是为了挣你的钱,我们是怕以后花不起治疗的钱》,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