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罗素表示:汉字有三大“缺陷”,他具体指的是哪三方面?

如题所述

《南淮子·本经训》云:“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本没有字,人们过着打猎为生的生活,而一般生活中,人们大事结绳,小事结绳,人们的生活和结绳密切相关,到了黄帝和炎帝时代,部落里面大大小小的事情众多,结绳已经不能应付当下的生活,于是黄帝命令仓颉造字。

汉字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不断的演化以及简化,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汉字的每一笔都蕴含了历史厚重的文化内涵。20世纪八十年代,在河南地区发掘出夏文化遗址陶器,上面就可以完整的汉字,同时也奠定了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都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些文化其实大部分都蕴含在汉字中间,作为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对汉字也极为感兴趣。罗素这个人很厉害,他不仅是文学家,还是历史学家,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在以前西方国家,许多有大成的学者都不单单是某一方面的学者,而是涉猎众多。

罗素1872年出生,到了1883就开始学数学,在研究数学的同时,他还会向一些报刊投稿,发表言论,作为一个数学家,他喜欢研究逻辑,还发表了《数学原理》这本蕴含逻辑的书籍,同时另辟蹊径,用逻辑主义推动了数学的进程。在当时,罗素也是一个比较另类的人,一般喜欢数学的人都不喜欢历史,而罗素却恰好喜欢历史,并且对中国的文化也很感兴趣,尤其是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让他着迷。

在1920年的时候,罗素作为法国小有名气的人物,应梁启超的邀请来到中国了解中国文化,那时候的中国动荡不安,却不能打击罗素人中国文化的热情,并写下了书籍《东西方文明比较》,并在当时的大环境下,罗素还敢发表言论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在这种时期还能说出这样的话,可见罗素是真心喜欢中国,也真的很大胆。

因为母语不同,在夸完中国后,罗素也很直爽地说出了汉字在他心中的三个缺点:1.汉字笔画繁琐,书写起来很困难,不如英文26个字母排列组合好书写,且汉字的数量庞杂。2.汉字特殊,不好与国际接轨,且新式的莱诺机压根就不能使用。3.文化差异,汉字无法准确地表达外来词汇。

从如今的角度看,罗素所说的缺点不是什么大问题,除了第一点至今让中国人都为难以外,第二点和第三点都随着科技的发展得到了解决,并且在国外还开有许多孔子学院,供外国人专门学习汉语文化。

不过就当时来说,罗素说的这三个缺点句句在理,当时的汉字还是繁体字,比现在要更复杂,而且文字数量庞大,外国人如果没有懂中文的人存在,那么看到中文就像看天书一样,又多又杂,各不相同,难以通过汉字看懂文字的意义,也难以将本国语言用汉字翻译。

汉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数量庞杂,各不相同,中国有将近10万的汉字,他们都代表着不同的意思,我们能够掌握汉字,并且熟练地运用汉字,并非我们掌握了大部分的汉字,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99%文章资料,只需掌握3000字就可以无阻碍的阅读,存在的这个现象让人觉得神奇,也引人思考,那剩下这么多文字是不是都可以废除了?

当然不行,日常生活中没用到这些字是生僻,但却蕴含了大量的文化,从这些字中可以看出历史演变的轨迹,而且汉字和其他文字不同,还蕴含五大优点:优美、易懂、形象、辨识度高、信息量大。生僻字对普通人来说可以不用深究,但对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来说,作用可大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7
在英国诺贝尔奖获得奖罗素看来,汉字的缺陷三点 ,无非就是——书写繁琐、难以和国际接轨、无法准确表达外来词汇。 书写繁琐是因为汉字笔画繁多;难以和国际接轨是在当时排字机器在面对繁琐的汉字时难以适用的背景下提出的,不过现在随着技术进步,这一缺陷基本可以忽视了;无法准确表达外来词汇是因为文化差异,但现在随着国际传播和汉语的流行,这点缺陷的影响在不断减弱。
第2个回答  2021-01-27
这三个方面指:很难表意,无法有效表达外来词汇意思;汉字太过于复杂多样;汉字排序很复杂;
第3个回答  2021-01-27
1.汉字笔画繁琐,书写起来困难,不如英文26个字母排列组合好书写,且汉字数量庞杂。2.汉字特殊,不好与国际接轨,且新式的莱诺机压根就不能使用。3.文化差异,汉字无法准确地表达外来词汇。
第4个回答  2021-01-26
首先是无法与外来文化很好交融,很难去翻译其他国家的语言。然后是汉字太过于复杂,一个字就有许多的解释,组合起来更是繁杂。最后是技术缺陷,就是说汉字排序比较复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