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关于人性假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如题所述

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的主线之一。按照张岱年先生的观点,儒家人性论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即:“先秦是各种性论并起而纷纭无定说的时代;前汉则是性有善有恶论占优势的时代;后汉至唐是性三品论占势的时代;北宋至明中叶是性两元论占势的时代;明末至清是性一元论占势的时代。” 中国古人何以会提出人性论并有如此持久而激烈的纷争?而且主要争点仅是性善或性恶的问题,并不详论人性之实际内容。对于这一问题,张岱年与廖其发两先生都持有相类的看法。即,“自来论性者,并非专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不得不讨论性。”关于人性善恶问题,在儒家先驱孔子那里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他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却留给了后学无限的遐思和纷争。导致了后有尖锐对立的孟荀“性善”、“性恶”之争,还有性有善有恶、无善无恶、善恶相混等观点。
根据廖其发的研究结果,虽然古人各持不同观点,但大家对一个命题都是认同的,即“生之谓性。 ”是“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即人性是天然的、自有的东西、特征、特性或资质,即人的天赋素质或天生资质。这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所共有的“人性”的“类”特征,就这个“类”特征来说,其性是善的,这是一个无法否认也无需证明的前提设定。因为,当我们说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其性是善的,是意指人类的存在从总体上来说是符合人类的目的的,是符合人类希望其应该的样子的。如果我们否定这个前提,认为人类之性是恶的,那就等于说人类的存在根本不符合人的目的(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人类整个就不是人所希望其应该的那个样子,这就等于完全否定了人类本身,人类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即使主张性恶论的人如荀子,目的仍然是要求人们“化性起伪”改恶从善,这本身也还是说明人性是善的,至少说明持论者本人是善的,如果说连持“性恶论”的人自己都是性善的,又怎能证明其他人是性恶的呢?台湾学者项退结也认为:“荀子本来就不应说性是恶的:性如果本来是恶,也不可能与伪相合而造成善果。 ”而且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耳目之欲。 ”说明“欲”是与生俱来的人之本性,是“不可去” 的;又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可见,荀子似乎并不认为人性本来具有之情、欲是恶的,而是“求而无度量分界” 所导致的恶果,故在《正名》篇中荀子说道:“故虽为守门,欲不克去,性之具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 ”显然,荀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是:只要与被控制在“近尽”和“节”的“度”内,欲本身是并无所谓善恶的。不但如此,还可以与伪相合达到善的境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9
外国人为人性本有罪,即SIN(原罪),人生而为赎罪来到这个世界;反之的,中国古代思想哲学家就认为人性本善良(人之初性本善为证),受到社会大染缸而变质了罢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19
顶楼上 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一个为了赎罪 一个是人之初本为善 文化不同铸就思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