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驳论文 高分高能 低分低能

如题所述

不知从何时起,在中国教育界,把高分和低能这两件本无直接因果关系的东西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以至于如今只要一提到高分,国人便立刻使人来个“条件反射”,立马联想到低能。于是,凡是获得考试高分,但是在某项测试中被淘汰者,便被“顺理成章”戴上了“低能”的帽子。中国教育好像是培养“高分低能”学生的大本营。大家纷纷摇头哀叹,唉,中国的教育又添一条罪状,怎么得了?!
曾几何时,各地的高考“状元”受到各方面的热烈追捧。媒体上是连篇累牍地轰炸,震耳欲聋;政府部门则出重金,让他们抱上“大金娃娃”;有的地方甚至还闹到给他们披红带绿,“游街示众”的地步。如此一来,状元们自然是名利双收,而当地官员的政绩又添浓墨重彩的辉煌一笔,真正是皆大欢喜。这样的事情,如今在偏远贫困地区依然盛行,因为此事实在难得,而且还将越来越难得。既然培养出状元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于是便退而求其次,扩大重奖面。比如考上北大、清华者,奖4万;考上985高校的,奖2万;进入211的,奖1万;明码标价,对号入座。这个价码还是中国西南一个贫困县设定的。当然还有对辛苦教师的奖励,据说每年单单在这方面县里的开支合计达200多万之巨!真是舍得花钱。这可以看成是“状元瘾”的延伸。至于到底怎么花钱才合情合理,百姓也有不同看法。可惜民众的意见不值一文钱,一切听上面安排。

然而,如今在教育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新的理念否定了这个具有“封建色彩味道”的做法。甚至为了矫枉过正起见,所谓舆论导向有意把状元现象推向负面。有专家为此煞费苦心,统计了历届高考状元未来的发展情况。果然,统计数据显示:没有一个曾经的高考状元在后来的科技或商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由此得出他们预先设想好的结论:高考状元实际上是“低能无用者”。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只不过是在台面上的宣传。到了台下,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高考状元?看一看那些曾经的高考状元编造出来的,关于自己如何成功的秘笈的书,有多么畅销,就恍然大悟了。原来是换汤不换药啊!中国的一大特色就是:先高喊口号,然后做相反的事情,则必然成功。这绝对是屡试不爽的窍门。

说了半天,到底高分和低能是个什么关系呢?要打破思维僵局,这值得思考一番。

1. 说高分者必然低能,让人知道肯定不对。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

2. 说高分者可能低能,这没有意义。因为任何人都可能低能的。关键是高分者同时又是低能者这样的比例到底是多少。不搞清楚这个概念,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3. 高分者,肯定是学习能力非常强的人,这一点,大家应该没有异议。有一种典型的论调,认为我们的教育善于培养高级的考试机器,学生好比是机器人,特别会考试,而别的都不行。但别忘了,前提必须是考卷非常死板,考的无非是没有灵活性的,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对付的题目。可是,谁敢说今天的试卷是那样的么?且以高考英语卷为例,那是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全面考查。要说得高分的人只懂得语法那种机械单调的知识,那除非是“奇迹”。随着考试对能力方面要求的提高,得高分者的能力,必定优越。而高分低能,是极小概率事件。

4. 高分低能者,和中、低分低能者相比,哪个更多一些?我希望那些专家们可以研究一番。

5. 有低分高能者吗?当然有。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只读了几年小学的人,研制出多少博士也无法弄出来的高精尖,这样的报道可以上报,引得大家津津乐道。可大家有没有想过,正因为可以上报,不恰恰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此种情况是极为罕见么?如今是科技社会,没有接受过教育,想要做出伟大的成绩,的确非常非常之难。

6. 还有人相信,既然爱因斯坦曾经读书成绩很差,爱迪生在这方面也基本差不多,可他们后来的作为,令全世界为之惊叹。因此,便联想到要是我们读书成绩差,也没有什么不得了,也许将来。。。,谁知道呢?读过这样的故事的人估计很多,好像“低分高能”不过是平常事一般。但是真正相信的人有几个?那是老师拿来安慰那些学习落后学生的“邦迪”罢了,让他们减轻一点疼痛。尽管这样的比喻有些残酷。

7. 要是那些专家真的有兴趣,不妨研究统计一下历届高考状元中的所谓“低能者”,比如比例占多少(不过低能的标准怎么定,需要说明),原因是什么,达到何种低能的程度等。不过,结果估计不会是他们想要的吧。

终上所述,概括起来,高分和低能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高分低能者有之,低分高能者也有之,依我看,两者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在片面强调高分低能的同时,继续追求高分,而且愈演愈烈,正反映了一种中国式的虚伪。两个极端,却是殊途同归,岂非咄咄怪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