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元旦怎么过

如题所述

1、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

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2、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扩展资料:

春节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在中国古代,“春节”最早是指春天的节序,基本上和春季一词同义,后来才专指农历一年的元旦。在农业社会里,对于物质生产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天时了,“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正是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

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列举了过年的种种现象,指出它们都和农业社会有关,说的极是。春节时期的饮食文化,是基于农业社会的产品丰富多彩;春节时期的娱乐文化,是基于农业耕作中的冬季闲暇;

春节时期的祭神文化,是基于农民们祈求上天风调雨顺,以便五谷丰登。春节时期的所有文化形态,几乎都是农业文化的典型表现。

传统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它积淀了历史、丰厚了文化,但其在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理念及文化认同也可能阻碍新观念、新主张的深入人心。

作为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春节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正面影响早已为所有中国人知道,但其沿袭传统而来的某些与现代社会呈现出不适应、不相配的习俗,人们感觉到了,却未必能深刻理解。

如何张扬春节文化的正面影响,消解春节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赋予春节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正是我们在欢度完这个祥和美好的春节之后可以静下心来考虑的课题。今天用现代的眼光解读春节的思想底蕴,其意义也就在于此。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春节的由来、习俗、食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春节:传统节日的当代解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04

风俗习惯一:

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国家都把元旦顶为法顶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风俗习惯二:

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就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在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发挥了。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风俗习惯三:

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聚一餐。至于更为浓重的庆祝方式暂时还没见过。

相关传说

传说一:中国的元旦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传说二: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部落联盟”的首领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

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据说这就是古代“元旦”的由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1-01
眼看一年即将过去,随即而来的是元旦节。在这个喜庆的节日,咱们中国人是怎样过的,请看下面一一为你道来。
步骤/方法

朋友聚会
一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工作,难免会与朋友的距离生疏了,利用这个假期到餐厅或是在家摆上几桌好饭好菜,然后邀请好友一起庆祝这个喜庆的节日,借此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野外游玩
利用这个难得的三天小长假,可以几个家庭或三五个好友组织外出旅游。缓解一年到头面对工作的压力,让自己的心情舒坦一下。
回家团圆
在外工作的朋友不管有多忙或钱再怎么好赚,都要回去与家人团聚。毕竟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在一年中可想而知他们是多么地想念你。
大扫除
眼看新年也快到了,正好趁这几天的假期将房间里里外外打扫干净,装扮得漂漂亮亮,让人看了会觉得有一种很舒坦的感觉,同时迎接新年的到来。
准备贴心的礼物送给父母和老婆
这一年里,想想父母和老婆为你付出了多少,她们都无怨无悔也没有吭过一次声,所以你要懂得知恩图报。亲自准备她们平时喜欢的东西,然后在元旦节这一天送给她们。
举办婚礼
元旦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1月1日,代表着一生一世,所以元旦是个很适合结婚的日子,因此很多情侣会选择在这一天收获爱情的结晶。
看跨年晚会
弄上一壶好茶再来几盘零食,然后一家人坐在电视旁边吃边看跨年晚会,随便还可以谈谈心,以此来衬托元旦节的热闹气氛。
传统的庆祝方式
在民间,每到元旦,人们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拜祭先人和各方神灵,然后一家人就会在一起用餐。
元旦联欢会
由集体组织,选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作为活动举办地,悬挂庆祝元旦的标语,然后组织唱歌、猜灯谜、敲锣打鼓、跳民族舞等各式各样的活动。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3-15
元旦,是人们为了庆祝新年开始的第一天而设定的节日,日期在公历的1月1日。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直到西汉武帝时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而现在的元旦则是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元旦节的习俗是:祭祖、祭神佛、放鞭炮、吃团圆饭、喝桃汤、吃鸡蛋、喝椒柏酒、进屠苏酒、胶牙饧、汤饼、换桃符等,我认为在元旦众多的习俗中,最值得一提有5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元旦的习俗之一:换桃符🌷🌹自古以来,元旦换桃符传说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我国就有用桃木辟邪的文化传承,先秦时的桃茆(桃木柄笤帚),就传说有驱鬼除邪的神奇力量。桃符的前身是桃梗和桃枝。《庄子》中记载:“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加工以后桃枝也有相同作用。诸如此类的传说还有很多,可见古人就有对桃木的特殊信仰。以前在元正日,每家每户都在大门悬挂桃木制的神荼郁垒画像,并在大门上端悬挂苇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元正前一天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如今一些专家经过考证认为孟昶的题词就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现代,换桃符的习俗延迟到了阴历元月初一,也就是春节前后更换。但是最初这一习俗是元旦时候做的。
🌹🌷元旦的习俗之二:燃放爆竹🌷🌹
说到放爆竹,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为了吓走一种名为“年”的怪兽。但是在汉代来说,人们在元旦这天一起床就要在院子里燃放爆竹,是为了吓走一种叫做“山臊”的鬼怪。人们在深山老林里露宿野外的时候,就要燃起篝火,人们为了预防山臊的侵袭,于是在篝火中点燃竹子,用竹子的爆裂声吓走山臊。在汉代的传说里,山臊住在西方的深山里,有一尺来高,会使人感到寒冷,并且患上寒热病的鬼魅。用爆竹吓走山臊,就意味着驱逐瘟邪,这样就可以获得吉利平安。后来火药的出现,让人们开始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来燃烧,于是“爆仗”就产生了。宋代开始,人们就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来代替竹筒,成为了“鞭炮”。《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元旦燃放鞭炮的由来。
🌹🌷元旦的习俗之三:元旦吃年糕🌷🌹
年糕年糕年年高,是对元旦的美好祝愿。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期,南方人尤其喜欢。年糕可以炒、烤、煎,也可以直接蒸熟即食。元旦期间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还有一种说法是新年如果不喝年糕汤,这一年就无法长大。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在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元旦吃年糕,有着十分美好的寓意。浙江的部分地区还会吃年糕,谐音“高”,代表着步步高升,财源广进。
🌹🌷元旦的习俗之四:元旦吃饺子🌷🌹
“天干地支年轮转,甲子更替岁月添。”元旦吃饺子是因为“更岁交子”和“饺子”有谐音。吃饺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也寓意着一年可以交上好运。在元旦这一天吃饺子,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生活的美好愿望。饺子是我们国家传统的食物,也有着深刻的寓意。元旦的饺子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意思辞旧迎新。子时是两年之交,有着特殊的意义。饺是交的谐音,子是代表子时,所以元旦吃饺子就有一种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在里面,寓意着新的一年好事连连。再者饺子的形状像个元宝,寓意新的一年里招财进宝,财源滚滚。其实,饺子在古时候是一种过年祭祀后的食品,之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发展成了如今家家离不开的美食。家有贵客来,吃饺子;家有好事吃饺子;娶亲迎亲吃饺子;逢年过节吃饺子。所以饺子是中国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上等美食。元旦吃饺子也表达了在新旧交替的一年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
🌹🌷元旦的习俗之五:食五辛盘🌷🌹
魏晋以下,元旦日有食五辛盘的风俗。意在尝新。源于汉代立春日食生菜。春盘晋代已有,那时称“五辛盘”。五辛广义讲是指五种辛辣(葱、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盘,服食五辛可杀菌驱寒。作为元日食品最早见于吴晋间周处的《风土记》,说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玉烛宝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种有辛味的菜,《荆楚岁时记》隋注说是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如《风土记》所说可活动五脏,是祈求健康的东西。对于帝王而言,其每天所吃食物的数量与花样自然是不可言喻的,尤其是某些只知道享乐的皇帝。比如今天的主角隋炀帝杨广,每到元旦期间,隋炀帝的餐桌上都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诸如沿海地区的海鲜与山区野岭的野味等,然而在这些美食中,最让隋炀帝杨广喜爱的一道菜就是“五辛盘”。每到元旦之前,御厨们就会提前准备好五辛盘,到时候只需隋炀帝说一声:“上菜”,御厨们就知道隋炀帝要吃五辛盘了。隋炀帝要吃到春节之后,甚至直到元宵节才肯罢休,由此可见隋炀帝对五辛盘是有多么的喜爱,可见元日食辛菜的传统由来已久。
毕竟元旦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却并不见的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
第4个回答  2018-11-13
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就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在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发挥了。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