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学北京话,听点或者看点什么资料好?

如题所述

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已经31年了,我往这儿一靠,确实挺舒服,一会儿您看我还能往下出溜。我们的相声段子里面也学过这样说话的,比如一辆公交车进站,售票员一推窗户,一拿报话机就开始了:“看车了看车了啊,进站了进站了自行车蹬起来了啊,刷卡往里走了啊刷卡往里走,司机关门儿走啦!”(参见《杂谈北京话》中的叶蓬或《坐地铁》中的陈印泉)每次都能获得很好的舞台效果。但今天我要(坐起来)正襟危坐,坐有坐相,很认真地告诉您,北京人绝不是这么说话和这么坐着的。“北京瘫”真的并不属于北京,周杰伦似的说话也不是北京人的说话方式。首先说这肯定是平时这么坐着啊,大家从什么时候觉得北京人爱这么坐着,拿肚子垫着键盘,从椅子后面看连脑袋都看不见呢?您各位琢磨琢磨,可能是由于大张伟访谈当中的一次绘声绘色的描摹,但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我从小没见我爷爷这么坐过,没见我父亲这么坐过。我的师父王谦祥先生,怹12岁进北京曲艺团学员班,我也老上家里去,跟亲爷儿俩一样,我也没看他有一回这么坐着过。家里打小儿教给我的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如果您打小儿听说过吃饭的时候不能可着一个菜老夹,跟长辈儿说话的时候得说您,吃饭的时候筷子不能插到饭里头,茶壶嘴儿不能指着人,“出必告返必面”……那您一定也知道不能那么坐着,这些都是北京人家儿的一些讲究。我家里头惯我,有时候不好好坐着,也不打不骂我,但我可是亲眼得见我同学因为坐没坐相那家长大嘴巴就上去了。后来大家翻出来我爱我家的不速之客那集,葛优老师演的这个季春生儿,那演的是真好,我就是通过他坚定了自己当演员的梦想的,我一看长成那样儿的都能当演员我怕什么!大伙儿看完这个,又给起名叫“葛优瘫”,您别忘了,葛优在剧中演的那个人物叫二混子,有病不能老渗着,有女不嫁二混子。北京人都让人觉得应该跟二混子似的那么坐着了,不太合适吧?而大家近年来觉得北京人应该这样跟满嘴含个热茄子似的并且动不动带脏字儿地这么说话,可能是从电影《老炮儿》里面得来的,冯导是好导演、好演员,塑造人物准确到位,可是让大伙儿都觉得典型的北京人是一群老炮儿,什么叫“老炮儿”呢?就是进过局子的人,过去管这样的叫老炮儿,让大伙儿觉得进过局子的人能代表北京文化,图什么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0

我妈妈和家里长辈的口音,大体和普通话没什么区别,当然没有新闻联播那么字正腔圆,另外就是极个别字读法和标准普通话稍异。我后来学了语言学,知道“方言土语”的珍贵,也很遗憾自己作为一个北京人不会多少北京的土话。不过,“土语”并不等于北京话,就像鸡蛋灌饼不能概括中国菜……北京人说话快,吞音重,倒是比较常见,但也并非北京话的标志特征,只能说是部分人的说话习惯,其实还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习惯,老一辈人尤其看不惯。我有时候在饭桌上聊天,说话快了,也要被家长纠,说我说话“连片子嘴”。言归正传,题主想学北京话,不如先讲一口标普,再多听点侯宝林。今天听侯宝林相声,哪怕是这么接地气的曲艺,仍然能听到老北京说话带一点儒雅在里面。而一些优秀京腔电视剧如《我爱我家》《大宅门》,演员说话已经是贫、痞、油味道更重,梁天、葛优、陈宝国都是如此。当然,不否认或许跟角色也有一定关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1-10

好多人学北京话的儿化音的时候,学的不太地道,我们不是什么都加儿化音啊,我们不说我去趟“天儿坛儿公儿园儿”,当然这个有点儿夸张,但好多人说“西直门儿”,这就不对了,北京城里九外七皇城四,就三个城门加儿化音“东便门儿”、“西便门儿”、还有一个广渠门儿,其他的不加。您要在前门下车,那是去天安门广场,您要说前门儿下车,售票员大姐就该说了:不让你后门儿下后门儿下么!您再听听那些由于儿化音的处理产生的独有的音韵美,比如我们说起北京的炸酱面会有这么一套顺口溜儿:芹菜末儿,莴笋片儿,狗牙蒜,掰两瓣儿,新黄瓜切成丝儿,心儿里美,切几批儿,焯豇豆,剁碎丁儿,小水萝卜带绿缨儿,辣椒麻油淋一点儿,泼点儿芥末蹿鼻眼儿,炸酱面虽然一小碗儿,七碟儿八碗儿是菜码儿,这哪儿有被吞了或吃了的字儿呢?很多朋友想要更多地了解北京话,您听听侯宝林的相声,赵玉明的单弦儿,那种语音的甜润我觉得只能用“受听”两个字来形容,不一定有什么包袱,照样引人入胜,甜脆悦耳。您说那是舞台表演?生活里面呢,大伙儿可以听听启功先生讲书法的录像,那个北京话同样是甜润熨帖,就是个邻家老人给你娓娓道来,您说那是老师,也不是日常的?那您没事儿走走胡同儿,听听大爷大妈的语音,照样是字字入耳的,绝不是一个字儿都听不清。

第3个回答  2017-11-24
可以上网搜一下,老舍:最后的声音(日本NHK的采访),那是正宗的北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