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地层单位及空间分布

如题所述

1.2.1.1 岩石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一般划分为群、组、段三个级别,组是最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为空间上基本连续的岩性地层体。由于古构造、古纬度的控制,华北盆地地层的岩性、岩相、含煤性的特征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变化的规律性。为此,华北盆地晚古生代的岩石地层被划分为三个地层分区(汪曾荫,刘汉男等,1996;程爱国,林大扬,2001):①北华北分区;②中华北分区;③南华北分区(图1.4)。本次研究的范围包括中华北地层分区的太行山东麓地层小区和北华北分区的燕山南麓地层小区和兴隆—平泉地层小区,各地层小区之间的地层对比关系见表1.1及图1.5和图1.6。下面参考河北煤田地质勘探公司

河北煤田地质勘探公司课题组,1990,华北晚古生代聚煤规律与找煤(河北省部分)(内部报告)河北煤田地质局(武清海等),1994,河北省(含北京、天津市)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第三次煤炭预测)(内部报告)资料,对研究区地层特征进行论述。

表1.1 中华北与北华北地层小区石炭纪、二叠纪岩石地层对比简表 Table1.1 Correlation of the Permo-Carboniferous rock strata between the north and middle of North China Plate

(据陈钟惠,1993;汪曾荫等,1996;修改)

图1.4 华北晚古生代岩石地层分区示意图Fig.1.4 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 litho-stratigraphical division of the Late Palaeozoic in North China

(据汪曾荫等,1996)

Ⅰ—北华北地层分区;Ⅱ—中华北地层分区;Ⅲ—南华北地层分区

图1.5 临城沙坝沟—庆古1井石炭系—二叠系对比图Fig.1.5 Stratigraphic subcorrelation of the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from the Shabagou section at Lincheng to the Qinggu No.1 borehole section

图1.6 峰峰北大峪—京西灰峪石炭系—二叠系对比图Fig.1.6 Stratigraphic subcorrelation of the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from the Beidayu section at Fengfeng area to the H uiyu section in the western Beijing area

(1)太行山东麓地层小区

该地层小区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南部石家庄以南地区,主要出露于峰峰、武安煤田、邢台煤田南部及井陉煤田。由下向上包括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

1)本溪组

本溪组主要出露于峰峰、武安煤田、邢台煤田南部及井陉煤田,地层出露较全,可见连续剖面,其他地区仅见零星露头。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主要由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及铝土质岩组成,局部夹石灰岩及薄煤层。与下伏中奥陶统峰峰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底部普遍发育一层紫红色褐铁矿(亦称山西式铁矿),其上为一层浅灰夹紫红色鲕状(铁质)铝土岩(即“G 层铝土”),该层铝土岩层位稳定,但厚度变化较大;下部为灰—深灰色粉砂岩、透镜状砂岩、夹紫红色泥岩及石灰岩1~4层,其中最上一层石灰岩厚度较大,一般3~5m,最厚达10m以上,富含动物化石;上部以灰—深灰色铝土质页岩、粉砂岩为主,夹炭质泥岩及薄煤层1~3层,其中一层较为稳定(峰峰地区俗称尽头煤),偶见可采点,一般无开采价值;顶部为尽头煤直接或间接顶板(厚约1m的石灰岩或粉砂岩)与上覆太原组分界。本溪组含丰富动植物化石,尤以石灰岩层中动物化石最为发育。

2)太原组

太原组为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地层中最低的一层石灰岩之底至最高一层石灰岩之顶所含的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如在典型剖面太原西山剖面中,太原组为最下一层畔沟灰岩之底至东大窑灰岩之顶的一套含煤地层。在河北省太行山东麓,太原组以大青灰岩之下8号煤层为底界,以3号煤层之上的一座灰岩为顶界的一套含煤地层。与下伏本溪组为连续沉积,岩性以深灰、灰黑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浅灰—灰白色细砂岩、中砂岩为主,夹石灰岩2~6层,含煤5~11层。石灰岩层数以峰峰武安煤田发育最全,可多达8层,自下而上称之为“下架灰岩”、“大青灰岩”、“中青灰岩”、“小青灰岩”、“伏青灰岩”、“山青灰岩”、“野青灰岩”、“一座灰岩”,其中以“大青”、“伏青”两层石灰岩最稳定,“小青”、“山青”次之,而“下架”、“中青”最不稳定,时而缺失。各层石灰岩之下均有煤层发育。石灰岩中产䗴类、小有孔虫、牙形刺、腕足、珊瑚等动物化石;泥岩及粉砂岩中产植物化石。

3)山西组

山西组指华北石炭系、二叠系中最上一层石灰岩之顶至骆驼脖子砂岩之底的含煤地层。在河北省太行山东麓地区山西组分布与太原组分布基本相同,以峰峰大淑村红沙沟、北大峪和临城竹壁沙坝沟出露最好,剖面较为连续,其他地区仅见零星露头。本组与下伏太原组上段为连续沉积。

山西组属陆相为主含煤沉积,与太原组为连续沉积,岩性主要为浅灰—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中粗砂岩,夹砂质岩及煤层1~3层,其中2号煤层(即大煤)为本区重要可采煤层,其发育在本组顶部或近顶部,南部厚度大而稳定,向北有分叉变薄的趋势。本组整体上厚度较小,横向变化不大,产丰富的植物化石。

4)下石盒子组

下石盒子组与山西组为连续沉积,在太行山东麓各大煤田均有分布,以峰峰北大峪、大椒村一带和临城沙坝沟发育最好。与下伏山西组为连续沉积,以底部一套黄灰色、灰白色中、粗粒砂岩(相当于太原西山的骆驼脖子砂岩)之底面与山西组分界,顶界以花斑色含铝土质鲕状泥岩(俗称桃花泥岩)或铝土岩之顶与上覆上石盒子组分界。

本段岩性以灰黄、黄绿、黄褐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页岩及砂质页岩为主,底部为中、粗粒砂岩,向上转变为粒度较细的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沉积,整体上粉砂岩和泥岩主要分布在上部,且占整段地层的较大比例,偶尔夹炭质页岩、煤线或薄煤层数层,未见可采煤层,含丰富植物化石。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90~120m。

5)上石盒子组

与下石盒子组连续沉积,底界为下石盒子组顶部桃花泥岩的顶面,顶界为石千峰组底含砾粗砂岩之底,属河流相沉积。按岩性自然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分为四个岩性段:

一段:粉细砂岩互层段,下界为铝土岩顶板,上界为两段底含细砾的粗砂岩,厚75~130m,河流相沉积,具河流相沉积二元旋回结构。岩性为灰绿、紫灰、杂色花斑泥岩,粉砂岩及灰绿灰白细砂岩,每一沉积旋回顶常有一层紫红或花斑状泥岩,在灰色及灰绿色泥岩及粉砂岩中富含植物化石,主要有大羽羊齿、太原栉羊齿、镰刀栉羊齿及科达等。

二段:砂岩段,以中粗砂岩为主,由多个多阶迁移的巨厚层状白色粗砂岩组成,夹灰绿及杂色花斑状粉砂岩夹层,本段顶经常沉积一层灰色粗砂或泥质粉砂,100~140m,颜色、岩性都易于识别,为标志层段,底界距2号煤250m 左右。

三段:泥岩粉砂岩段,由暗灰紫色、灰绿色及花色泥岩铝土质泥岩组成,局部夹灰绿色或紫红色薄层中砂岩,厚55~75m,在富含铝土质泥岩中含泥质、锰铁质结核。

四段:厚度大,色杂,岩性组合规律性差,由暗紫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及灰白色、灰绿色中粗砂岩组成,局部夹紫色薄层砂岩,全段层理不明显,多呈厚层块状构造,厚175~200m。

6)石千峰组

发育一套红色砂砾岩沉积,厚175~200m,自下而上分四段:

一段:底砂岩,一套灰白色带青绿色色彩的含中、细砾粗粒砂岩,砾石岩性为石英岩和石英质砂岩,磨圆较好,分选很差,具混粒结构特征,泥质胶结,具韵律结构,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地层冲刷接触,厚5~17m。

二段:酱紫色中细粒钙质砂岩与暗紫色泥质粉砂岩及血红色泥岩互层,厚约150m,旋回结构清楚,该段中普遍含石膏结核和片状、板状透明石膏晶体,晶体外围有天青蓝色扩散晕。

三段:湖泊相石灰岩,厚2~5m,灰白色带淡绿色及褐紫色斑,层理不清,紊乱结构,外貌呈块状、结核状、瘤状、网状及角砾状,含硅质及石膏质。

四段:暗紫色、棕红色泥质粉砂岩,具不清晰的水平层理,常带灰绿或翠绿色浑圆形珠斑或斑块,厚40~50m。

(2)燕山南麓地层小区

本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分布于京西、三河、蓟玉、车轴山、开平、柳江等煤田。除京西、柳江和开平向斜西北翼出露较好外,其他煤田均为隐伏煤田。

1)唐山组

唐山组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统马家沟组石灰岩之上。底部为不稳定的“山西式铁矿”层,其上为紫灰、浅灰色鲕状铝土质泥岩(G层铝土);中上部以灰、深灰色泥岩、铝土质泥岩、粉砂岩为主,中细粒砂岩次之,夹石灰岩4~7层,其中稳定者4层,自下而上分别称K1,K2,K3(亦称唐山灰岩),K4,含不稳定薄煤层1~3层,均不可采。本组以K4灰岩顶面与上覆开平组分界。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变厚,京西煤田厚11~56m,中下部含一层稳定海相砂岩,并发育海相动物化石,不含石灰岩,夹1~2层薄煤层;三河煤田厚58m,含石灰岩2~4层,薄煤层一层;蓟玉煤田厚60m,石灰岩3~4层,薄煤层一层;开平煤田和柳江煤田厚65~90m,顶部为一层石灰岩,其下含泥灰岩2层(有时相变为钙质泥岩或钙质粉砂岩),夹薄煤层1~3层。含丰富动植物化石。

2)开平组

开平组在阴山南麓地层小区中为主要含煤地层单位之一,在区内发育广泛,与下伏唐山组连续沉积,上界以K6灰岩顶面与上覆赵各庄组分界,下界以K4灰岩顶面与下伏唐山组分界。岩性以深灰、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细砂岩,含两层分布稳定的石灰岩,自下而下分别称K5,K6(又称赵各庄灰岩),含煤2~5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3,14,15,16,17煤,其中K5,K 6分别为14,13煤之顶板,14煤为主要可采煤层,一般厚1.75m 左右,15煤为局部(或大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未达可采厚度。

本组岩性、岩相及沉积厚度在各煤田间变化较大。柳江煤田整个开平组厚35~50m,无海相层,含煤3~4层,其中可采1~2层;开平煤田厚55m,夹石灰岩2层,含煤5层(局部达6层),稳定可采煤层一层,局部(或大部)可采1~2层;车轴山煤田厚50m,石灰岩2层,含煤4层,三河煤田厚约50m,石灰岩2层,含煤5层。本组产丰富的动植物化石。

3)赵各庄组

本组也是主要含煤段之一,平面分布与开平组相似,并与下伏开平组为连续沉积。顶界以11煤顶板深灰色泥岩(或腐泥质泥岩)之顶与上覆大苗庄组分界,下界以K6灰岩顶面与下伏开平组分界。岩性以深灰、灰色粉砂岩、泥岩、细砂岩及灰白、灰绿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含煤3~4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1煤、12煤(包括12顶、12底、

),其中12煤为主要可采煤层,一般厚3.65m,最厚可达15.66m。

赵各庄组地层厚度在阴山南麓地层小区内由东向西有变薄趋势,并且粗碎屑岩逐渐增多,含煤性亦渐好。开平煤田厚78m,含煤4层,含煤系数7%;车轴山煤田厚77m,含煤3~4层,含煤系数8%;蓟玉煤田厚63m,含煤3~4层,含煤系数12.5%。本组产植物化石,11煤、12煤顶板产动物化石。

4)大苗庄组

大苗庄组分布较为广泛,与下伏赵各庄组为连续沉积,上界以6煤顶板泥岩之顶面与上覆唐家庄组分界,下界以11煤顶板深灰色泥岩(或腐泥质泥岩)之顶与下伏赵各庄组分界,岩性主要为深灰、灰色粉、细砂岩,灰、灰绿色沉凝灰岩、岩屑砂岩等,夹泥岩及炭质泥岩。中、下部沉凝灰岩普遍发育,含煤3~9层。本组产植物化石。

本组从西部三河煤田到东部开平煤田地层厚度变薄,含煤性变好,三河煤田厚114m,含煤5层;蓟玉煤田厚104m,含煤7层;车轴山煤田厚80m,含煤5层;开平煤田厚75m,含煤6层;柳江煤田厚60~120m,含煤3层。

5)唐家庄组

唐家庄组与下伏大苗庄组连续沉积,以紫红色鲕状铝土泥岩(亦称A 层铝土)之项界,与上覆古冶组分界。岩性主要为灰白、灰绿色中、粗粒砂岩及深灰色粉砂岩,夹有不稳定薄煤层2~4层;底部为一层中粗粒砂岩,具斜层理,与下伏地层冲刷接触。本组厚度各煤田无明显变化规律,一般为200~243m。本组下部产植物化石。

6)古冶组

区域上与太行山东麓地层小区的上石盒子组相当,该组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黄绿色、青灰色粉砂岩及泥岩与暗紫色中粗粒石英砂岩互层;下部以黄白、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为主,夹紫红色泥岩及粉砂岩,距底约150m处为一层紫红色铁铝质泥岩(A0层),含鲕粒,厚约8m,为该层段主要标志之一。底部以含砾粗粒石英砂岩与唐家庄组连续沉积,砾径5~20mm,次棱角到次圆状,成分为石英和燧石,局部地区(如钱家庄)含有A 层燧石砾岩。本组厚267~417m。含丰富的植物化石。

7)洼里组

区域上与太行山东麓地层小区的石千峰组相当,为一套紫红色碎屑岩沉积地层,厚度大于800m。大致可划分为3个岩性带:上带薄层砂岩带厚度大于500m,为暗紫色黄白色中细粒砂岩,分选好,局部夹黑色细条带赤铁矿;中带砂岩粉砂岩互层带,厚度约90~110m,为暗紫红色粉砂岩与中细粒砂岩互层,局部夹薄层泥岩和粉砂岩,泥岩中含云母片,细砂岩中偶夹约10cm厚的燧石薄层;下带粉砂岩带,厚110~140m,以紫红色粉砂岩为主,间夹中细粒砂岩及泥岩,最底部为一层砾岩或砂砾岩,砾径20~40mm,磨圆好,成分为石英和燧石,与古冶组连续沉积。本组缺少化石。

(3)兴隆—平泉地层小区

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在本区分布于兴隆—平泉复向斜内,在向斜两翼兴隆、宽城缸窑沟、平泉杨树岭、松树台、狮子庙等地均有出露,尤以兴隆煤田最为发育,含煤性亦最好。剖面以鹰手营子为代表。兴隆煤田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包括:马圈子组、张家庄组、荒神山组及茂山组;而在宽城、平泉一带主要含煤层段为上石炭统,限于研究程度较低,未分到组。

1)马圈子组

该组横向上与河北南部的本溪组相当,假整合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石灰岩之上,底部为一层复杂成分砾岩,往上为灰、灰白色砂岩、含砾砂岩和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铝土岩及不稳定砾岩,含煤3层,自下而上编号为11,10,9,其中10为局部可采煤层。本组厚69~120m。上覆张家庄组底部杂色砾岩亦称“北山砾岩”(有人称北山组),并以北山砾岩底面作为本组与上石炭统张家庄组的分界面。

2)张家庄组

本组与下伏地层马圈子组为连续沉积,岩性以灰白色砂岩和灰、灰黑色砂质泥岩及铝土质泥岩为主,含煤3层,自下而上编号为8,7,6煤,其中6煤较稳定,区内大部可采,7,8煤为局部可采煤层。本组厚23~55m。顶部为一层灰黑色海相泥岩亦称喇嘛沟页岩(有人称喇嘛沟组),并以其顶面作为与荒神山组之分界面。含丰富动物化石。

3)荒神山组

该组为兴隆煤田主要含煤层段,相当于河北南部的山西组。与下伏张家庄组为连续沉积。岩性主要为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及铝土质泥岩和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夹泥灰岩及根土岩,含煤2层,自下而上称5,4煤,其中4煤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平均煤厚10m,煤顶板粉砂岩、泥岩、泥灰岩中含丰富植物化石。本组厚50~120m,平均厚70m 左右。上覆地层为茂山组。

宽城—平泉一带,含煤层段为上石炭统(未分到组),由于这一带处于聚煤盆地的北部边缘,因此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含煤性亦不稳定。为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以泥岩、铝土质粉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砾岩为主,夹炭质泥岩及煤层;底部为不稳定铁质泥岩(俗称山西式铁矿)或薄层砾岩。杨树岭井田地层平均厚195m,含煤5组(编号为A,B,C,D,E),其中A,B,C组为可采煤组,B组煤为全井田主采煤层,煤厚1.13~82.34m,A,C组为大部分可采煤层;松树台区地层平均厚98m,含煤3组(即主煤、次二煤、次一煤),其中主煤、次二煤为局部可采地层;缸窑沟平均厚63m,仅含一层可采煤层,且极不稳定。

4)茂山组

组名创建同上,茂山组在兴隆煤田分布较广,与下伏荒神山组为连续沉积,横向上相当于河北南部的下石盒子组。岩性以灰黄、黄绿色粉砂岩、中、粗粒砂岩及灰色、灰褐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地区夹灰—深灰色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含砾砂岩。含煤1~3层,自下而上称3,2,1煤,其中2,3煤为局部可采煤层,顶部产植物化石。总厚32~320m。

1.2.1.2 各地层小区岩石地层对比标志

本区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划分是以石炭纪、二叠纪古生物群特征及演化规律为基础,与华北地区山西太原西山石炭系、二叠系层型剖面为标准进行对比的,同时在各地层小区中又有不同的对比标志层,分述如下。

(1)太行山东麓地层小区地层对比的主要标志层

1)本溪组

山西式铁矿与G层铝土:在中奥陶统基岩风化面上形成的不规则的鸡窝状褐铁矿(即山西式铁矿),其上为紫红色鲕状(铁质)铝土岩(G 层铝土)。该层位全区稳定,厚2~10m,一般3m左右。为本溪组底部明显标志。

下层石灰岩:位于本溪组下部,距该组底部5~15m。在邢台以北厚度大,一般为3~5m,最厚达10m以上,向南至峰峰武安煤田则相变为海相泥岩或尖灭。

顶部石灰岩:位于本溪组顶部,峰峰、武安煤田北部及以北各煤田均有分布,层位基本稳定,厚度不超过1m,有时相变为泥岩、铝土质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其下常发育一薄煤层,编号为10煤(俗称尽头煤)。

2)太原组下段

9煤(下架煤):位于太原组近底部,为太原组最厚煤层,一般厚2m以上,最厚达14.7m。有时分叉或与8煤合并。在峰峰、武安煤田及邢台煤田南部9煤顶板为下架灰岩,向北相变为泥岩并逐渐尖灭。

大青灰岩与中青灰岩:这两层石灰岩均较稳定,位于太原组下部。大青灰岩厚度一般5m,其下为全区稳定、可采的8煤。峰峰、武安煤田大青灰岩中部夹一燧石层,在灵山煤田相变为海相泥岩夹薄层石灰岩或透镜状石灰岩;中青灰岩下距大青灰岩2~5m,邢台煤田以南其厚度一般不超过1m,向北有增厚趋势,最厚可达2m。这两层石灰岩与8,9煤共同构成太原组下部特征明显的标志层段。

伏青灰岩:为

煤直接顶板,全区层位稳定,厚1~2m,最厚达5m以上,区内由南向北逐渐变薄。当缺失山青灰岩时,伏青灰岩之顶面可作为太原组上、下段的分界面。

3)太原组上段

野青灰岩:为4煤(野青煤)直接顶板,位于太原组上段的中上部,厚1~1.5m,层位较稳定。在元北勘探区和井陉煤田常相变为海相泥岩,夹薄层石灰岩或透镜石灰岩,向北尖灭。

一座灰岩:位于本段顶部,其顶面与山西组分界,区内分布稳定。在邢台煤田以南为泥质灰岩,以北则相变为泥岩或泥质粉砂岩。其下为本区较为稳定可采的3煤(一座煤)。

4)山西组

底部砂岩(相当于北岔沟砂岩):位于山西组底部,较为稳定,其层位与太原西山的北岔沟砂岩相当。一般为中、细粒砂岩,有时相变为粉砂岩,厚度变化无明显规律。

2煤(大煤):位于山西组顶部或近顶部,为本组主要可采煤层,层位稳定。一般厚2~3m,最厚达8.9m,由南向北逐渐变薄,石家庄以北变为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

5)下石盒子组

底部砂岩:位于下石盒子组底部(相当于太原西山的骆驼脖子砂岩),由1~3层中粗粒砂岩组成,夹泥岩、粉砂质泥岩,厚20~30m。为2煤直接或间接顶板,层位较稳定。

桃花泥岩:位于本组顶部,为灰白、蛋青色略带紫红色花斑的铝土质泥岩,富含铁硅质鲕粒及豆状颗粒,厚5~12m。层位稳定,特征明显,为区域对比的良好标志。

6)上石盒子组

底部砂岩:位于上石盒子组底部(相当于太原西山K6砂岩)。

顶部泥岩:位于本组顶部紧临石千峰组底部砂岩处。以石千峰组底部砂岩底面为界。由暗紫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及灰白色、灰绿色中粗砂岩组成,局部夹紫色薄层砂岩,全段层理不明显,多呈厚层块状构造。本区南部见含海绵骨针硅质岩。

7)石千峰组

底部砂岩:一套灰白色带青绿色色彩的含中、细砾巨粒砂岩,砾石岩性为石英岩和石英质砂岩,磨圆较好,分选很差,具混粒结构特征,泥质胶结,具韵律结构,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地层冲刷接触,厚5~17m。

顶部泥岩:暗紫色、棕红色泥质粉砂岩,具不清晰的水平层理,常带灰绿或翠绿色浑圆形珠斑或斑块,厚40~50m。

(2)燕山南麓地层小区地层对比的主要标志层

1)唐山组

G 层铝土:位于本组底部,为奥陶系石灰岩风化残积和潟湖相沉积产物,具鲕状结构,呈灰白、紫灰色,厚1.8~10m。层位稳定,易于识别,为煤系底部良好标志层。

石灰岩层:本组自下而上含4层石灰岩(K1,K2,K3,K4)层位均较稳定,富含海相动物化石。K2厚度小于1m,有时相变为泥灰岩、钙质泥岩及粉砂岩;

距K1约10m,厚0.2~1.5m;

(亦称唐山灰岩)距K210~15m,厚大于2m,间夹钙质泥岩及粉砂岩;

距K3约10m,厚1~1.5m,有时相变为钙质粉砂岩夹透镜状石灰岩。K4之顶面为唐山组与开平组的分界标志。

2)开平组

本组明显标志为分布于中上部及顶部的K5,K6两层石灰岩,层位稳定,以含丰富Triticites为其特征。K5厚0.5~2m,为14煤直接顶板,局部有时相变为钙质粉砂岩;K6为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厚1~1.5m,为

煤间接底板。

3)赵各庄组

煤及顶板泥岩:

煤位于该组底部,为较稳定的可采煤层,厚约1m,顶板为深灰~灰黑色海相泥岩,在开平、车轴山煤田厚2~5m,从蓟玉煤田向西逐渐变薄或尖灭。

12煤:位于本组上部,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层位稳定。平均厚3.65m,最厚可达15.66m,12煤具有厚度大,结构简单,硫分、灰分低的特点。

11煤顶板泥岩:层位稳定,以富含黄铁矿散晶为特征,厚2~7m,局部为腐泥质泥岩,产海相动物化石,是本组顶部之良好标层。

4)大苗庄组

9煤:位于大苗庄组下部,为本区重要可采煤层,层位稳定,与12煤之间距一般为25~35m。9煤厚度变化大,自东向西逐渐增厚,一般为3~4m,最厚可达19.72m。为本区重要的良好标志层。

凝灰岩层:本组含三层凝灰岩层,分布于9煤上部、下部及8煤上部。9煤上凝灰岩为9煤间接顶板,表面粗糙,质地疏松(俗称糟砂岩),物性特征明显;8煤上凝灰岩以含分散状紫红色赤铁矿小斑点为特征,为8煤层对比的重要标志。

6煤及顶板泥岩:6煤为本区稳定的可采煤层,一般厚0.5~0.7m。6煤顶板为海相泥岩层,位于大苗庄组顶部,分布稳定,一般厚4~6m,岩石细腻,具贝壳状断口,含双壳类动物化石,为本区地层对比的良好标志。

5)唐家庄组

本组具显著特征的标志层为A 层铝土,为一紫红色鲕状铝土质泥岩。位于唐家庄组顶部,并以此与上覆古冶组分界。厚5~10m,一般8m 左右,层位稳定。

(3)兴隆-平泉地层小区地层对比的主要标志层

本小区为边缘相沉积,多为以砾岩为主的粗碎屑岩沉积,无海相石灰岩,各组岩性单一,特征较为明显。

1)马圈子组基底砾岩

本组底部主要为一套复成分砾岩,分选性差,磨圆好,铝土质、砂质胶结,夹灰、紫灰色铝土岩及不稳定的“山西式铁矿”,厚约8m。区内标志明显,易于识别。

2)张家庄组

底部砾岩亦称“北山砾岩层”,一般厚50m,主要由上、中、下三套砾岩组成,砾石为成分单一的石英岩,分选较好,层位稳定。

3)荒神山组

4煤:位于本组中上部,为全区主要可采煤层,厚10m左右,层位稳定。顶板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富含植物化石。

泥灰岩层;位于4煤上3~5m(亦可视为4煤顶板中的夹层),一般为1~2层,单层厚1~1.5m,层位稳定。

4)茂山组

本组发育全区可采的2煤层,厚6m左右,位于茂山组上部,2煤直接或间接顶板为凝灰质中、粗粒砂岩。2煤较为稳定,为本区对比的重要标志。此外,本组含大量火山物质,如沉凝灰岩及中、酸性火山岩砾等,可作为本组对比的辅助标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