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反复

如题所述

一.规章约束 要利用学校规章的约束力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学校和班级在建立规章时,要组织学生主动参加。要让他们充分酝酿,积极讨论,做到人人提建议,个个表态度,使整个形成过程成为学生认同内化规章的过程。这样的规章学生认同度高,当然对学生的约束力就强。即使学生出现问题行为,老师用其进行对照处理,他也会心悦诚服。如果在行进过程中,经常组织学生对规章进行学习,对照检查,让规章的内容和精神得到强化,学生就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减少或者免除问题行为的发生。 二、提前预防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不希望出现问题行为,尤其老师更是这样。要做到少出或者不出问题行为,我们就得治本。要进行前瞻性的思考,要根据人地时空做出有预见性地分析,要制定计划,预期落实。我们不但要有问题行为的意识,更要有预防问题行为的行动,这样才能将问题行为扼杀在萌芽之前。比如对学生进行规类档案管理,利用晨会班会或者其他时间经常给学生讲道理提要求,对个别学生进行谈心嘱咐等都是可取的办法。 三、保持冷静 冷静是处理问题行为的关键。学生问题行为出现以后,只要不是有可能继续发生的暴力事件,一般我们都要进行冷处理(如:等一下,我马上来处理;你们先想一想,等一会我就来处理),让时间向后延一延,使心态静一静,做到保持平常心,见怪不怪。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自省自悟,又利于老师摸清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从而选准处理问题行为的最佳办法。同时还可以避免简单粗暴,杜绝体罚。 四、调整动机 动机是产生行为的根源,要根治问题行为就得从改变动机开始。首先要摸清问题行为的源头,找准问题行为的实质所在。要区别偶发性和一贯性。对好心办坏事,为了某种欲望的满足,恶作剧,故意扰乱,要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通过引导、激励、调整、改变的办法调整行为动机。让学生从阴影里走入阳光地。 五、有意淡化 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也随之加强。在学校或者班级里,尤其是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常常被沦为漠视群体。他们为争取自己的地位,往往通过问题行为表现不满意或者反叛,以引起老师的注意。如果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大惊小怪,就使这些学生的不良欲望得到了满足和强化。因此,我们在这类问题行为面前要有意淡化。如:某学生在物理课上看小说,老师就可有意不看这位同学说:“要注意看物理课本。”等等。 六、积极转移 当人受到不平等待遇或者遭受意外伤害憋了一肚子气后,往往会把心中的怒火转嫁给别人,而且会“转移攻击目标”。医学界将其定义为“心理转移”。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都是由“消极心理转移”产生的。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这一点,并尽可能地寻求“积极心理转移”,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可减少或者遏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相关训练。如倾注爱心,担负责任,磨炼毅力,锤炼意志等活动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七.以爱换德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我们的教师只要是真诚地帮助他们,关心他们,体贴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对待问题,处理问题,而且顾及他们的合理要求,再调皮的学生也是会被老师的关爱唤醒良知的。中央台《实话实说》栏目报道,深圳一位老师为了找回一个不愿上学的学生,相继家访了三十八次。在第三十八次时,这位学生终于被老师的真诚打动,从此返回学校发奋学习。爱是教育的灵魂,用好了它,不仅对处理学生问题行为作用很大,而且其综合效力也是无穷的巨大的。 八.因势利导 凡事都有两面性,只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有利面,也有它的不利面。学生的问题行为当然也一样,虽然是不正常行为,但从反面看,大多都有值得肯定的方面,至少有值得发掘的成分。比如爱说话的同学就有乐于交流心理倾向,喜欢打架好动的同学就有体力充沛的特长,等等。只要我们善于分析,勤于集累,我们就可消极为积极,变问题为有利。 九.活动补偿 由于课程、设备和师资的限制,现在的学校大多都只重视理性活动,重视室内活动。学生的活动空间几乎只有教室,差不多整天都是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形式单调呆板,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得不到满足。学生的肢体力量得不到释放。于是产生不满、焦虑、烦躁和反抗,进而出现各种问题行为。尤其是学困生根本找不到一点成功的乐趣。对此,如果我们想办法,挤时间组织一些肢体活动,户外活动,并且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为了这些活动的落实,在班上成立体育部(球队等)、文化部(班容班规)、宣传部(新闻、广播)、统战部(协调关系)、环卫部(卫生、防疫)、文艺部(晚会、班会)、信息部(动态板报)等,让学生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这样,学生的心理欲望得到了满足,学生的肢体力量得到了释放,当然,这方面产生的问题行为也就可自然地减少了。 十.引发宣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例子:吃败仗的篮球队员为了表示不满,往往把篮球狠狠地向地上一扔。受老师批评后的学生痛哭一场后,倒显得很平静,而且有可能行为更规范。篮球队员为什么要这样做?受批评后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这就是发泄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挫折引发的发泄形式多数表现为攻击。因此,只要我们把脉学生心理,当学生内心有积愤时,引导发泄;当学生情绪不满时,找机会让其倾述,学生的攻击行为就可得到控制,甚至得到利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27

我认为这个问题想要解决,我们首先要从两个方面出发。

首先就是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的出现。在初到这个世界所有的孩子都像是一张白纸,性格可能与天生的心性有关,但更多的还是后天的约束和管教。这时父母便是第一位责任人。一个有问题的学生,那他的家庭必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原生家庭的矛盾必须系铃人才可解开。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必须要首先找家长谈话,发现孩子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其次就是为什么是“反复”。如果一个孩子可以反复出现问题行为,那就说明他的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肯定已经找他谈过了,那么再次出现了问题,他的班主任也要去反思。他的交谈并没有在实际意义上改变了这个孩子,所以他的行为是不成功的。身为一名人民教师,对于心理

教育都是有经过学习的,那个既然没有进入这个孩子的内心,这个老师也应该去反思一下自己平时跟学生的相处方式还有自己的职业素养是什么水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