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怎么鉴别是否有高原反应

伪装的高原反应是否可以检查出来?

高原病又称高山病、航空病。伪装的高原反应是可以检查出来的。职业性高原病(high altitude disease)是在高海拔低氧环境下从事职业活动所致的一种疾病。高原低气压性缺氧是导致该病的主要病因,机体缺氧引起的功能失代偿和靶器官受损是病变的基础。按发病急缓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根据临床表现,急性高原病包括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和视网膜出血;慢性高原病包括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和高原性心脏病。
(1)急性高原病
1)急性高原反应:短时间内进入3000m高原,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不适应,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目眩、心悸、脉速、气短、胸闷、嗜睡、失眠、噩梦、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胀、发绀、面部水肿等,也可出现视觉症状。多发生在登山后24小时内,第4~6天症状基本消失。
2)高原性肺水肿:多发生在4000m以上高原,出现胸闷、气促、咳嗽、发绀、咳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双肺广泛湿啰音等肺水肿临床表现,X线检査见双肺中、下部有云絮状边缘不清的片状阴影。
3)高原性脑水肿:由于缺氧引起脑水肿和神经精神症状,除急性高原反应一般症状外,常出现剧烈头痛、兴奋、谵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并有发绀、恶心、呕吐。发病急,一般出现在4000m以上,多为未经习服的初登山者,发病率低,死亡率高。
4)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出血并不是由于颅侧压力增高,房内压力也无明显变化,而是与视网膜血流增加及毛细血管扩张有关。
(2)慢性高原病
1)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在海拔3000m以上高原发病,病程呈慢性经过。主要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晕、气喘、心悸、失眠、乏累、发绀、厌食、眼结膜充血、皮肤紫红等。血液学参数具有以下3项之一,1~3个月内检査3次以上即可诊断:RBC≥6.5×1012/L、Hb≥200g/L、Hct≥65%。
2)高原性心脏病:一般在海拔3000m以上高原发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咳嗽、乏力、发绀、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等,重症者出现尿少、肝大、下肢水肿等右心衰竭症状。具有肺动脉高压征象。
2.处理原则
(1)急性高原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休息并就地给予对症治疗。大流量给氧、高压氧、糖皮质激素、钙通道拮抗剂等治疗或转移至低海拔地区,现代直升机可将病员从6000m高海拔地区运出。
(2)慢性高原病:转移至低海拔地区,一般不宜再返回高原地区工作。
3.预防
(1)习服:主要包括:①适应性锻炼。无高原生活经历的人进入高原环境时应尽可能逐步进入,先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区域进行一定的体力锻炼,以增强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初人高原者应适当减少体力活动,以后视适应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②适当控制登高速度与高度:登山时应坚持阶梯式升高的原则,视个人适应情况控制登高速度与高度。③营养与药物。高糖、低脂、充足的新鲜蔬菜水果及适量蛋白的饮食有助于人体适应高原环境。红景天等藏药可改善人体高原缺氧症状。④缺氧预适应。作为一种新的促习服措施正日益成为高原习服研究的热点。
(2)减少氧耗,避免机体抵抗力下降:过重过久的体力活动、寒冷、感染、吸烟和饮酒均为高原病的诱因。因此,降低体力劳动强度、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节制烟酒可有效预防急性高原病的发生。
(3)增加氧供,提高劳动能力:提高室内氧分压或间歇式吸氧可显著改善体力与睡眠。
(4)职业禁忌证:凡有明显的心、肺、肝、肾等疾病、高血压Ⅱ期、各种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者等不宜进入高原地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19
高原反应,即高原病,指未经适应的人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压降低,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难以适应而造成缺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高原不适应症。当然,除了高原缺氧的因素之外,还有恶劣天气如风、雨、雪、寒冷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等,都可以加剧高原不适应并引发不同的高原适应不全症。
  机体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可以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通气量增加,以便使组织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加快心脏速率、加大心脏泵血能力,以使每分钟心脏搏出血量增加,改善缺氧状况;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以增加携氧能力来保证肌体的氧气供应等。但是,一部分人对空气中氧分压低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差,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机能代谢变化的高原适应不全症,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国外将此分成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和慢性高山病,我国分成急、慢性高原病。对于个体来说,发病常常是混合性的难以分清,整个发病过程中,在某个阶段中以一种表现比较突出。
  高原反应的症状及自我判断
  部分初次进入高原的人,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24小时内出现头疼、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行走困难、难以入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面色及口唇发紫或面部水肿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应在原高度处停留休息3~5天,或立即下降数百米高度,一般就可恢复正常。
  有报道说,3500米以下的发病率占37%~51%,3600米-5000米的发病率达50%。这说明高度越高,高原反应的发病率越高。
  严重的高原反应对人体的伤害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在进入高原后,如果出现了下列症状,应考虑已经发生高原反应:
  1. 头部剧烈疼痛、心慌、气短、胸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唇指甲紫绀。
  2. 意识恍惚,认知能力骤降。主要表现为计算困难,在未进入高原之前做一道简单的加法题,记录所用时间,在出现症状时,重复做同样的计算题,如果所用时间比原先延长,说明已经发生高原反应。
  3. 出现幻觉,感到温暖,常常无目标地跟随在他人后面行走。
  进入高原,还要注意饮食合理,多吃碳水化合物,少吃难消化的食品。特别提醒禁止饮酒。饮酒能加快心跳,给尚未习服的心脏增加负荷;饮酒能扩张全身血管,使得皮肤散热增加,于是再度加快心跳,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心力衰竭和高原脑水肿的机会大大增加。
  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都可造成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血液粘度升高。登山时出汗量过大,加上过快过深地呼吸,体内水分消耗量增加,加重血液粘稠。粘稠的血液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供血供氧不足,不少人因此出现剧烈头疼,胸闷、气短、疲惫等症状,严重时导致心力衰竭。所以,每天至少喝3~4升水来保证机体水分充足,血液稀释后可以减轻心脏的负荷,减少高原反应症状。水分补充合理与否,以尿量充分、尿液清澈为准,并注意电解质平衡。
  高原肺水肿、脑水肿
  高原反应严重威胁人们生命的健康,我们怎样才能发现并及时就地进行自救互救呢?
  高原肺水肿是常见的重性高原病,发病率在3%左右。一般在4000米以上发生,常在登山后3-48小时急速发病,迟者在3-10天发病。重要的诱因是寒冷、劳累、抵抗力下降造成呼吸道感染。当出现头疼、胸闷、不同程度地咳嗽(初起干咳,以后有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咯粉红色泡末样痰,抢救者将耳朵贴近患者胸壁可听到肺部水泡样呼吸声(医学称湿罗音)。此时病人惊恐不安、心慌、口唇面部紫绀,严重者血尿或逐渐神志不清。严重的肺水肿病情可迅速恶化, 数小时内病人昏迷、死亡。
  肺水肿的现场急救措施是绝对半卧位休息,两腿下垂,立即充分吸氧,最好是含有50%~70%酒精的氧气,流量6~8升/分;立刻口服呋塞米(速尿)40毫克/日。使用速尿可能会出现轻微恶心、腹泻、药疹、视力模糊、直立性眩晕、肌肉痉挛、口渴等,注意开始用量不要过大,根据情况可加至80毫克,2次/日。硝苯地平减少肺水肿。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可用抗生素加地塞米松4毫克(仅口服一次)。烦躁不安时, 可用少量镇静剂。注意保暖,严禁大量饮水。经初步急救,病情稳定后,迅速转移至海拔较低处。一旦呼吸、心跳骤停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需要注意的是,在高原地区应尽量避免感冒。高原感冒时发烧温度有假象,测体温的温度常会低于实际温度1度,所以易被忽视。呼吸道感染即使很轻微,也可增加发生高原肺水肿的危险性。因此,要加强保暖预防。进入高原后,减少洗澡次数或不洗。发现感冒初起症状,立即服用抗感冒药。若两天以后再服抗感冒药,一般已无效。
  反复发作高原肺水肿的人为易感者,男性发病比女性多5倍。如果已经以前发生过肺水肿,我们建议不要再登3000米以上的高山。
  高原脑水肿是另一种重性高原病,发病急,常在夜间发病;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其症状:除早期高原反应外,还有剧烈头疼、呕吐甚至喷射性呕吐;逐渐神志恍惚、定向力差、个别人出现抽搐、大小便失禁,最后嗜睡至昏迷。少数人可出现视网膜出血。
  以往山友按经验来判断是否发生脑水肿,常采用的方法是让可疑脑水肿的人走直线,来判定其定向力差否。从科学的角度说,此法不可取!发生脑水肿的患者,脑组织已严重缺氧,此时让神志恍惚的人行走,很可能立即摔倒在地昏迷。这种加重损伤的检查方法,是要冒风险的。正确的判断方法是让病人半卧位,嘱其按指令用手指指自己的鼻、耳朵、眼睛等,看其动作能否准确。一旦不能,说明可能发生了脑水肿。
  发现脑水肿和昏迷者,要迅速、连续给含5%二氧化碳的氧气直至清醒,清醒后仍间断给氧。有条件的应用高渗葡萄糖、甘露醇、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色素C等治疗以减轻脑水肿,促进恢复。注意水、盐和电解质平衡以及必要的抗感染措施。病情稳定后,立即下山,急送医院。
  在缺氧的环境中,人们会利用加快、加深呼吸来改善缺氧状况,这样就使二氧化碳呼出量增加,导致呼吸性硷中毒。呼吸性硷中毒不仅使脑血管收缩,还可因此造成意识丧失,引发高原脑水肿。预防呼吸性硷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报纸卷成圆锥状,在锥尖处撕开一个直径1-2厘米的小孔,将圆锥状的报纸紧贴面部,使呼出的气体再度吸回来,也就是将呼出的二氧化碳再次吸回来,改善体内的酸碱度,纠正呼吸性硷中毒。
  面对高原无须勉强
  并不是每一个登上高原的人都会出现高原反应,高原反应的发生率、恢复的快慢与个体代偿适应能力有关,个体差异很大,这次没有高原反应的人也未必在下一次登上高原时就没有反应。有一些人会每次都发生高原反应,这些人就是高原反应敏感者或高度易发者。这里需要提醒的是,高原反应并不是可以通过反复锻炼就可以克服的。所以,为了保证身体健康,建议高原反应易发者不要继续登达这么高的地区,在低海拔地区健身登山一样能陶冶情操和锻炼身体。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