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如题所述

满腹诗书,身高180厘米,气质恬淡,“00后”上海姑娘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出色表现,惊艳了春节期间千家万户的荧屏。
在各大卫视引入国外版权节目、争抢明星综艺真人秀份额的浪潮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文化竞技类节目,独辟蹊径,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一档文化类节目为何火过综艺真人秀?记者独家采访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命题专家和学术顾问,全方位探究节目火爆的原因。
节目如何策划?
七八十位专家“献计”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策划已久,直至2015年夏,第一季节目格局初定,开始在全国选拔选手。
上海是选拔点之一,央视节目组委托上海市教委语管处、上海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和上海教育电视台,邀请上海几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和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参加上海地区的选手选拔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员方笑一参加了上海地区选拔命题工作,既出笔试题,也对选手进行面试,参加了节目第一、二季的命题及学术支持工作。
方笑一告诉记者,上海地区的选拔结束后,央视的编导来到上海组织召开了一次研讨会,邀请了全国七八十位古典文学专家对节目的制作提出建议。会后,节目组在与会专家里选出了几位,正式到北京出题。命题专家里,有大学的古典文学老师,也有出版社的古籍编辑。
节目为啥好看?
“熟悉的陌生题”
很多观众都发现,节目中的诗词题目大部分并不难,甚至很多就是中小学课本上的名句。但是整场节目看下来,却也波澜起伏,不少选手和观众都会掉入命题“陷阱”中。
对此,命题专家方笑一透露,节目总导演对题目的定位是“熟悉的陌生题”,即避免冷僻作品,但又常常在名家名作中容易混淆的字句、对联、典故上“挖坑”。
此外,出题还有一个要求是“接地气”,题目要贴近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命题者将“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起来,让观众产生兴趣。
“节目的主要目的不是要一争高下,更不是要难倒大家,而是尽可能向更多人普及古诗词。”方笑一说。
节目为何大火?
弘扬传统文化氛围好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定广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学术顾问,从策划到录制,他深度参与了节目的每一个环节。
对于诗词类电视节目,李定广表示,他早前已预估到第二季会受到较大的关注。一是因为第二季内容更好,形式更活泼;二是今年的“大气候大环境”更好,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浓烈,节目推出得恰逢其时;第三是因为今年春节假期央视一套在晚八点黄金档连续播出10期节目,一下子造成轰动效应。
此外,央视也举办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但都没有像诗词大会这样成为现象级的节目。李定广认为,古诗词是中华审美文化中的精粹,相比汉字和成语,诗词更美更完整,是“雅文化”的代表。
本季节目亚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双料冠军彭敏认为,这一波热闹过后,诗词可能还是会回到一个相对边缘的状态,因为文言文的诗歌文体的边缘化,使得古诗词逐渐失去其经世致用的实用价值。“比赛首先是个噱头,但是只要传播力足够广,肯定有一部分影响力会转化为诗词和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因素。相比现代诗歌,大众对古典诗歌还是有敬畏之心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