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才能读好书七:阅读指导“三不要”

如题所述

七、阅读指导“三不要”(一)、不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来说,办事总有目的,为尽快达到目的,往往在办事前就明确提出,目的明确能提高办事效率。然而,从我指导学生阅读的情况看,这一做法并不合适,学生在你大讲阅读的意义、目的时,神情显得不耐烦,而说开始自由阅读,却迫不及待,行动敏捷。中学生阅读与专业人员等特殊人群的阅读不一样,专业人员阅读往往是专业书籍或专业相关书籍,它的目的性很明确,提高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而中学生不同,它的阅读从长期看,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需要达到一定目的,但很难确定他是为某一个具体目的而读。在阅读前条分缕析阅读的目的意义,只能减弱学生阅读的兴趣。就如一个小孩到了肯德基店后他所想的是如何尽快吃到“肯德鸡”,他不会考虑“肯德鸡”对他有何营养,对他长身体有何作用,这时家长的多吃一点、少吃一点、慢点吃的忠告往往是不起作用的。即使这时告之现在有禽流感,他也不会在乎。小孩子体会的是鸡肉的美味,体会到的是肯德基店里这么多小朋友的氛围,体会到的是我也能吃“肯德鸡”的自豪感。学生阅读也是如此,往往对最终目的不感兴趣,而对阅读过程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好文章感兴趣,至于读了这些好文章对写作、做人起到多少作用,他自己并不会关心。阅读是做一件特殊的事,特殊在很难说清有多大具体作用。如果一个学生说为了高考语文分数而去读书,考试时,往往语文分数并不高。抱着提高语文分数、作文水平这样明确的目的去阅读,结果事与原违,反过来会埋怨书读得很多,而不起什么作用。反而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因为目的过分明确,最后实现不了,就会反过来认为前面所做的事是白费。平时的阅读,不是做参考书、习题,它不会在短期中直接对某一结果产生作用。阅读不要有明确的目的是指不要太功利,功利性过强,事情往往做不好。教师指导阅读,关键让学生体会阅读过程的乐趣,体会被文章内容吸引的快乐,目的意义其实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成长过程中去体会。(二)、不要有太多的限制。我校专门开设阅览课,教师带学生到阅览室、填写阅览手册即可,但有的教师很辛苦,提前到阅览室整理好阅览课所读的书籍,学生只能在这些书中挑选,其它的不准看,认为要看对语文有作用的书,否则学生杂七杂八看,没有什么益处,反而浪费时间。其实,中学生读书与他的年龄特征相关,阅览过程中也有一种逆反心理,教师极力推荐的,他往往就是不喜欢读,老师批评的书,他就喜欢读,你越限制他越讨厌。图书馆、阅览室的书刊,学校只要把好入口关,既然进了学校图书馆就应该全部开放,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反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常说要博览群书,而在具体行动中往往对学生的阅览限制很多,压抑了学生阅读的欲望,把学生读书的胃口都弄环了。现在,还有一类书,艺术性、思想性都不错,但学生就是不喜欢看,就是内容过分类似的书。从单篇内容看都很好,但一集中就容易让人疲倦,俗话说食多无味,同一类的文章再好,看多了也会生厌。调查显示,中学生阅读喜欢杂一点,即使同一本书,他们希望内容不要太雷同。这一点我自己也有同感,记得以前有一本文言文助读,它选辑古代各种书籍中短小精悍的文章,非常吸引人,后来不知道怎么地,在重版的时候,编者根据内容不同,分成志向••••学问、教育•修养、人才•品性等类,同一类里收几十篇短文,看了几篇后就觉索然无味,整本书就变成了一本论据手册,好象不是为了给人阅读,而是给初学议论文者准备论据似的。人阅读总有求新求异的心理,不注重学生阅读心理就难以指导好学生读书。这类书,也是一种对阅读者的限制。而且这类书越出越多,这样学生新奇了一阵,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还有一种限制,就是过分强调中学生要读完多少名著,而且教育部还推荐了书目,共有20多部,平分到每年也有六七部,时间够不够姑且不说,单就内容来看,我看也不太现实。其中有些书,许多语文老师也可能没有认真阅读。阅读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人生经历的储备,否则读也是白读。其中的很多名篇,其实中学生不可能理解,有的也只能是一知半解,就拿《红楼梦》来说,中学生真正能读完的有几人。其中大部分内容就是现在的有一定水平的成年人也都难理解。我有时试着再对一些名著读一读,但看起这些千古名著就有一种打嗑睡的感觉,从阅读的吸引力来讲,这些名著还敌不过《小说选刊》。我们成人阅读是如此,何必过分强求学生读我们自己都觉得有点勉强的名著呢。如果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喋喋不休地要求读这些名著,有的甚至采取强迫手段要求学生阅读,学生的阅读就可想而知了。作为老师,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要求。我始终认为,学生时代阅读最重要的不是读完多少书,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使读书成为他人生的不能不做之事,读书成为他最喜欢的事之一,这样,中学阶段的阅读课开设目的也就达到了。限制多是现在中学生阅读指导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三)、不要忘记兴趣是第一位的。做不喜欢的事,牵牛下井,做喜欢做的事,乐此不疲。凡是读书很多的人,开头往往是从兴趣开始,被书中的内容(主要是情节)所吸引。中学生阅读心理特征是注重情节。指导阅读或推荐阅读的书目,首先应考虑情节的可读性。情节进展缓慢,学生不愿读,情节节奏明快,学生就喜欢。京剧之所以许多学生不爱看,就是京剧情节发展慢,拖腔长,学生等不及,而京剧的许多剧目都是精品,中老年人看京剧可能有滋有味,这就是年龄特征不同,喜好不同。现在无论是中学语文教材还是推荐的阅读文章,往往缺乏可读性。我认为,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应多读情节性强的书,满足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里要求,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向新阶段发展的基础,这个阶段这方面的书读得少,当他进入新阶段后,就缺乏基础,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就很低,这种形象思维能力往往会影响他今后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许多成年人奇怪中学生为什么这么喜欢武打书,这就是兴趣在发挥着作用。其实古今中外,情节吸引人的好作品很多很多,为何不多选一些这样的作品呢?现在语文教材中只有极少的文章是学生喜欢的,基本上属于小说类。我曾作过调查,一册书中,最喜欢的作品有哪些?《项链》几乎是全票,从中不难看出学生的阅读特征。现在教材装祯越来越精美,越编越厚,但遗憾的是真正受学生喜欢的有几篇呢?编书者不妨做个调研。回想小时候,我在一亲戚家看到一本书开头缺掉多页,中间看一会儿,就被吸引住了,以至把整本书都看完,后来读了中文系才知道是古代传奇小说,这本书是《初刻拍案警奇》,几十年过去了,当初阅读的情景似乎还历历在目。现在学生接受的电视文化比较多,文化快餐越来越多,如果再不从兴趣出发,首先考虑可读性,恐怕阅读指导再多也是枉费心机。现在都讲“以人为本”,从阅读指导来看,更应如此,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指导学生的阅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