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18
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因此,在既担任着教书又肩负着育人重任的语文学科中,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珍爱生命。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尝试着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生命教育,让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鸡汤,滋养他们茁壮成长。
一、在阅读教学中捕捉生命教育的契机
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漫步园间,我们要留心周围,及时采撷一些缤纷的生命小花,以馈赠亲爱的学生。
1、有意挖掘,理深意切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面对蕴涵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学科,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让栽下的这棵梧桐树,成为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一方绿意盎然的圣地。
听了学生的忠告,我又趁热打铁,让他们谈谈怎样珍爱生命。学生联系实际,有的就“骑车逞能”来说,有的从“赶时间不吃早点”来讲,有个学生是这样说的:“原来,我做了不好的事,父母就要责骂我。当时我真恨他们。现在想想,他们是为我好,是让我的生命活得有价值。所以,我要改掉自己的毛病,以此感谢父母对我生命的负责。”
听着学生发自肺腑的话语,我由衷地感到:只要老师善于挖掘,巧妙引导,学生一定能体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也能领会教育的真正内涵,个中的道理也一定会像扎根沃土的大树一样深深地扎进心田,指引他们健康成长。
2、无意生发,自然纯真
我们很多课文的意思,就如诗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因此,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常会出现令人感到意外而又惊喜的回答。面对这些生成性资源,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要给予密切的关注与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信息开出绚烂的花朵。
在学了《俄罗斯性格》后,大家感触最深的是从德里莫夫身上看到了那种勇于承担,为他人着想,热爱祖国,热爱亲人,忠于爱情,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但有学生认为:读了此文,感受很深的是母亲勃莉卡尔波芙娜面对心爱儿子面目全非,严重毁容的巨大灾难,依靠血肉亲情,打消儿子的种种顾虑,最终实现母子相认与相聚,从母亲身上体现出深明大义,坚强与慈爱的性格。面对阅读中不同的感受,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懂得真是因为他们对祖国的爱、对亲人的爱,所以他们才坚强无畏,勇敢的面对灾难的冲击,爱,是面对灾难、战胜灾难的源泉,同时让学生懂得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可见,生命教育的资源,也能在学生对课文内涵的另类阐释中发现。只要我们能时刻关注生命存在,就一定能找到自然纯真的教育话题。
二、在生活化的习作教学中搜寻生命教育的话题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因此,在生活化的习作教学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
1、师生对话,奏响生命主旋律
在“我手写我口,我笔抒我心”学生习作中,学生经常会流露出对生命的困惑与迷茫。面对学生心的呼唤,我常常以习作为信使,传递我对生命的诠释,让对话奏响生命教育的主旋律。
我班一学生在奶奶去世后,整天闷闷不乐、神思恍惚,想的、说的、写的全是奶奶。面对这种情况,我常与他交流:“不仅是你,你的爸爸妈妈,以及其他的亲人,也一定非常想念她。但是,生命的结束就是死亡,有生必有死,这是大自然的必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看着每天忧伤的你,我想告诉你一句话:生命的高质量在于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快乐的心情。如果绵绵阴雨常充溢你的心房,这将不利于你的健康成长。为了拥有高质量的生命,也为了你九泉之下的奶奶能安息,你一定要重拾快乐,让久违的阳光重现你的脸上!到那时,你就会发现:拥有了灿烂的心空,生命会变得如此美丽!”也许是精诚所至,不久之后,我蓦然发现:灿烂的微笑又浮现在他的脸上。
2、生生对话,同构生命长桥
古人云:山得水而活。而我说:生命教育得生而活,即更具活力。因为让学生参与到教育中,一方面可让他们现身说教,另一方面能让他们反躬自省,双向互动,更有利于大家的成长。
我班有位学生,脾气暴躁,不肯吃亏,一遇到磕磕碰碰就用武力来解决矛盾。因此,很多同学在日记中流露出对他的厌恶。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鼓励学生借助手中的笔,与他共话生命。学生或借用名言或通过写信或联系实际阐发道理,通过多种形式来教育、影响他,以致这位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痛改前非,做个受人欢迎的人。而其他学生在实施教育之时,也重新审视了自己,让自己同样走过了一个再教育的过程。
三、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1、依托教材,实践感悟
初中生对于生命的感悟力不强,也可以说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思考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课本所学,只不过是在老师的导引下浅层次的感性理解,所以为了让学生真正的触动,我就在课后布置学生写随笔,让他们通过写作实践,去拨动那根朦胧的心弦。如:学了《我不是懦夫》一文后,我布置学生写学了本文后,从王嘉鹏身上我们感悟到什么?有同学写到“我们活着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有同学写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为了亲人,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我都不能自暴自弃,否则就是太自私”等等。这样,通过写作,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感受、去思考生命的真谛。
2、课外拓展,熏陶感染
上好“面对灾难”这一单元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主题活动。活动前,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活动时,他们通过讲述人物的典型事例,如张海迪、海伦凯勒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体现自身价值的顽强意志;刘胡兰、江姐等为了神圣的解放事业甘愿牺牲的精神;伽利略为了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等等,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榜样的启迪下,学生又围绕“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他们各抒已见,认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社会有贡献,更体现在对他人有好处上。为了巩固活动成效,学生还把活动心得写成文章进行交流总结。
教育要从实践中走出,教育要走向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
有诗云: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心系学生未来的真教育。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之贵、生命之美,让脆弱的心灵变得坚强,为沉积阴霾的心空唤醒阳光。“小舟撑出柳荫来”,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片片绿意,让生命的小船风正帆悬,平稳地航行在人生的大海上,去感受美丽人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