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风民俗

不要抄袭别人的

1、功夫茶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

2、剃胎发

在潮汕大部分地方,婴儿出生满月时,长辈要为其剃胎发。也有些地方是在婴儿出生12日时进行。新生儿的第一次剃头历来被看做是一件喜事,剃了娘胎里带出来的胎毛,终于可以“从头开始,重新做人”了,因而剃胎发的仪式严肃而隆重,讲究一定的规矩。

3、七样菜

七样菜是潮汕民间颇具特色的一种食俗,这种用七种不同品种的蔬菜煮成的菜肴,有“新春发大财”的寓意。虽然味道比较怪,但主要是为了过年图个吉利头。

4、打油火

“打油火”是潮汕入厝的一种风俗,建了新宅,入宅居住,主人必须请师公来屋内做法一次,驱去室内邪煞之物,以求合家居住平安。这是潮汕乡下入厝的驱鬼仪式,俗称“打油火”。

5、出花园

出花园是指当男女孩长到15岁时,便接受这样一种仪式的洗礼。关于“出花园”一语的由来,普遍认为未成年的孩子在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里,直至15岁到来,宣告童年时代向另外一个时代的转变,所以要从“花园”中踏出,走向成年的门槛,从此要对自己,对社会负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潮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5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伺工之妙。

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

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要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3-09
食 教
指信奉天主教(基督教)。在旧社会,老百姓缺衣短食。那时天主教来我们潮汕传教,为了吸收教众,对于入教者经常施食布恩。见入教能有饱食,不少老百姓入了教,并从中沐恩受到感化而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人们把信奉天主教称为食教。但由于中国已有数千年传统习俗,潮汕传统习俗尤重,对天主教不信仰其他神仙,免拜公祖,只信奉红毛所说的一个天主,甚为反感,觉得这样做是对祖宗的忤逆行为,与我们自古以来宗族传统、拜众神的习俗格格不入,因而食教的人很少,而那些食教的人也备受周围人们歧视,食教往往是一人入教,全家也跟着食教,这个家族被宗族孤立甚至逐出则也是常有的事。

走 到 辫 直
形容走得很快,往往有逃避的意思。这个俗话可能从清朝开始的。清朝时,人人留辫,走时辫子就会飞扬起来,愈是走得快,辫就扬得愈有力,就愈直,因而辫子飞扬得直的程度就代表了奔走的速度。一些人不想做某事或有畏难心理,闻风而走,唯恐逃避不及,用这句俗话表示就很贴切。

吓 笠

农民经常在野外活动,为了蔽日挡雨,往往要戴竹笠,因而“笠”,就成为农民的代称。由于农民受教育机会少,知识浅陋,少见识世面,愚昧落后,“笠”也很多时候含喻农民这些愚昧落后的特点,因而极易受到愚弄和欺骗,甚至受到吓阻。这大概就是吓笠的由来,从而引申为愚弄、欺骗,甚至吓阻他人。

饿死无人知,
食二料乌豆仔个个来
这句俗话在井都古埕乡里就有,据传是这个乡里一个叫汉清的单身汉说开的。汉清家族只存他一人,他也一直没有结婚,单身过日子,生活潦困艰苦。因为不结婚,没有传宗接代,家门眼看绝代,背离传统观念,加之贫穷,平时受人冷落。但由于他独居一室,无其他人,一些闲人喜欢到他居所坐坐、说说闲话,将其居所当作闲间。可对于他穷苦的生活,这些闲人帮不上忙,而当他炒乌豆、豆仁时,这些闲人却会捡几粒去食。汉清有一次表达不满说:“饿死哩无人知,食二粒乌豆仔哩个个来。”这句话被这些最喜欢说闲话的闲人当作戏谑之语很快传开了,又由于汉清的特殊情况,给人的印象较为深些,人们在说这句话时也或会连汉清说进去说:“汉清说道,饿死哩无人知,食二粒乌豆仔个个来。”这句俗话也对于汉清以及与汉清类似的人很有象征性,从而成为当地的俗话。

食二粒豆司颇就爱上西天?
此话颇具不知天高地厚的含意。西天,应指佛教里的极乐世界;潮汕方言所说的“豆司颇”属豆类斋餐之列。为了虔诚向佛,能达到极乐世界,信徒都要坚持食斋,不吃浑,佛教里有斋戒之说。食斋决非一次、二次就可以的,虽然有俗家不能三餐都食斋,但每逢神佛例日(如农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坚持食斋。可见,食斋是长期的、讲修行的,这才有可能达到极乐世界,而那些不诚心向佛,急功近利,不认真多食斋,想要以一点小小的行为而一步到位达到极乐世界,就要被鄙视为不知天高地厚了。

放尿朝沙
潮汕俗话的放尿朝沙,是撒尿搅沙的意思。过去,儿童的玩耍方式较少,特别是在农村,儿童经常在野外玩耍,游戏较为常有的是做泥活,用水和着沙土,做泥人,做房子,等等。有时附近找不到水,就很天真的撒起尿来充当水。这就是所说的放尿朝沙,指的是孩童年代纯真无邪的生活世界。或许与“青梅竹马”类似,但比青梅竹马更为广泛,可以引申指孩童时代经常在一起玩耍的伙伴,并没有明确指男女孩童之间。
第3个回答  2010-03-20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因此日恰是三秋之半,故而名中秋。在潮汕,有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芋头祭祖先。潮汕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畏。”八月中秋,天高月朗,银河灿烂。银河,潮汕人称为河溪,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而成风,至今犹存。
拜月。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她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这一季节,潮汕水果应市品种甚多,有柚子、香蕉、杨桃、柿、梨、菠萝等等。民间还广泛流传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家都要住上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百姓恨极了,便趁着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动手杀鞑子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使当晚举事成功。后人就把这一天,当作反抗民族压迫的纪念日。
烧塔。中秋夜烧塔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l/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第4个回答  2010-03-16
朋友,你来过潮汕地区吗?品尝过潮汕小吃吗?说起潮汕小吃,那可是多种多样,说也说不完;它不仅样式多,而且各有特色,就拿潮汕蚝烙来说吧,它可是我最喜欢的潮汕小吃。

蚝,是我们潮汕的特色水产,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被誉为“海里的牛奶”。聪明的潮汕人发明出了用蚝和生粉一起烙的吃法,称为蚝烙。

看,那厨师熟练地打着蛋,在平底锅里倒上油,用大火将锅里的油烧得滚烫,然后把和着生粉的鲜蚝适量地倒入油锅中,接着将打好的蛋轻轻淋上去,不一会儿,生粉就结成了一张大饼似的块状,颜色也逐渐由浅变深了。这时,厨师把大片的蚝烙铲起来,将它翻个底朝天,那油泡泡还在欢快地跳动着,只见翻过来的那一面已经呈金黄色。厨师时不时地翻动着,一阵子后,再将大片蚝烙撕成几块,再炒几下,撒上一层翠绿的芫荽,香喷喷的蚝烙就做好了。

做这蚝烙,下的功夫可不少,火要够猛,油要够多,时间还得掌握好,不然,怎么会好吃,怎么会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人为它垂涎呢?

吃正宗的蚝烙,还少不了一碟鱼露。蚝烙炒得滑滑软软的,表皮酥脆爽口,里层鲜嫩柔软,融入了微微的蛋香又不失海鲜的味道,实在妙!再加上鱼露特有的咸味,不知该怎么形容它的香呀!

蚝烙只是众多潮汕小吃中的一种,还有手打牛肉丸、达濠鱼丸、水景球……多得我都数不过来了。潮汕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如果你到潮汕来,除了观赏风景,一定要尝尝我们这儿的特色小吃,那才不枉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