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斯华绥《品质》 总结

50字以内

  悲惨的东西和悲惨的奋斗。
  是什么东西怎样的奋斗,这么悲惨?格拉斯先生的靴子,和格拉斯为品质进行的奋斗!
  当时的社会,他的经济状况是那么悲惨,这使他的死成为意料之中的事。那么,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下场就只能如此悲惨吗?这是社会文明的进化还是退化?是社会发展的特例还是规律?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商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为了艺术一个为了利益,艺术家发现自己的艺术品有问题了会死不瞑目,一个商人发现自己的商品有问题了也会死不瞑目,格拉斯是商人还是艺术家?他为了鞋子的品质专注地努力着悲惨地奋斗着,哪怕没有饭吃没有利益可获,哪怕哥哥已经饿死,这样的执著,是不是人性中最伟大的品质?
  高贵的东西和高贵的同情。
  格拉斯的老主顾“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买那么多格拉斯的靴子呢?在这利字当头的社会,这样的"我",实在是少见,“我”的身上有着一种比利益高贵的善良的同情心,一定意义上讲,这样的同情比爱情比亲情比友情,更可贵!这不也是人性中很伟大的品质吗?

  规则与道德
  高一1班 金黎曦
  老鞋匠一生在追求什么?
  我想应该是他的一个梦,一个关于靴子的梦,一个成为艺术家的梦-------
  他生存的意义又是什么?
  有时候,生存的意义超出了生存的本身,就像流星,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人类创造奇迹。在格斯拉先生身上,我看到了道德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理想的社会应该是规则和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于划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
  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格斯拉在我的眼中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老墨的话:同学们的阅读感言,总能给我带来一些思考,让我收获到另一种思想。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交流阅读是一件更快乐的事。只是这交流的空间需要我们共同创造。在这里我首先为真诚投入热情参与的同学喝彩! 高尔斯华绥笔下《品质》中的老鞋匠虽然拥有全城最好的制鞋手艺,但却不愿改变自己,致使无法跟上机器化的时代,坚持手工制好每双鞋,最终饿死在自己的鞋铺中。改变自己,方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方能不被环境淘汰
  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以前我觉得它很散,今天我仔细地看了看,觉得小说本身很有条理和魅力。我觉得似乎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读这篇写底层劳动者身上光芒的小说。

  一、店房特色:

  总括的一句话就是:“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

  分开来讲:

  ①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说明主人公不会空头的宣传。

  ②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而且,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说明主人公注重产品的质量。

  ③我够格跟他定做成年人靴子的时候,对他们两兄弟的品格就有了模糊的印象。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工艺。说明“我”在他们的产品里看到了他们的品质!

  二、外貌眼睛:

  ①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

  ②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做结实的好靴子!

  ③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

  ④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以后,他就继续说……

  ⑤他一边说“再见”,一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的梦了。

  ⑥把靴子老拿在手里,以立刻变得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靴子,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

  ⑦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⑧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

  ⑨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⑩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_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们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

  从老人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他的理想,看到了他对世道人心的愤懑不满。

  三、写人变化:

  ①后来,我再去他那里的时候,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

  ②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③在里面,现在已缩成了一小间,店堂的楼梯井口比以前更黑暗、更充满着皮革气味。

  ④我也比平时等了更长的时间,才看到一张面孔向下边窥视,随后才有一阵趿拉着木皮拖鞋的踢踏声。

  ⑤ “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为了避开他的带责备的眼光和语调,我赶紧接着说:“你的店铺怎么啦?”

  ⑥我这才看出来,我所遇到的原本是他本人。但是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我以前从没听他提到他的哥哥。我吃了一惊,所以喃喃地说:“啊!我为你难过!”

  ⑦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这一次,他起先真的不认识我了。

  ⑧他非常迟缓地照我的脚形画了样子,又摸摸我的脚趾,只有一次抬头看着我说:“我哥哥死掉了,我告诉过你没有?”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实在叫人难过;我真高兴离开他。

  ⑨一个星期以后,我走过那条小街,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

  ⑩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从老人的变化细节里,我们看到了老人的坚定执着,我们看出了他绝不偷工减料,敬业的品质。

  四、他人叙述:

  ①“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②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

  ③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这些叙述,客观真实地写出了老人最后的悲剧命运,从而告诉我们工业革命商业竞争里的诚信缺失的社会现实和老人身上底层人特有的可贵的品质光芒。

  明确:“鞋匠”和“车夫”往往被归入底层社会的人。所谓“底层”是指从社会地位、生存环境来划分人。它是划分人的常见尺度之一,但“社会等级”却不是而且从来不是认识人和评价人的唯一标准。
  二、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有产者》(1906)是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书中所描写的福尔赛世家正处于由兴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福尔赛一家是金融家、交易所经纪人、拥有房地产或者股票的资产阶级,他们对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对衣食住行、家庭关系,对殖民地、不列颠帝国等都形成了本质上相同的看法,这就是书中所讲的“福尔赛精神”,它的主要特征是“紧抓住财产不放,不管是老婆,还是房子,还是金钱,还是名誉”。

  2、时代背景
  《品质》写于1911年。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3、基础积累
  (1)字音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pán) 鬈(quán)曲 赊(shē)账 趿(tā)拖鞋 蹙(cù)眉 时髦(máo) 褶(zhě)皱 脚趾(zhǐ) 诧(chà)异 断炊(chuī)
  (2)字形
  (3)词义
  簇新:极新、全新。 羞怯:羞涩胆怯。 鬈曲:弯曲的。
  赊账: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 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褶皱:皱纹。 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涤妙,无法理解。现在多作无法想像讲。
  三、整体感知
  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一个同学将这个简单的故事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明确:《品质》鞋匠格斯拉有高超的制鞋手艺,因不肯降低品质,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失败,最终饿死。
  四、合作探究
  1、情节线索
  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一条的明线:我与格斯拉的故事;一条是暗线:格斯拉的故事。
  2、环境描写
  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么好的做鞋手艺,他应该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实上他却饿死了,说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请同学们找出能反映格斯拉生活环境的句子或内容,简要评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明确:(1)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 ——资本垄断的社会
  (2)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 ——同行的激烈竞争
  (3)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 ——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
  师归纳: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五、人物鉴赏
  这篇小说写得最好的是刻画了靴匠格斯拉的形象,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的方法。
  1、请找出能体现格斯拉性格特点的句子或内容,并谈谈你的认识。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
  明确:(品读的关键是这样不“美”的外形是否会影响人物形象?这样的描写既是老鞋匠外在形貌的突出特征)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
  明确:很好地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顾客诚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不该”“是不是”“蹙蹙眉头”“严重的事”等。
  (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过后你会明白的。”(25、26段)
  明确: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时代背景,他的愤怒和斥骂也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8-11段)
  明确:表现了格斯拉 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和珍惜。如 “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60—67段)
  明确:侧面写出格斯拉热爱靴子,把做靴子看的高与自己生命的敬业精神。这段文字与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的结尾有点相似:《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样的侧面描写能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
  2、试用一句话归纳格斯拉的形象。
  明确: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3、这几双代表着格斯拉先生的精湛手艺的美丽靴子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还有两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的?前后对比来读,你有怎样的体会?
  明确:28小节,格斯拉的店堂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对比第一次,感觉有些凄凉,也让人对格斯拉先生的命运隐隐地担心。 54小节,格斯拉先生已经死了,店铺过户给了别人,“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这个能做出顶好靴子的鞋匠凄凉地死去了,只留下了自己用心用生命去制作的靴子,格斯拉先生的杰作成了别人的样品,大概是已经没有人可以做出比这些靴子更好的靴子了—— 令人有无限哀叹的感觉。
  六、能力提升
  1、学生之间讨论 :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个人原因: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假如他换一种方式生活,他可能活得很好。
  (2)社会原因: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师归纳: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2、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请找找看。
  明确:(1)第10段:我订做一双靴子要半个月
  (2)第28段,他的店铺外边两个橱窗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了
  (3)第40段,他变得更加苍老、消瘦
  (4)第43段,仅一年时间,60岁的格斯拉仿佛已经75岁了
  (5)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
  (6)第53段,最后一次收到学习时候,意外收到了账单
  所以第54段,当他的店铺没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时,我们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七、课堂小结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有像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在,他们以正直、诚实的品格守护社会的良知和公正。小说以“品质”为题,目的正是以此来呼唤良知,呼唤公正。
  八、拓展研究
  从我们今天的阅读来看,高尔斯华绥创作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悖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18
主题
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我们凝神注视,或许会为那一双迷恋着理想的眼睛而留下热泪。我们转身回首,或许会为那一个充满温情的手工时代而留恋不舍。《品质》是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品质”是对传统美德的坚守,“品质”是对理想人生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