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春秋笔法,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春秋笔法是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孔子修《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笔”和“削”。

“笔”是在原来《春秋》的记录上加添,“削”是对原来的《春秋》的记录删减。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孔子做司寇时,判词若有可以与人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至于作《春秋》,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高足弟子子夏等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

扩展资料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11

春秋笔法是指孔子创作的一种写文章的方法。特点是《春秋》的记事极简短,一般一件事只有一两句话。

其笔法有三:第一,“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就是说,在编书时,涉及到尊者,隐也。

《春秋》中所记的八百多起事件,除了记载日食、地震、天灾、风霜等一百零二条外,其余七百多条无一不是记录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重大活动。

当时,奴隶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到处是“寇盗充斥”,“盗贼公行”。这些直接危害奴隶主统治的重大事件,概不记入《春秋》。

扩展资料: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

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为了既能保持公文庄重平实的文体风格,又能体现发文机关鲜明的态度,在隐蔽叙事的文本形式下发出公开叙事的声音,运用“春秋笔法”是最好的解决途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11

所谓“春秋笔法”,又称“春秋书法”,是中国古代一种历史叙事方法和技巧,最早由孔子创造。

也就是说,作者在叙述历史时,暗含着赞扬和批评。尽管他没有直接描述自己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他通过详细的描写、修辞(如词汇的选择)和材料的选择,巧妙而微妙地表达了自己的主观观点和看法。

北宋欧阳修组织编纂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春秋笔法。

扩展资料:

春秋笔法的后期运用:

1、婉而成章

委婉是一个大的禁忌。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一个独特的现象。从周代开始,到秦代,到唐宋兴盛,到清代更为完备。中华民国成立后废止。清朝的文学监狱是众所周知的。

2、尽而不污

客观详细的记录,无偏差、无歪曲、无隐瞒。比如在《追忆刘和珍》中,“从背后进入,斜穿心肺”四发子弹,其中一发是手枪,立扑。一是手枪显示有警察参与了袭击和屠杀。它是有组织有预谋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11

所谓“春秋书法”,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事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作方法,即在文章的叙述中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论证词的表达。

特点:

1、微而显。

2、文字虽然简约,但是含义隐晦。

3、委婉,避讳。

4、客观详尽的记录,不偏离,歪曲,隐瞒。

5、不仅记叙,还进行主观评价,使善者名垂青史,恶者遗臭万年。

扩展资料;

正如孔子所写的春秋,当他记录历史的时候,它暗示着赞扬和批评。尽管他没有直接描述自己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但他通过详细描述、修辞手段(如词汇的选择)和材料的选择,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了作者的主观观点。为了阐明孔子的思想,后来的作家写了专门的作品来阐释春秋的内在含义,特别是一些仪式的细节。

史学家讲求秉笔直书,孔子却用不太明显的文字等晦涩的笔法,暗中增加了自己的主观观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12-15
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它本身
并没有“阶级性”,在谁手里就为谁服务。孔夫子用得,现代人,要是高兴,也
没什么用不得。

讨论概念含糊的东西,第一件事是要下个定义。什么是春秋笔法?春秋笔法
有两个特征:内在的法律精神和外在的委婉平易的表达方式。

要用春秋笔法,先要建立“义例”。这其实是文字上的立法,具有法律的一
致性:某一类人的某一类事一定用某个特定的词组来描述。这里要说“某一类人
”,因为古人未必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是做皇后,好人家出身的叫“
立某夫人为后”,不入流的则叫“立某氏为后”。现在当然不宜如此,但是一个
严肃的作者,必然有文字上的一致性。

义例立得好,除一致性外,就像比较合理的法律一样,还有它的有限性,即
不能无限上纲。西汉的一位官员回驳皇帝说:如果惊了你的马就要处死,那么有
人铲了祖皇帝陵墓的一把土,你要怎么办?春秋笔法,决不感情用事,把严厉的
语句庸俗化。严厉的语句,保留给真正严重的恶行。如果欧阳修的《五代史记》
要算“肆意歪曲”历史,那共产党写的现代史应该算什么?

春秋笔法的表达方式,则是把价值判断寓于看似平淡的语句之中。平淡的背
后,是深思、再思、三思后的定论。没有什么“炮轰”、“油煎”之类的语言暴
力,高简的文笔,传达的是历史法庭的泠泠寒意。

春秋笔法,和诗词格律、八股文等一样,在今天这一无历史、二无英雄的时
代,是退居“灯火阑珊处”的文化“次”遗产。现在的人写诗,不必先学唐诗宋
词,更不用顾及诗词格律。但是,写出的东西如果读得人舌头疼,则不妨看点古
诗,学点诗律。把“不可读”作为一种风格来追求的,当然不在此例。现在的人
写文章,也决不会去模仿八股。但是一写就下笔万言离题千里的,八股却是对症
的良药。如果八股是作文的最低规范,那么,读到第三段还未见议论开始(“起
讲”),后面的我们就不必看了。现在的人写历史,应该是不用春秋笔法了。不
过,学学春秋笔法也没什么坏处,至少下笔时可以谨慎一点,并保证前後议论的
一致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