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查询网上关于中国、美国和日本高等教育比较的资料

麻烦了急用 好了加分

  美国教育

  美国教育体制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教育体系早在其建国时就初具规模,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和逐步完美,形成了今天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级体制。

  美国高等院校半数以上是私立的,因为这些大学最初主要是由教会和其它宗教团体创立的,虽然今天这些学校依然同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不再以宗教教育为主了。全美50个州中,几乎每个州至少都有一由州政府或当地出资创办的公立大学,虽然经费来源与么立大学不同,但学制和课程并无多少差别。

  美国现有的院校主要是二年或四年的学制。二年制的多为技术专科学校和社区学院,是连接高中和正规四年制大学的一个桥梁,主要培养美国社会需求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而且学费低廉。正规四年制的学校主要为文理学院、独立专业学院和综合性大学,代表着美国科研和教学最高水平,培养大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这些院校除教学外,还承担着美国政府的大量高精尖的科研任务。

  美国高等院校师资力雄厚、学历高,教师要在四年制高等学校任教通常必须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适应专业需要。在美国,学生18岁高中毕业生不需要入学考试就能升入高等院校学习,60%以上的高中毕业生都能进大学继续深造。

  美国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教师在每学期开始时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书目和材料,培养学生自学和学术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争取获得每科6-18个学分,四年制的本科生要想获得学士学位,必须按规定修满120~128个学分,通过考试和撰写学位论文,合格后才能获得学位。

  美国高等院校规定,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才有资格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学位体制采用五级制,即:准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和第一专业学位。其中,硕士学位分为两种:一种必须撰写学位论文另一种不要求写论文,但分学分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还有进行口试和笔试。硕士学位学制通常为二学年,博士学位为2-3年。博士研究生由几名专家和教授组成的指导小组负责指导,专业考试合格通过博士论文签办后获得学位。

  美国高等教育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为大学生提供各类经济资助,如奖学金、助学金、校内长期低息贷款、短期贷款、校外长期低息贷款、联邦政府勤工俭学计划、学校内外兼职工作和打工

  美国高校分类

  原则
  美国高等教育学校是根据学校能提供的最高学位、学科范围及从事研究工作的程度来分类的。应用最广泛的分类是The Carnegie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需要说明的是,类似Carnegie这样的美国学校分类不是学校质量排名,而是学校类型分类。
  Large Research Universities
  包括的学校是那些几乎在所有的科系都注重研究工作,在许多专业都提供高级学位,并且很大部分收入来源于赞助的研究。
  Smaller Doctorate-Granting Universities
  包括的学校是那些虽设有许多专业,但只在相对较少的领域提供博士学位并进行高级研究工作。
  Comprehensive Institutions
  包括的学校是那些最高能提供硕士学位和FIRST-PROFESSIONAL学位,但不授研究博士学位或不十分注重高级研究工作。
  Baccalaureate Institutions
  这类学校只提供学士学位,为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准备。
  Associate Degree Institutions
  这类学校主要指社区学院之类的学院,提供资格认证证书、准学士学位,但不授学士学位或更高的学位。学生今后可进行类似国内专升本学习。
  Specialized Institutions
  这类学校只提供一个或几个相关专业的学习,或为学生今后从事具体的职业做准备。
  Vocational/Technical Institutions
  这类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是短期无学位职业课程,一般不超过2年。

  分类
  2年制学校,通常也叫社区学院(community or junior colleges),在成功完成某专科2年全时学习后,颁发准学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Associate of Arts(A.A.)或Associate of Science(A.S.)。社区学院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为学生转入4年制学士学位大学做准备,另一种是提供专门领域的职业培训。第二种学校通常不是准备学生转入4年制大学的,虽然某些学分仍被4年制大学接受。有少数2年制学校提供仅本科最后2年的学习并授学士学位而不是准学士学位。大多数社区学院是由州和当地社区支持的,也有私立社区学院,一些私立社区学院是赢利性质的。
  大学(college or university,当其注重的是工程或其他技术课程时,有时也叫institute)授学士学位。Bachelor of Arts(B.A.)或Bachelor of Science(B.S.)是最常见的学士学位,但还有许多其他名称的学士学位。通常成功完成4年全时学习可获得学士学位,某些专业或学校的学士学位学习超过4年。美国既有公立也有私立大学,一些大学与宗教有直接关系。
  公立学校通常是州立大学或2年制社区学院,主要从所在州获得资助,由于主要资助不是来自州和联邦政府,私立学校一般费用高些。有宗教关系的大学是私立大学,大部分是信基督教的Christian(Roman Catholic and Protestant),也有少数犹太教和伊斯兰教(Jewish and Islamic)。这些学校通常不会干涉学生自己的宗教观点。
  也有少数例外。一些学校是基督教的强调自己的文化,按照信奉正统基督教的原则组织。来自信奉正统基督教或新教会的背景的学生会感觉相当适应,圣经是必学的,社交生活有严格规定。仔细了解这些学校的规定,他们可能提供你想要的环境,也可能不是。
  私立学校于其他学校的唯一区别是它们是私人拥有的,是要赢利的。它们是教育企业,提供与其他学校相似的服务和课程,它们的学习内容倾向于技术和为从事职业做准备的课程学习。
  现在几乎所有的美国高校都是男女混合的(coeducational),有个别男校和女校。教职员工、管理层在任何学校都是有男有女的。

  东西方可用中美两国做代表

  1.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别

  差别很多,只谈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

  解放后,中国摒弃了高等教育传统,照搬了苏联专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并延续至今。由于学科的专业化和分化,不同学科之间缺乏沟通,各个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所开设的课程,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所从事的研究、所开的课程与其他学科或者其他分支之间似乎没有关系,因此学生所学到的无非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人类作为整体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反而成为把人们从知识上,甚至在观念和行为上隔离开来的栅栏。这种专业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某一学科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从事相应的专业研究,或者谋得相应的职业,成为社会生产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这种专业化的教育客观上相当于西方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即使到现在,在我国大学教育的主要导向,仍然是专业和就业。这可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处于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层次,没有高水平大学教育的原因所在了。

  与我国的专业教育模式不同,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自19世纪后期以来的又一重要传统,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以哈佛大学为例。1978年,哈佛大学发动了“学术界平静的革命”,文理学院的教授以182票对65票通过决议,用“基础课程”代表原先的“普通课程”。所谓基础课程,就是“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一种课程设置”。基础课程由六大类十个领域组成,分别是“文学和艺术”(其中分ABC三个领域),“科学”(其中分AB两个领域),“历史”(其中分AB两个领域),“社会分析”,“外国文化”和“道德理性”。所有文理科学生都必须从这十个领域中选修八个领域的课程,并在大学前两年内修完(主要是前三学期)。[1]

  为了确保通识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是教授或高级讲师,教学效果经评估必须达到优良。[2] 通识教育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高水平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在进入大学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就可以对人类文明在各个领域的成果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和体验。所以,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应该是建立在人类文明成果这个坚实的大平台之上的,这为他们继续学习某一专业的课程奠定了多学科的、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以后的工作或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平台。

  通识教育使高等教育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巨人肩膀上”,直接聆听知名教授对某些领域的深刻体会与理解,站到文明与发展的前沿,他们每迈出一步可能就是创新。而我们高等教育,担任公共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是在学校里不受重视和水平也值得怀疑的一些人。整个把公共课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而专业课则一统天下。这就不用着奇怪了,我国高等教育程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大的科学与文化知识背景,狭窄的专业教育把它们塑造成了没有思想能力的机器,根本就没有几个学生能够搞清楚科学的前沿在那里,再往前迈出即使一百步恐怕都不一定知道什么是创新。

  中国教育什么时候也能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中国的高等教育什么时候也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教育决定成败

  1995年以来,世界银行组织有关专家开始重新定义和衡量世界及各国的财富,提出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reen national accounts)来衡量国民财富。在绿色GDP体系中,国家财富包括生产性资源(produced assets)、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和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绿色国民经济构成方面,最显著的差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所占的比例远小于发达国家.

  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人,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而教育是培育和发展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教育决定成败一点也不为过。美国卡内基小组的研究表明,美国的经济实力有50%是从它的教育制度获得的。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美国才能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影响深远的杰出学者和强大的知识经济,才能成为科技强国。教育的差别对中美两国各自发展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我国要想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有教育才能为未来社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强大的人力资源后盾和知识资本创新的基础。

  2.两国高中的差异

  客观而言,一名成绩中等偏上的普通学生,在美国读高中要比在中国容易很多。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中西方观念意识的不同,还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不同?

  美高中生对比 :

  校内生活

  中国高中生的校内生活紧密围绕着两个字“学习”,派生出来的词汇诸如:课本、练习册、考试(统练)等,校园学习气氛很浓。美国高中生的校园生活相比之下要轻松许多。除了上课学习以外,学生还有很多其他活动可以参加,这些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从而有力地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为今后选择目标和专业奠定基础。

  事例1 校服
  中国的高中生是必须穿校服上学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整齐划一,消除攀比。而美国的公立学校是没有校服的,只有私立学校才有。在平时,公立学校的学生可自由着装,但是要符合学校的规定。

  事例2 课程
  中国的高中是三年制,高中生平均每天要上八节课,从周一上到周五,不仅如此,大部分人周六还要去学校参加所谓的“补习班”。学生每天早上7:30上课,一直到下午4:30以后才能放学。所学内容也是教育局规定好的,只有一节是选修课,其余均为必修课。例如高二的学生必须学语文、数学(代数和平面解析几何)、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美术和体育。总之,中国高中生的学习是很紧张的。

  美国的高中是四年制,其初中为两年制,所以中学阶段的教育总共也为六年,和中国的一样。美国的高中生每天只上六节课,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7:30上课,下午2:15放学。关于选课,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学监指导,一般的原则是只要在高中四年内学完必修课,并通过各学科的考试,其余的上课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学任何课程。例如,陶艺课,舞台效果,戏剧表演,乐器,法律,会计等。一般的美国学生在刚入学时就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自己的未来,在完成必修的基础课程的同时,学生们将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着手进入专业领域,为以后的学业和工作打基础。有的学生用三年的时间就学完了所有必修课,并通过考试。如果学生某一必修课的考试没有通过,那么其在下一学期必须重修该课程,直到通过考试为止。在第四年,学生可以学习大学课程Advanced Placement(AP)Courses,如果在学期末通过AP考试,大学时可免修该课程。美国大学学费昂贵,且是按照学科上课节数收费,因此,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高中便学完了大一的课程,为自己和家庭减轻经济负担。

  下面列举美国高中几种有趣的课:
  学生政府(Student Government):一种负责组织学校活动的课,分为高一(Freshman),高二(Sophomore),高三(Junior),高四(Senior)和学生主体(Student Body)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主席(President),副主席(Vice-president),秘书(Secretary),财务(Treasure)等。除了学生主体,其余四个年级分别负责各年级的活动,学生主体负责整个学校的活动。但学生主体的学生必须由全校学生投票选定,相当于中国的学生会,因此学生主体也被称为Student Council。学生政府组织活动的经费由学习这门课的学生在校园内工作赚得。例如,老师帮助学生从校外购进糖果,交由学生政府的学生出售,不同年级学生赚得的利润交各年级财务管理;学生可以在校门口开设临时洗车铺,卖印有学校标志的纪念品,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学校举办舞会时卖门票、食品、礼物等。学生政府利用赚得的经费组织活动。例如,学生政府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次感谢老师们的活动(Teachers'appreciation),活动中学生将送给老师们卡片和糖果,或是一些可爱的文具,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政府将在教室里或者操场上为老师们准备隆重而丰盛的午餐会,以感谢老师们辛勤地教学。学生政府举办的活动很多,如每学年有一次正式舞会(Prom);每学期有一次午餐庆祝会(Bashes)和一次学生会议(Assembly);某些时候还举行才艺表演(Variety Show),选出优胜者颁奖等。校报(Newspaper):学生在这门课上学习怎样编辑,出版,印刷报纸。学生们的杰作便是校报了。校报一般是一个月出一份,内容广泛,展示同学们的个性、才华。
  学校年度纪念册(Yearbook):选学这科的学生需要在一学年结束时做好年度纪念册,并出售给学生。平时,有的学生负责在校园里拍照,有的用电脑设计版面,有的搜集校园的奇文趣事,有的搞美术设计等。每年的纪念册都不同,各校的纪念册也都有自己的风格。
  陶艺课(Ceramics):学生从捏粘土做起,自行设计样式,作品晾干后,由老师来统一烧制,再自行上釉色,然后再烧一次,作品就完成了。有一定基础后,学生可开始使用转轮塑造陶罐、花瓶、盘子等。在和粘土打交道的同时,学生也学习一些陶瓷艺术的知识,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艺术文化修养。学生作品将会在大厅展出,并参加优秀作品的评选。

  中国高中有趣的课:

  美术欣赏课:这是一个较轻松的课,半个班的学生上美术,剩下半个班的学生上欣赏。 美术课上,学生们可以画淡彩画(静物),刻版画和印制,用橡皮泥做浮雕。欣赏课则欣赏艺术作品。这对于沉浸在题海中的大脑无疑是个放松,好像一台机器转不动了停下来涂一点儿润滑油,再开始飞速转动。

  比较:

  或许是由于历史原因,或许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中国的高中生比美国的高中生更像学生,至少在学校里是这样,中国的高中生对老师更尊敬,学习态度更认真,求学的气氛更浓。曾经有一位美国高中老师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把中国高中的老师请到美国的高中来任教,不出一天,中国老师肯定会被(美国学生气得)送医院的。”

  中国的高中生认为上课时坐得端端正正是对老师的尊敬;而美国的高中生上课时则喜欢坐得横七竖八,他们认为这样上课的效率更高、更舒服。

  和中国高中生比,美国高中生似乎更灵活,他们在学校所学的课程,除了基础知识以外,其它大部分是培养能力的学习,不只是学习能力,还有组织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等。美国高中四年级学生可以选一门如何在社会上找工作的课程,例如怎么申请、填表,需要哪些资料,如何展现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等。这是一门很实用的课,不论是在高中时打工,还是在大学深造后就业,这门课无疑给学生很大帮助。

  中国的高中生有一项特长是美国高中生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的。中国高中生的数学、物理、化学都是一流的(至少和绝大部分的美国高中生比),尤其是数学,计算能力一流,可以口算、心算加减乘除,甚至徒手开平方根,徒手画抛物线。美国高中生是没有这种本领的。

  中国高中生在课外也重视学习,分配给学习的时间自然占了过半。课外活动中,接触社会的时间较少。美国高中生普遍贪玩,放学后把很少的作业写完就开玩,他们参加多种活动。他们也打工,好像中国的社会实践,不同的是他们付出劳动后将得到报酬,真正体会成人的生活。

  中美高中对比

  形式上的区别 :

  中国的高中是三年制的,传统上学生在高三时分学文科和理科,但近年来由于教育改革,我国将逐渐由应试教育过渡为素质教育,因此今后的高中生可能将不分文理科学习。美国的高中为四年制,没有文理科的分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行选择学习科目,(基础必修课除外)因此美国的高中在形式上较为灵活。

  事例1
  在中国的高中,每个班的学生都有固定的教室,除了高三文理科分班时,学文的学生会去另一个班,其余学生高中三年都在一起上课。多数课是在本班教室上的,只是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老师来教室上课。这样学生在课间的时候基本上不活动,老师倒是要不停的赶去下一个班教课。
  在美国的高中,老师有自己的任课教室,学生根据所学的课程每节更换不同的教室。课间时,学生要从一个教室走到另一个教室,不同学科的教室间的距离往往较远,有时不在一栋楼里,所以课间时学生要抓紧时间以保证在上课前进入教室。另外,在课间的六分钟里,有的学生要去小柜子里换课本,有的要去洗手间,全体学生都在快速运动着。老师可以在自己的教室里准备上课,不用四处走动。

  事例2 富有中国特色的军训和课间操中国的高中生都要参加军训,军事化管理使学生们更有纪律性。中国的家庭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军训使学生们变得更坚强,更能克服困难,同时离开父母和同学一起在军营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
  课间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活动筋骨的好机会,在上了两三节课后,学生到教室外面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放松放松大脑,准备上下一节课。

  事例3 课程类型
  中国高中的课程以基础课程为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应对会考、高考。
  美国高中设立多元化课程,除了基础课必修以外,其余课程学生可按自己兴趣选修,这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学生们课上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多,其上课地点也不拘于教室,有时有出游课(Field Trip)。

  中国高中生眼中的中国高中

  调查问卷

  问题六:你认为中国高中有哪些优点?
  学生A — 无。(有点太绝对了。)
  学生B — 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发挥做题潜能。
  学生C — 基础知识扎实。
  学生D — 规范,有纪律性。
  学生E — 时间抓的紧,要求严格。
  小结:除了1人认为中国高中没有优点外,其余19人均说出优点。具体归纳为上述几条。

  问题七:你认为中国高中有哪些缺点?
  学生A — 课余时间不足,学习压力大。
  学生B — 做无用功太多,缺乏社会实践。
  学生C — 创造性欠缺。
  学生D — 循规蹈矩,死板。
  小结:20人中认为创造性欠缺的有7人,学习压力大的占6人,循规蹈矩占4人,缺乏社会实践占3人。

  问题八:如果可以,你希望对中国高中的哪些地方进行改进?
  学生A — 太多了,让我想想。首先,取消百分制,改成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取消高考,大学按平时成绩录取学生。取消军训,学校增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学校应以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不光看分。
  学生B — 考核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尺度,增加实际动手操作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减少书面理论的学习,不过基础知识除外。学校应多增加学科。
  学生C — 因材施教。
  学生D — 可以说高考吗?我觉得应该在高考后,各大学再分别考试。
  小结:20名学生皆提出了改进方案。

  比较:
  其实,无论是中国的高中,还是美国的高中,其目的都是要教给学生知识,让学生受教育,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中国高中和美国高中所教授的课程不完全一样:中国的高中重视学习知识,重视课本,重视习题,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美国的高中重视能力,重视实践,重视学生自身的价值。

  结论:
  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和美国的不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的教育是在培养科学家,是想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科学家。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一个班的学生中,最后成为有成就的科学家的人可能很少,甚至没有,多数学生都会从事基础行业的工作。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不仅仅只有科学家才是人才,凡是有某种特长的人都可以称之为人才。在中国高中,同一年级的学生(高一、高二)所学的科目都是一样的,即每个同学受到的教育是一样的,学生的个性因此而受到束缚。中国高中应安排多元化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并注重能力和兴趣的培养,而不只是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计算器,一台考试做题机器。

  美国的教育是在培养多样化的人,让不同的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受教育的方向。一个学生如果是当花匠的材料,就要把他培养成最出色的花匠,这可谓充分地体现了因材施教。但是,美国高中的基础知识课程应适当加强,不要使学生在做一个简单的数学计算时都要依赖于计算器。

  后记:

  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笔者在美国参加了为期一年的中美高中生文化交流活动,先后在美国的两所高中学习,开始是在一所艺术高中,属于政府特设的学校(Charter School),后来转学到当地一所著名的公立学校,属于传统的正规美式学校,所以可以说是从特殊到一般地耳闻目睹、亲身体验了美式高中教育。因此,我选择了这个论题,想对中美高中的差别进行一些论述,希望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