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粥的历史故事吗?也及它们典故:谢谢

如题所述

1、范仲淹食粥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天天煮米,来做一大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和一些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那个留守的儿子要回到家乡陪父亲,临走前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但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

留守的儿子说:“家父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是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些粥呢?”

2、吃粥

北宋时期潮州地方先贤吴复古很重视粥的养生作用,说白粥可以“推陈致新,利膈益胃。”吴复古是揭阳县蓬州郡人(今属汕头市),和苏东坡一家交好,做过皇帝的老师。吴复古喝粥养生的理论,在潮州地区影响很大,喝粥的传统也就从那时一直保持了下来。

这其中和潮州人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关系,北方人、广府人习惯以干饭充饥,喝粥只是补充,而潮州人则是一日三餐都喝粥,粥水就是他们的主食。这样的饮食习惯也让潮州人对粥的制作穷尽技巧、精益求精,好喝养人的潮州白粥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并发扬光大的。

扩展资料:

喝粥的益处:

1、消宿食,吃粥能够温暖人的脾胃,帮助人消化掉胃中的积食。

2、辞清,吃粥的人,气息没有凝滞的现象,说话的声音清晰,昂扬。

3、除饥,吃粥能够充实人的口腹,让饥饿感马上消除。

4、消渴,吃粥能够让人喉吻沾润,干渴的感觉得以消除。

5、容易消化,白米熬煮温度超过60摄氏度就会产生糊化作用,熬煮软熟的稀饭入口即化,下肚后非常容易消化,很适合肠胃不适的人食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潮州白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食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4-19
中国粥品有1000余种,它们可用一种原料制作,也可用多种原料调配制作;有的不加任何作料,有的可加相关作料; 或简或繁,能贱能贵,既可充当正餐主食,也可作为小吃点心,遍布四方城乡,各家各户都有。

粥是用粮食(含各种米、麦、豆品和杂粮),或粮食中添加其他食料(含畜奶、禽蛋、著芋、蔬果、花卉、香料、中药材及调味品等),或纯用其他食料组配熬煮的半流质食品;古称餤、糜、酏、糊 ,江南多叫“稀饭”。

粥在老百姓饮膳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传统餐制中有“两千一稀”的说法,这“一稀”便是指一日三餐中包括一顿稀饭。还由于粥品软烂,易于消化吸收,适宜老弱病残食用,故而一直受到中医学家和养生学家的重视。古籍中的粥书、粥文化比比皆是,不少食疗方剂都是药粥。所以,《说粥》是个好题目,老馋可以聊出不少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大话中国粥品,来看看粥历史、粥典故、粥诗文。

粥历史

粥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大约六七千年。它是陶器诞生和水烹法发明后最早出现的烹饪成果---饭食,对人类社会原始文明有加速推进的作用。仰韶文化遗址及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均发现过煮粥的炊具与食材。《通览外纪》还记载:“黄帝作釜灶,而民始粥。”粥的出现,使先民可以充分利用植物的根茎籽实,推动采集业和农耕业发展,也使人体自身的进化更加完美壮硕。

历代食书和医书,皆有粥品记载。《山家清供》列出豆粥、茶蘼粥、真君粥及河只粥多种;《市肆记》写了七宝素粥、五味粥、粟米粥与糖豆粥等;《饮馔服食笺》收录粥品近40种;《本草纲目》介绍粥品50余种;到了清代,《慈生随笔》列有“粥谱”一章,载粥100多种;而黄云鹄编辑的《粥谱》专著,粥食竟多达237种。

从历代古籍中可以找到许多粥品,有兴趣的老板和厂家不妨找来一读,里面或许潜藏着某种商机。

粥典故

除去诗文,古代粥品的成语典故亦不少,如僧多粥少之类,多有警世励志的作用。再举3例。

一是“粥饭僧”,讥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徒。五代后唐愍帝时期,李愚等老臣儒腐无能,唯唯诺诺,三榔头砸不出一个响屁,诸多政事都不能拿出主意。愍帝为些十分恼火,称之为“粥饭僧”。后来陆游在《戏题》诗中,写下“莫轻凡呢未飞腾,要胜人间粥饭僧”以自勉。

二是“煮粥燎须”,比喻手足关爱之情。唐代大臣李绩为人忠孝仁爱。一次其姐忠病,李绩亲自下厨煮粥,不慎被火苗燎焦胡须。其姐加以阻止,他说:“姐姐多疾病,而我又年老,总想为姐姐做一点事,还不知能煮几次粥呢?”

三是“断荠画粥”,赞颂苦学成才。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宋代贤臣范仲淹,糼年家贫,借居长白山僧舍就读,他每天用2升粟米煮一小锅浓粥,待其凝固,用力将粥画成4块,早晚各取2块,用数十根荠菜伴食充饥,被读书人奉为楷模。

粥诗文

我国粥品多,咏粥诗文自然也多。为写此文,笔者专门请教过一位古籍专家,她说这方面的诗文总数约3000~5000篇,其中不乏力作。唐代有储光羲的《吃茗粥作》和齐己的《粥疏》,宋代有王十朋的《食薏苡粥》和张耒的《粥记赠邠老》,元代有刘因的《豆粥》和洪希文的《豆粥》,明代有黄淮的《食粥》和吴宽的《煮栗粥》,清代有顾元麟的《腊八粥歌》和刘敏中的《腊粥赋》等。

咏粥诗文,大多写得生动传神。李商隐有“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的佳句;苏东坡有“地碓春禾亢米似玉,砂瓶煮豆软如酥”的美词;曾元澄的《腊八粥四首》有“嘉平新节纪,岁事盛东京”,写活清季腊八节的升平景象;梅尧臣的《田家语》有“愁气变久雨,铛缶空无粥”,则道尽宋代住户人的灾年艰辛。如果有大家出手,精编一本《古代粥诗文选》,肯定是对中国粥文化建设的一大贡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5-27
记得有一个作家谈“粥”字的文章,说:“双边是‘弓’,弓是张开的…米最大限度地张开…就变成粥。”这是望文生义。金文“粥”,“米”的两边并没有“弓”,而是烧煮时上升的蒸汽象形,有的篆书下方还有个“鬲”,示意米在鬲中长时间煮,这就是粥。后来蒸汽形变成“弓”。段注:“鬻作粥,俗字也。”今教育部以“粥”为正字,以“鬻”字为异体。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范仲淹曾在长白山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读书吟诵。其时范仲淹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刻苦努力读书,此事后来传为佳话.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到睢阳应天府书院求学。范仲淹珍惜书院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之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4-06-22
粥的起源悠久,相传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距今约有七八千年的历史。最原始的粥是用稻谷、小米等谷物直接熬制而成,没有添加任何其他辅料。随着时代的变迁,粥的种类也变得丰富多样,加入了各种食材,如肉类、蔬菜、豆类等,形成了不同的口味和营养搭配。
粥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古代,粥是一种重要的主食,在《诗经》中就有关于粥的记载:“黍稷稻粱,烹而为粥”。粥的制作方法简单,保存时间长,价格低廉,是普通百姓重要的粮食来源。
在民间,粥还有着许多典故和传说。例如,《韩非子》中记载的“曾参杀人”的故事,讲的是曾参的母亲病重,他为了给母亲熬粥而错过了一件杀人案。后来,有人诬陷曾参杀人,但他却凭借着粥的香味为自己洗清了冤屈。这个故事说明了粥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粥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中医认为,粥性温补,易于消化吸收,有养胃、益气、补虚的功效。特别适合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身体虚弱的人食用。在我国,喝粥养生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仍广为流传。
除了在我国,粥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日本,粥被称为“粥”,是一种重要的早餐食品,通常搭配米饭、味噌汤和咸菜等。在韩国,粥被称为“粥”,是传统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与泡菜、酱汤等一起食用。在东南亚地区,粥也是一种常见的食品,经常被用作早餐或夜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粥的制作方法和口味也在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白粥外,出现了许多口味丰富的粥品,如八宝粥、皮蛋瘦肉粥、海鲜粥等。粥的制作方法也更加便捷,电饭煲、砂锅等厨具的普及,让熬粥变得更加容易。
粥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一种古老而重要的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的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是滋补养生的佳品。随着时代的变迁,粥的种类和口味也在不断创新,满足着人们不同的味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