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励勤,王皓,马琳各是什么打法?

我很喜欢他们三位
给我一些他们的资料了
谢谢了

王励勤打法:右手横板两面弧圈结合快攻

王皓:右手直握球拍,快攻结合弧圈打法

马琳:传统的直板快攻打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4
王励勤技术特点
技术特点: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被公认为中国乒乓球男队实力最厚的选手,这种实力除了源于其刻苦的训练外,同时得益于出众的身体素质——身高臂长,护台面积大。作为中国注重近台、快攻的训练体系下培养出来的选手,却拥有足以令欧洲选手汗颜的中远台弧圈球对拉、对冲能力,经常能够主动发起攻势凭借出色的力量“冲穿”对手。因此,前三板多以长球开路,以求主动进入相持。发球以正手侧上、侧下旋短球结合底线长球为主,发球后侧身抢冲速度快、质量高,且有斜直线变化。但与正手相比,反手的技术体系相对单薄,在近台缺乏强有力的上手手段,被动局面下基本只能高点防守,反带反撕非其擅长,退台后也缺乏进攻能力。总体而言,是继 孔令辉 之后中国队探索横板发展道路的一个较为成功的典型。此外,由于身体太高,转换速度受到影响,进入状态慢,如果不能打出自己的固有节奏,易被对方打乱阵脚而发挥失常。

技术特点:
  开创了直板反手没有推挡而仅有横打的先河,并成为此风格的第一位世界冠军。凭借其从小练就的横打“童子功”,较为成功地、全面地解决了直板反手位的问题,不仅能够进攻下旋,而且能够进攻上旋,不仅能够主动进攻,也具备了一定的防守(反带反撕反剃)能力,不仅近台能够上手,中远台在与欧洲选手的对抗中也不落下风,因其出球带有侧旋,对方多不太适应。刚出道时有些过于倚重其反手特长,正手拉球的连续性受到一定影响,但近一两年中改善显著。处理台内球时以拧挑为主,以便衔接下一板的两面上手,且其正反手转换速度较快。发球以正手半高抛为主,逆旋转发球运用较多,背面发球作为辅助,但在奥运会前的封闭训练中对背面发球进行了重点强化,可能有意作为新技术使用。
王皓
主要成绩:

1999年世界俱乐部团体冠军,1999年亚洲少年锦标赛团体冠军,男双、男单亚军
2000年男子世界俱乐部团体亚军;
2001年九运会男团冠军;
2002年,埃及公开赛、荷兰公开赛男单冠军;
2003年第47届世乒赛男双亚军(与 孔令辉 ),男单1/8决赛负于 陈卫星 ,年底获国际乒联总决赛男单冠军;
2004年第47届世乒赛男团冠军。
2004年奥运会男单亚军,世界杯第三名
2004年国际乒联巡回赛希腊站男单冠军、男双亚军,韩国站男双冠军、男单亚军,新加坡站男双四强,长春站男单亚军、男双冠军,无锡站男单亚军,总决赛男双亚军2005年卡塔尔公开赛男双冠军。
2005年48届[上海]世乒赛男子双打冠军,第17届亚洲锦标赛男团冠军,十运会男团、男单亚军,05男子世界杯亚军,第18届亚洲杯单打冠军

看了几位目前推崇的所谓体育博客关于乒乓球方面的文章,其中对马琳颇有微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马琳在刚刚结束的第48届世界乒乓球赛上,尤其是在对德国波尔的比赛失利而引发的。

其实,关于马琳,我们可以作为一种现象,或者是一种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马琳是我国目前,也是世界目前最为优秀的选手之一。

研究马琳,可以从他进入国家队后开始。

马琳6岁开始打球,1990年进省市队,1994年进国家队。从1996年开始,马琳在世界大赛上崭露头角,至2006年,其在国际大赛中的主要成绩如下:

1996年亚洲杯男单冠军,亚锦赛混双冠军,男单第三;

1997年美国公开赛男单亚军,世乒赛男双第五,亚洲杯男单冠军;

1998年亚锦赛男团、男双冠军,马来西亚公开赛男单冠军,中国和黎巴嫩公开赛男单亚军,世界杯男单第五;

1999年第45届世乒赛混双冠军(与张莹莹合作)、男单亚军;世界俱乐部锦标赛男团冠军,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男双冠军;澳大利亚公开赛男单冠军;

2000年瑞典、波兰公开赛男双冠军,日本公开赛男单亚军,世界杯男单冠军,第45届世乒赛男团亚军;

2001年第46届世乒赛男团冠军,男单第三,男双、混双八强;九运会男单、男双冠军;丹麦公开赛男单冠军、男双亚军;日本公开赛男单四强、男双冠军;中国公开赛男单、男双亚军,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男单冠军;

2002年美国公开赛男单、男双冠军,德国公开赛男单、男双冠军,波兰、丹麦公开赛男单冠军,荷兰公开赛男双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男双冠军,亚运会男团冠军,男双第三;

2003年第47届世乒赛混双(与王楠)冠军、男双(与秦志戬)四强,韩国、中国、丹麦公开赛男单、男双冠军,日本公开赛男单四强、男双冠军,德国公开赛男单亚军,瑞典公开赛男双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男双冠军,世界杯冠军;

2004年第47届世乒赛男团冠军,国际乒联巡回赛希腊站、新加坡站男双冠军、男单亚军,雅典奥运会男双冠军,世界杯冠军。

2004年夺得雅典奥运会男双金牌。

2006年第48届世界乒乓球赛男子团体冠军。

随着马琳11年的征战,我们不难看出,由于有他的出现,人们对中国直板快攻打法没有产生丝毫的动摇,相反,这11年中,正是由于有马琳在线,才使中国直板快攻打法的创新与发展赢得了一个宝贵的时间与空间,生发出了王浩等新锐人物的新锐打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马琳既是这一时段中国传统直板快攻打法的守望者,也是这一打法的实践者和创新者。研究马琳,就不能忘记这一历史背景。

11年来,马琳是以王者的身份出现的,这是研究马琳的第二个视点。在马琳身上,基本上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直板快攻型打法的全部特点。赢马琳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尽管他被战胜过,我们不能苛求一个优秀运动员会永远的立于不败之地,“百战百胜”实际上是不现实的,也不是唯物的观点。

肯定马琳,主要是从技术风格和技术特点上分析。我认为,中国直板快攻打法的“灵、巧、快、准、狠、刁”,在马琳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马琳具备良好的发球技术,主动上手时速度快、落点刁,叫人摸不清头脑,前三板的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相持中能近能远,尤其是正手,具有很强的搏杀实力,这也是一般直板选手很难具备的。在节奏控制上,马琳更是胜人一筹,有许多球应该当作案例,成为经典之作,具有艺术表现的内涵。马琳的步法也值得称道,尤其是主动进攻时,跑动的范围和速度令人惊叹。接发球以及过渡球的处理,也折射出马琳的乒乓球意识与高度的技巧,落点的控制也让对手一筹莫展,恼火万分,与马琳打球,总感到别扭,使不上劲。

当然,马琳也有糊涂的时候,47届男单半决赛,马琳与韩国的朱世赫一战就是例子。论马琳的技术水准肯定在朱世赫之上,但马琳还是输了,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失误:第一是拉冲,朱世赫不怕前冲,而马琳使用的全部是前冲,如果上手时改为高吊,局面就会有所改变。第二是正手位的对拉(相持),当马琳把球打到朱的正手位时,朱都用弧圈上手,并且基本上都是斜线,而马琳在正手位的对拉却屡屡失误。从技术上分析,马琳完全具备正手抗衡的能力,但失误就恰恰出在了正手,我想应该是紧张对抗中心理上出现的一种波动,决非是技术或战术上的问题。在后来的男单决赛中,奥地利的施拉格在与朱世赫的较量就吸取了马琳的教训,施拉格上手时先以高吊开路,等回球出现机会,再发力前冲,这种战术上的调整,使朱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同时,施拉格有意与朱世赫拼正手,尽管朱世赫防守进攻连连上手,但施拉格却连连反击成功。

48届世界乒乓球赛与德国比赛过后,马琳自己找出原因,说是战术变化迟缓,当波尔盯住自己反手时没有及时应变,我看也是这个道理。从技术层面来说,马琳与王浩同属于传统的直板快攻类型,但后者明显比马琳在反手的技术上更为先进,看来马琳必须在固守原来打法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反手的技术研究,或围绕反手探索战术的配套,寻找新的突破点已迫在眉睫。

马琳技术的发挥有起有落,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关键是分析技术上有无漏洞,找一找技术上的死角。我认真的分析过马琳的技术,应该提高和改进的主要方面是被动时反手的运用和对策。如果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更多的争取和把握主动上手的机会,马琳的球仍然可以打遍天下,称雄乒坛。

我们期待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