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观后感。

拜托。不要给我1堆垃圾。稍微要有些技术含量。
不要太长。我懒得抄。

楼上说的对 我就费神帮你找几篇精彩点的吧

往事总在忘却时被人提起
——观《阳光灿烂的日子》想到的

在“金王纷争”四起的时候,我第一次读王朔的作品。
自从因买了一本矫情的《廊桥遗梦》(——当时的畅销书),后悔不迭后,我就长了记性很少买畅销的文化食品。我知道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绝对不好受——不管那人是带你去吃屎还是糖。
在将别人的纷争当作风景匆匆略过的时候,我读到《动物凶猛》。一次滞后的阅读,感觉不错。它还使我回想起一些以前的事,譬如, 一天我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因发育发生变化时,死活都不肯去公共浴室洗澡,我为自己的变化萌生羞耻感。当我掩着下体蹩进浴室,透过迷蒙水汽,我发现自己和大人已经很像了。水从高处降落,打在天灵盖上,我渐渐适应了变化。
我向朋友推荐这部中篇。有一些朋友以为我是保“王”派,几欲与我反目成仇。当然也有一些朋友并不爱凑热闹,他们认真地告诉我姜文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比原著更出色。
我记得罗伯·格里耶说过“改编而成的影片总是可笑的”。我带着怀疑的目光进入《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片蔚蓝的天空。最后的字幕打起,我要说影片拍得很棒,和小说是两个独立的事物。小说更强调以成人的目光回首往事,影片关注成长,将你推入过去的年代,与那个叫马小军的男孩一块儿长大。
七十年代中期,人们已被各类运动折腾得疲惫不堪,不过人们的觉悟普遍较高,工作、革命还是按部就班。除了十五、六岁的孩子——心理的稚嫩与生理的成熟在一具具肉体中产生矛盾冲突。马小军即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执迷于虚无的英雄主义:戴着老爸的军功章、军衔,在镜子前耀武扬威;冒着生命危险爬上烟囱顶端,从高台纵身一跃,只是为了引起米兰的注意。他怀有虚幻的感情:我们从他在米兰的床上捡起一根长发时专注而幸福的表情,从他将米兰悬挂在床边的照片想象成穿着泳装等细节,可见一斑。他的生活方式极其虚浮,整日游手好闲,时不时地聚众滋事,以配万能钥匙开百家锁为乐事。当时,马小军们的梦想像升上高空的气球,濒临破灭的危险;他们的行为像疯狂旋转的陀螺,疯狂之后是什么?盎然生活还是悄然死去?他们的信仰如同热铁皮上的猫,无法停留,无处驻足,难免产生绝望之情。片中有一个镜头深深地嵌入我的脑袋。马小军想从水中爬到岸上,每每接近岸边,就有一条腿将他踹回水里,优雅的音乐“配合”下,一次次徒劳的努力……这才是现实生活的象征。
姜文给我们讲述了一则有点忧伤又不失快乐的青春故事。我的情绪为影片左右(——我无法摆脱),作为男性,我理解马小军的所作所为,有一些我们十五岁的时候不正是这样做的吗?——放学扎破恶言相向的老师的气胎;课间议论女生半成熟的性特征;暗恋葡萄的同时,不忘狐狸一般卑鄙地贬低葡萄的质量。也许不能说我们卑鄙,这样不客观,只能说我们渺小,渺小得仿佛一抹阳光,唯有被阴影证明了,才能被别人意识到。
我非常喜欢影片运用黄绿色为光影主基调,符合人物的心境,也符合青春毛茸茸的质感,颇赋唯美的倾向。顾长卫的摄影始终带着人性化的力度(比如一系列的跟拍)。还有经典老歌(音乐)的巧妙穿插,也是影片可圈可点之处。值得一提的是姜文脱离王朔的文本创造了许多新人物(比如受气的老师,王朔扮演的小坏蛋,具有点睛功效的傻子古伦木等等)使主要人物愈发饱满,使影片的主题愈发鲜明。
影片快结束前我差点失望。因为叙述者马小军长大了,他和他的朋友有的成了大款有成了英雄,大多名利双收。他们的俗化是否意味着我将来的俗化?这时古伦木骑着他的棍子出现在画面中,“古伦木、古伦木”昔日的伙伴趴在豪华的超长车车窗上,大声地冲他喊。傻子古伦木也变了,他不再像过去口齿不清的回答“欧吧、欧吧”了,他狠狠地骂道“傻丨B!”我被意料之外的结尾逗乐了,笑过之后,心头有一丝惨痛,黑色的幽默撕碎了诗意的完美。他嘲笑的是我吗?我越发清楚,青春于我已是一首八十年代的朦胧诗了,如果我认为诗越美好,那么就证明我现在的心情越苍老。

谨以此文祭奠英年早逝的演员姚二嘎先生!

题记: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毛丨泽东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不得不错过一些人和一些事,我们无法回归往昔,所以我们必须面对和担当所有的发生,珍惜每一个存在的今天,理性地埋葬昨天,坦然迎接明天,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纵身一跃,割裂了和过去的关系,那些阻拦的手脚,成为长大的动力,在孤单和无助中,这个孩子将不再软弱,在自我拯救和反思中,他默默长大成人,为了生存,为了一个人的活着的世界。

水中的浮沉,是一个生命自不可测的未来,那一回一回从水底浮起,让马小军不再对世界有着任何幻想,在成人世界永远只是你死我活的苦斗!这是社会的生存法则,这是社会套在你脖子上的无形枷锁!

《阳光灿烂的日子》有着浓浓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结,片子以 “文革”为题材却用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一个片名,耐人寻味!这是一个部队大院孩子对“文革”的个人记忆,夹杂着王朔的记忆和姜文的个人经历。那是一份对“公有制”和“纯洁无暇” 的涩苦回望,在当下,沉渣四浮、理想和良知缺失的年代有着讥讽和警世的意义。

我们离开了那个特定的“罪孽深重”的年代,任何人似乎都有权“啐”上一口,说三道四,但是,我们应该公正看到:那个为史书评价为“十年内乱”的年代,对于普罗大众而言除了背诵毛主席语录外,他们感知中有的是劳保、**教育和“当家作主” 的自豪感。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意义不甚重大。至少,那个年代,吸毒、“半公开”的卖淫和公开的赌博是没有的!
而今,我们也成了父辈,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在时代的大潮中搏击,在生存的借口下,埋葬了童年所有对未来的理想主义,在残酷的世界中,逐浪随波。

我们早已失去了纯真的年代,有的只是世故和伪善。 我们之间隔着厚厚的一堵墙,虽然,网络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但是,它却拉开了心灵的距离,人们不再如兄弟,有的只是一种“关系”!
影片是一份宝贵的回忆,影片开始,笛子缓缓吹奏出一个时代的挽歌,在记忆中,那个年代,人的精神面貌(指普罗大众,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政党是应该为众多的普罗阶层谋福的,他们的幸福和生存才是一个执政党应该考虑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单纯、善良和大公无私的。

想想马小军在片子意味深长的话吧:我也可以作证,那时候除了一些政治品质可疑的干部,贪官污吏,凤毛麟角!

那个年代的人有着一种正气,在毛丨泽东高瞻远瞩的巨手指引下,他们义无反顾奔向祖国需要的地方,单纯是种力量,是一个一穷二白国家必要的凝聚力。而思想的“净化”是一个散砂式的民族必要的代价,面面俱到是乌托邦,在阶级社会中根本不可能实现,我们跨越时代来指责复杂的中国历史有失公允。在那特定的年代,人民单纯而质朴、知足而向上。

“三支两军”【注二】的军人们在雄壮的革命歌曲中踏上了征程,一个蓝天白云的镜头想必是姜文的大院对的记忆,纯洁是稍纵即逝的东西啊!

姜文刻意滤去了“文革”中的“残酷”,以孩子的眼睛关注着成人世界以外的东西,对三个女孩跳《翻身农奴》的那个场景,用一束窗外射入的阳光增加了诗情画意的感觉,在少年的记忆中,舞者是天使一般的纯真无暇。

军号嘹亮,孩子们在奔跑、干仗和嬉闹中长大,他们纯粹,即便是暴力也是纯粹的;他们单纯,即便男女的爱慕也是单纯的。这一切留存在我们的意念中,我们的学生时代也像他们一样,顽皮而单纯!我们也在“工宣队”师父们的训斥中懂事明理,我们的记忆中一切干干净净的!

在马斯卡尼的间奏【注三】中,米兰的照片出现在我们眼前,那是完完全全和《动物凶猛》合拍的,那青春、健康、单纯微笑着的形象久久萦绕在我的心中,这是中国银幕上少见的健康的女性形象,让人怦然心动,米兰只属于一个没有邪念的年代,在我们的青春岁月。

长大的我们不再羞怯,我们已经像动物般凶猛,那么,在马斯卡尼忧郁而缠绵的音乐中回想一下初恋的岁月,回想一下,那一见钟情的直感…

然,一晃已是二丨十年,已经没有了那种醉人的感觉,有的只是侯先生《三十以后》的告白!

让长大的我们再一次在心念中像马小军一样行走在屋脊上,在煽情的音乐里重温已逝的纯洁。

而根据中国国情。在我们影院的公演版本中删除了两个段落,增加了一个段落:
影片删除了他们打斗后在浴室和于蓓蕾遭遇一场中,羊镐直了的一场,其实那是青春期的本原,是每个年轻人的必然,但是它注定为我们的检查制度所不容,我们在貌似纯净的故土上一次次被“阉割”,即便听了《国际歌》也是无动于衷的!

青春应该是张扬的、无畏和勇敢的,青春应该是激丨情、无私和热情的,马小军他们几乎和我同龄,他们经历也有着我们的影子,我们的世界里也有着那份激丨情和友谊的回忆。

片中马小军之父教育马小军的戏,有着父子的真情实意,他们曾经也发生在我们的身上。

影片记忆着那个特定年代,马斯卡尼的旋律贯串了整部电影,一次次在这样的旋律中,我们回忆,我们憧憬!

米兰在片中是马小军他们青春年代里的一个背影,也是我们纯净在自我之境中目睹和创造的一个背影。米兰的凝视存在在马小军和我们的青春记忆中。幻象和真实搅杂在一起,米兰率真和青春的健美有着蓝天般的纯净。而那些年代的孩子是没有多少邪念的。我们所向往的往往不是肉体,我们期待的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一种异性的隐约和禁止之美,这是纯真的年代,这是我们的昨天。在这样凄婉的旋律不禁泪眼婆娑,可是,这一切已经是被我们记忆一次次重叠和洗刷过遗痕,宛如隔世!

孩子们在真实中生活,却在精神世界创造着一个超越自己年龄的虚幻的、神奇的天地,犹如姜文在公演版那个“梦幻”镜头,但是,这组镜头确实有画蛇添足之嫌,所以在dvd中被全部删除了。

但在公演版中还是因为 “中国国情”删去了宁静一个半裸的镜头,其实这一幕表现了一种欲望的宣泄和马小军和青少年时代的割裂,而宁静高耸挺拔的乳丨房充满了健康的、单纯的美丽。这是一种不忍亵渎的纯洁。在我们跨入成人世界的一霎,当我们回望的一刻,是否也有过那青春的扣人心弦的瞬间!?

影片是以暖色调拍摄的,在明媚的阳光下有种温暖的感觉,这是姜文心中的颜色,这是一种纯净的颜色,孩子和孩子之间友谊的颜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小军在雨中呼唤米兰的那场戏,倾盆大雨浇湿了他们俩,米兰:“你怎么啦?”的呼唤,有着女性全部的角色意味。就像母亲需要阵痛才能生下婴儿一样,孩子需要在另一种阵痛和挫折中长大,同样,马小军“我喜欢你”的表白,也宣告了他的长大…

拥抱吧!在这样的雨夜,让你起伏的胸膛温暖我的心房,让你的心感应着我的狂放,你的体温和诱人味道让我在雨中回归我们赤裸相对的伊甸,青春就是全部!

在这部影片中宁静的青春、健康丰满,王学圻严肃和正气的军人形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客串的冯小刚演的胡老师在如厕的形象堪称一绝,还有著名的反派老演员方化演了一个高级军队干部的形象,这是老人家最后的银幕形象,在离开摄制组不久,就因病去世了!“鬼子王”至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还有那因为沾染毒品,已经弃我们远去的姚二嘎,在片子中释演的傻子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中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让貌似“聪明”的你我在自我镜中审视我们的自己!

才旦珠玛嘹亮、高亢的声音随着雪佛莱房车穿行在新时代的都城,四个玩伴二丨十年后已经面目全非,听吧,那个依旧骑着扫把的傻子在最后的出现中发出了时代的强音:
“傻丨b!”

2003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于20时48分
独立影评人:osama kavkalu 于 寒鸦精舍 浦东,万圣节之夜

后记: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他留存着太多往昔和青春的记忆,电影,可以一次次的看,但是,关于昨天,它只能深深埋在心底,学会忘记是人长大的代价!

今天是万圣节,家中依旧是我一个人,yoko跟着他的上司在西郊宾馆应酬,人生是自动和被动的选择,每一天个体都以自己的言行面对未来和自我。今夜,在西方的鬼节,每一个人都在路上!
请相信我,太阳明天依旧是新的,愿所有的生命快乐,安详!

【注一】《阳光灿烂的日子》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1994年出品
导演:姜文
原作:王朔
摄影:顾长卫
美术:陈浩忠、李勇新
录音:顾长宁
主演:夏雨、宁静、王学圻、斯琴高娃
奖项: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 本片获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注二】三支两军:1967年1月,毛丨泽东指示军队要“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
【注三】马斯卡尼间奏:选自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间奏曲,这是迄今为止我听过的最扣人心弦和美妙动听的间奏曲,同样这首曲子也被不断引用,我们在《愤怒的公牛》、《教父3》等片中都可以听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3-19
狂热的年代,躁动的青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