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了离婚证之后前夫纠缠纠缠怎么办

如题所述

离婚后男方纠缠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先和对方沟通,看是否能和解;
2、对方打电话继续纠缠,可以录音,然后向当地警方报案,让警察来处理;
3、如果是恐吓,利用证人录音录像的方法取证,取得大量有效证据,到法院起诉或报警。
离婚的条件:
1、双方当事人须为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且有合法的夫妻身份;
2、当事人双方必须有离婚的合意,即两人自愿达成离婚的意思表示一致;
3、协议离婚必须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作出适当的处理;
4、协议离婚时双方必须对子女的抚养作出妥善安排;
5、离婚协议必须不能违反公序良俗和法律强制性规定。
协议离婚程序:
1、申请:申请自愿离婚的夫妻双方,共同到一方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离婚申请;
2、初审:结婚登记员对于夫妻双方提交的证件材料初审无误的,发给《离婚登记申请受理回执单》。不符合离婚登记申请条件的,不予受理;
3、离婚冷静期:申请离婚,初审通过后,有30天的冷静期,30天内,有任何一方不想离婚的,可以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离婚登记申请受理回执单》,向受理离婚登记申请的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并填写《撤回离婚登记申请书》。经婚姻登记员核实后,发给《撤回离婚登记申请确认单》。此时,离婚失败;
4、共同申请领证:冷静期30天到期后,如果双方都都没有撤回申请,那么此时就可以共同去领离婚证了。30天领证期内,如果双方都没有反悔,也没有忘记领证这件事情,并且一起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此时则需要进行下一步的审查;
5、审查;
审查时,双方需提交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
(1)有效身份证;
(2)结婚证、户口本;
(3)离婚协议书;
(4)每人2张2寸单人近期半身免冠照片。
6、发证:审查后,对于符合《婚姻登记工作规范》第五十八条至六十条规定,予以登记离婚,并发给离婚证。
综上所述,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第一千零四十九条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14
如果你在领取离婚证后被前夫纠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冷静:首先,尽量保持冷静,不要被情绪左右。不要作出任何冲动的回应,这可能会使情况更加恶化。
2. 采取沟通的方式:可以尝试和前夫进行一次平和的对话。以理智和冷静的态度,向他表达你的感受和边界。有时候,前夫纠缠可能是因为他对离婚的理解不深,或者他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通过对话,可以帮助他理解你的立场,并且找到一个共同的解决方案。
3. 请求帮助:如果前夫的纠缠行为没有因为沟通而改变,可以寻求法律援助。向公安机关报警,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禁止对方纠缠的恶意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 有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 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4. 法律援助:如果你感到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者前夫的行为构成了骚扰或侵犯你的合法权益,可以寻求法律援助。向当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或者律师咨询,了解自己的权利和可行的法律途径。
5. 保护财产:如果你担心前夫会侵犯你的财产权或拒不履行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条款,可以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措施。这可以确保你的财产安全,防止前夫转移或藏匿财产。
6. 心理支持:离婚后被前夫纠缠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寻求心理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与亲朋好友交流,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帮助你应对情绪上的困扰,并获得更好的心理支持。
请记住,你有权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利益。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寻求法律援助来保护自己的权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