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宁死不降,天才翻译出了什么错误,导致60万人改变人生?

如题所述

唐朝是一个特别崇尚武功的时代,所以出现了一大批专门描写战场的诗人,比如岑参,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特别的出名。战场是男儿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残忍血腥的地方,战场上没有一刻不在流血、不在牺牲,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的将士往往看淡生死,比如《凉州词》当中就写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以不怕死著称的日本人,曾经也是战场上非常不要命的角色,但是他们却是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当中发挥他们这种“不要命”的精神的。不过战争都是各为其主,倒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是比较尴尬的是,曾经不怕死的日本人现在倒是有些怪罪起别人对他们“太残忍了”,理由则是别人理解错了他们的“翻译”。

事情是这样的,1941年,按捺不住的日本人主动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把美国这个实力非常强大的中立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虽然一开始日本的偷袭行动一度让美国人手忙脚乱,但是打了几场之后美国渐渐的找到了感觉,尤其是中途岛战役之后,美国渐渐的处于优势,而日本人则渐渐的处于劣势。

等到1945年的时候,对西方则失去了太平洋战场的优势,对东方又被八路军的游击战和万家岭保卫战、三次长沙保卫战、衡阳保卫战、湘西会战等战役打得晕头转向的日本人渐渐感受到了力不从心的感觉。同盟国包括美国、英国在内也意识到自己这一方已经胜券在握了。但是这时候却出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虽然日本人已经山穷水尽了,但是如果他们实施所谓的“玉碎”计划,那么盟军占领日本还需要付出100万的伤亡代价。要知道西方人不像东方的忠义精神或者武士道精神,他们是很害怕失去自己的生命的。如果一下子弄丢100万条鲜活的生命,不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无法承受来自民间舆论的压力。

所以这时候美国、英国、中国等国家在1945年7月26日签订了《波茨坦公告》,并且在公告当中 呼吁、恫吓日本人无条件投降。他们将这份公告发给了日本人,希望日本人能够以此来减少双方不必要的伤亡。27日,鉴于情势紧急,日本首相就《波茨坦公告》召开了回忆,对于是战还是降,他们的意见众口不一。

但是他们还是需要对各国回复自己对《波茨坦公告》内容的意见,于是过了几天之后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对世界宣布:“美、英、中三国的宣言无异于《开罗宣言》,……,日本不认为其有所谓的重大价值,唯有默杀……”这段话就很有意思了,虽然大概大家都能看出来日本人不打算接受《波茨坦公告》,但是最后一句“唯有默杀”却成了日本人“受委屈”的证据。

美国记者将“默杀”翻译成“Reject”,也就是“拒绝”,其他记者也都将日本的这份宣言翻译成日本对《波茨坦公告》的否定。但是事后日本人却说,“默杀”的意思除了“无视”之外还有“不予置评”的意思,日本人仅仅只是想表达不想知道怎么评价这件事情而已,并不是想拒绝《波茨坦公告》。

但是当时的美国人、英国人、苏联人当然是不会去向日本人请教这个“翻译问题”的,事实上他们也不知道翻译上有这样的“问题”,因为从日本人的声明语境上看,他们就是拒绝了和平的意图。于是美国在当年8月6日和8月9日分别在广岛和长崎对日本投出了一颗原子弹。

这两颗原子弹直接和间接造成的伤亡达到了60万人以上。日本人为此十分的“哀怨”,他们将一个在火葬场附近的男孩打扮成了一副“战争受害者”的形象,然后谴责美国人肆意屠杀人民,将60万人的生命不放在眼里。这波“悲情”表演还一度让美国、欧洲国内产生了强烈的谴责美国人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舆论,他们认为如果翻译官不出问题的话完全可以避免这60万人的死亡。

但是其实日本人这一举动也太不明智了。要知道,二战当中死的可不仅仅是日本人的60万啊!当年的战争导致全球20亿人以上的人被卷入战争,死亡达9000万以上。而日本在中国造成的死亡又有多少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直接死于日本战火的人就多达900万,总死亡人数达3500万以上。这些中国人要不要也去日本唱一下悲情戏呢?

那些被日本人欺凌的国家又不是去日本做慈善的,难道还要像保护自己的国民那样保护日本人吗?愿赌服输这个道理都不懂,还怎么来打仗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