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如题所述

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髓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理性精髓

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髓的根本。

2、自由精髓

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髓。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髓

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髓的表现。

4、应变精髓

八端是指这八端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使得德行的体现。

八法是指: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是天人协调的体现。孔子之后,《中庸》作者从理论上进一步将智、仁、勇概括成”三达德”,是刚健有为的表现。

五常之德:仁、义、礼、智、信。是”和与中”的中庸道德体现。

中华文化的代表学派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发扬四端 、讲究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和仁(仁爱)、孝(孝顺长辈)、忠(忠天下)、诚(公平和讲求事实)、恕(具有同理心并推己及人,为历代儒客和士大夫所尊崇。

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是一种人生哲学。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理想社会是大同社会。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

道家以“道”(”道“即是“炁“或者”无“)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见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当初也叫道德家。

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其中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

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内圣外王(即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素养以安邦定国 ),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

三、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是一种政治哲学。因主张以法治国(即法制,亦即君主一人凌驾法律之上的法律制度),“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当然,法家学派开创之初的法所治理的并非百姓,而是王公贵族,因此早期的变法触怒了周公定下的封建制度下贵族的利益。

到了秦代,因秦始皇错误的将法家思想应用到治民上,导致秦朝二世而亡,也给法家思想带来了危机。直到汉武帝实行了外儒内法的政策,法家思想才得以保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