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 有哪些特点?

如题所述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什么特点?归纳起来有四点。
1.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学习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上小学之前的幼儿生活中,孩子们已经遇到许多数学问题,已经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他们玩过各种形状的积木,折过纸工,比过物体大小、长短、厚薄、轻重、宽窄和多少,他们知道几点起床几点睡觉,他们随着父母外出购物等等,所有的活动,都使他们获得了有关数量和几何形体的最初步的观念。虽然这些概念或观念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模糊的、错误的,但是都为他们上学后学习数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所以可以这样说,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相同之处,这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的原因。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起来备感亲切、生动、真实,也容易激发兴趣。
2.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那么数学问题来自何方呢?一种来自数学本身,即数学内部;另一种则来自数学外部。来自数学内部的问题在小学阶段有很多,例如,学会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又出现退位减法;懂得有限小数后,在小数除法中又出现了循环小数;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求法,但是又遇到要求它们的面积……这些往往是来自数学内部的问题。而更多的是来自数学外部的实际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更具有挑战性。例如:
(1)在一个正方形的铁皮中,要想剪出一个最大的圆怎么办?
(2)50人游湖,每条大船可坐6人,每小时租金10元,每条小船可坐4人,每小时租金8元。如果你是领队,打算怎样分配?哪种方案最省钱?
(3)甲乙两商店出售同样的袜子,原价都是每双2元,甲店现打8折出售,乙店买3双送1双。妈妈去哪家商店更合适?
像上面这些具有挑战性的、新奇的问题,对小学生更具有吸引力,他们都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分析、合作交流,从而求得问题的答案。因此,数学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策略,是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衡,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解决问题。
3.数学学习是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培养创新意识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死记硬背、反复而无意义的操练都不能算做真正的数学学习。换句话说,数学学习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内化(即思考),其学习效果等于零。
根据多年来的实验研究,我们认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在直观行动思维基础上,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逐步发展的,低年级更多的是具体形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到了中年级,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减少,而抽象逻辑成分逐步加大;但是,即使这样,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仍然不能像成人那样完全依托着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维,他们还往往要以具体[---分页---]的表象作为认识的支柱。而且,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也不是单纯的一加一减的关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象思维、初步的逻辑思维,乃至直觉思维往往是相互补充的。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我和海淀区教研室为调查低年级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实际思维水平时,曾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出示这样的测试:“二年级有两个班,这学期一班转走5人,二班转来8人,这学期二年级人数比上学期( )( )人。”这是一种新形式的实际问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但是学生可以利用原有的知识、方法进行复杂加工把问题解决;这也是一种克服障碍的探究活动。测试结果,大多数学生填不出来。还说:“这题没有告诉我们上学期一、二班有多少人,这怎么算?”而42.7%答对的学生,大致可分三种解题思路:
(1)因为转来的人数比转走的多,8比5多3,所以填(多)(3)人。(这些学生为数很少,他们是利用逻辑推理解题的。)
(2)老师没告诉我们原来一班、二班各有多少人,我就假设。假设原来一班有40人,二班也有40人,那么上学期有40+40=80人;这学期一班转走5人,一班有40-5=35人,二班转来8人,二班有40+8=48人,两班共有35+48=83人;这学期比上学期多3人(83-80=3)。(这部分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对新课题进行复杂的加工,采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假设法求解,也是值得称道的。)
(3)这题太难了,我就画图

然后这位学生生动地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本来两个班的人数都是“全”的,后来一班转出了5人

二班又转来8人这样从二班的8人中抽出5人去补给一班还剩3人,所以这学期人数比上学期多3人。(这位学生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隐蔽的问题明朗化,而在其最后一步中,从二班的8人中抽出5人去补给一班,则是原来表象基础上的糅合和加工,已具有一些逻辑思维的因素。因此,是形象思维为主,又和初步的逻辑思维交互作用,起到共振的作用,更有其创新的意识。)
通过这一事例,可以说明小学生学习数学也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因此,数学教学中更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学会思考。
4.数学学习是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著名的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构造知识就是再创造。小学生学习数学并不是像有的成人那样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概念、法则、定律、方式的弄懂、记牢和背诵,而总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法去探索数学知识,当然他们探索的是自己不知而是别人已知的,这就是“再创造”。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创设更大的思维空间,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数学的知识,获得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落在实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1
让幼儿爱上学习数学,首先要启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首先要给幼儿建立数学认知,把数学生活化、游戏化、儿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
▋有意识的进行数学教育
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情,使孩子不知不觉中接触到数字“1”的概念。例如在给孩子喂饭的时候,可以说“宝宝乖,先吃一口,再吃一口”,这样子对孩子日后数字教育会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和孩子做游戏互动
游戏室孩子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学习方式,也是最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方式。例如,和孩子爬行比赛,或者比赛捡东西的游戏等。通过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和运动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耐力和竞争意识,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发展非常有好处。
▋教孩子做比较
数学启蒙除了数数,还涉及到图形几何、时间空间、逻辑推理、比较分类等。家长们借助生活中的事物,教孩子大小比较、形状配对知识。例如吃饭时让孩子比一比谁的碗更大,装的东西多,甚至可以引导孩子动手操作一下,怎么才能装满它。
▋教孩子数数之前要懂的
很多父母一提到数学启蒙,就想到教孩子数数,其实数数随时都可以进行,并不单纯让孩子背数字,而是让孩子理解数字。在教孩子数数前,家长应该多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了解到大小快慢、轻重高矮等的不同,然后才引导孩子去认识数字1234,理解数字。
启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不仅是数数和加减,要更多地联系实际,让孩子去发现生活中数与形的关系,并引导孩子理解和运用抽象数字后的实际意义,将数学与他的日常联系起来,这是父母给孩子做数学启蒙需要思考的,也是最恰当的方式。
第2个回答  2019-05-13
小学阶段的学习更多的是培养兴趣,拓展知识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