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葬礼的介绍

如题所述

临终

到了近现代,七八十岁才算寿终,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今天的人们认为80岁以上才算是寿终正寝。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称为"送终"。

装裹

寿衣,当地俗称"装老衣"。旧时,人到了六七十岁时,就要自己缝制寿衣。自己没有能力缝制的,子女为其缝制或预先购置。人在临终时候,亲属为其剃头、洗脚、穿戴"装老衣"(寿衣)等,俗称"装裹"、"装穿"。有的地方则在咽气后进行装裹。

寿衣的颜色基本为紫、蓝色。没有扣,都用带系,表示后继有人。男性头上要戴一顶兰色的帽子,帽顶上要用红布做成桃疙瘩,用来驱除煞气,这样,对子孙有吉祥之意。鞋必须是布底,底上贴莲花,表示脚登莲花,修成正果。

孝子们要立即戴孝。直系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均为重孝,即用白色粗麻布制作的不缉边的孝衣(即五服中的第一服"斩缞"),上衣叫"孝衫",下衣叫"孝裤儿"。儿子、儿媳还要将麻纰辫成麻辫拴在腰间。孝衣、孝裤早在死者弥留之际就已做好。

同时,还要将白布包缝在鞋面上,称为"鞔鞋(hái),此即为孝鞋。穿戴好孝衣后,就要为死者安床、点下炕纸了。

安床

人死气绝后,不能老让亡者躺在原来的炕上,必须要从自家的门上卸下一块门扇或者是寿材的上盖放在炕上,把死者移在门板或材盖上,叫"停尸"。停尸是有方位的,多取东西方位,但死者的头部的位置不得对准梁下,并要仰卧。死者停好后,在脸上苫一张白麻纸,叫"苫面纸",古代称"面衣"。

停尸后,儿女们和亲人自披重孝,跪在地下,点燃长明灯俗称"照尸灯",同时焚烧纸钱,俗称"烧下坑纸"。安好床,停好尸,点了下炕纸后,首要的是立即请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到了以后,画了符,贴在门楣、窗框、大梁等有关地方,以防殃气落在上面。

接着便择日子,批"殃榜"。之后,孝子们便分了工,各自忙碌起来。主要有报孝送孝、破土打墓、请鼓匠、订纸火、搭灵棚、砍引魂幡、请办事人、准备肆筵等等。

讣告

讣告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大门外挂通天纸;一种是张贴书面讣告。亡者停在门板上以后,孝子首先要在大门口外的一侧吊上"通天纸"。通天纸俗称"岁头纸",具有报丧的性质,挂上通天纸,则表示老人亡故了。书面讣告,民间称"殃榜"、"告牌"。讣告要请阴阳先生书写,讣告用白麻纸写。

内容为死者的姓名、出生和死亡时间,傍列三股之内孝子名泣血叩首等字样。另外还要注明妨、庢(音zhì,当地读如"值",入声,义为妨碍、妨害)什么属相之人等。末了还要写上出殡日期。

扩展资料:

汉族葬礼说的是一种丧葬礼俗,大都是上世纪50年代之前的,记述下来,目的是让后人知晓,我们的祖先原来是这样“打落”(打发)死人的。过去民间习俗认为,凡享有5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殓。“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要尽量做得好,有的富贵人家是用珍贵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还要油漆彩画。

办丧事要隆重,举行数日甚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

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

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

《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

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 ,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族葬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4-13

  临 终
过去民间习俗认为,凡享有5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丧”,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到了近现代,七八十岁才算寿终,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今天的人们认为80岁以上才算是寿终正寝。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早有准备,儿女子孙都要在死者临终前日夜守候,称为“送终”。当地有“人死时,子女谁守在身边送了终,谁才是真儿女”的说法,显然是“百善孝为先”的孝悌文化的俗化。 寿衣,当地俗称“装老衣”。旧时,人到了六七十岁时,就要自己缝制寿衣。自己没有能力缝制的,子女为其缝制或预先购置。
人在临终时候,亲属为其剃头、洗脚、穿戴“装老衣”(寿衣)等,俗称“装裹”、“装穿”。有的地方则在咽气后进行装裹。装穿时,还要呼唤着“爹(妈),给你穿衣裳,穿上衣裳再上路”。未咽气穿上寿衣时,不穿鞋,只待咽气后,才将鞋穿上。所谓,一穿鞋就“走了”。“装老衣”包括内衣(?子)、单衣、夹衣、棉衣,据说穿得越厚越好。当地讲究。一忌穿戴有皮毛的衣服、鞋帽等。传说怕下到阴间脚底长毛变为墓虎重返阳间伤人,“着毛变畜,错胎转生”。二忌穿白色的衣服,白色如同一块冰,背在背上是不吉的。三忌穿黑色的衣服,怕后代绝子绝孙,即“黑门”。四忌穿缎,因“缎”与“断”谐音,害怕断了根,绝了后。寿衣的颜色基本为紫、蓝色。没有扣,都用带系,表示后继有人。男性头上要戴一顶兰色的帽子,帽顶上要用红布做成桃疙瘩,用来驱除煞气,这样,对子孙有吉祥之意。鞋必须是布底,底上贴莲花,表示脚登莲花,修成正果。民俗有“脚登莲,上西天”等说法。无论在哪个季节去世,寿衣都是冬装。穿“装老衣”时,不许亲人哭泣。同时,要马上把窗子打开,让煞气往出走。所谓“煞气”,迷信指人死后的灵魂,当地人称为“殃”。据传,人死后,其“殃气”要从室内的某一孔道出去,有从窗户出去的,有从门出去的,有从门头窗出去的,还有从烟道出去的。如殃气出不去,则对家人不利。
死者咽气后,没有合眼的,要将其眼睛合上,称为“揞眼”,没有闭嘴的,要将其嘴合住,称为“合口”。
给死者装裹好后,还要将一枚硬币塞入死者口中,俗称“口含钱”。这一习俗在上古时即有,只是那时所含的是玉而不是钱,故称之为“琀”。最后,要在死者上衣袍袖口内装好“打狗饼子”,然后用麻纰把袖口和裤腿扎住。
“打狗饼子”是用白面做成并在锅内烤熟的小饼。装“打狗饼子”是有讲究的,其数量是与死者岁数相等的小面饼,另外再加两个稍大些的饼,称做“天一个,地一个”。如死者终年72岁,就需要74个。“打狗饼”的作用是亡者喂给阴间的狗的。据传,亡者的灵魂下阴间冥府报到的路非常曲折,还要经过二座桥(金桥、银桥),途中有很多的拦路狗和屈死鬼要钱,于是,亡者便边走边扔小饼,一直到阎王殿为止。
最后,孝子们要立即戴孝。直系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均为重孝,即用白色粗麻布制作的不缉边的孝衣(即五服中的第一服“斩縗”),上衣叫“孝衫”,下衣叫“孝裤儿”。儿子、儿媳还要将麻纰辫成麻辫拴在腰间。孝衣、孝裤早在死者弥留之际就已做好。同时,还要将白布包缝在鞋面上,称为“鞔鞋(hái),此即为孝鞋。穿戴好孝衣后,就要为死者安床、点下炕纸了。 人死气绝后,不能老让亡者躺在原来的炕上,否则叫“背炕板子”,对生者不利。必须要从自家的门上卸下一块门扇或者是寿材的上盖放在炕上,把死者移在门板或材盖上,叫“停尸”。停尸是有方位的,多取东西方位,但死者的头部的位置不得对准梁下,并要仰卧。死者停好后,在脸上苫一张白麻纸,叫“苫面纸”,古代称“面衣”。据说,给死人蒙苫面纸的遗俗来自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大败越王勾践。勾践听从文种、范蠡的意见,以西施为礼求和。伍子胥力劝吴王要斩草除根,吴王不听,还杀了伍子胥。后吴王沉湎于西施美色,骄奢淫逸,妄自尊大。20年后,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灭国,吴王夫差拔剑自刎。咽气时,自感无脸到阴曹地府见伍子胥,便让人在他脸上蒙了一张纸。后人遂衍用成俗。
停尸后,儿女们和亲人自披重孝,跪在地下,点燃长明灯俗称“照尸灯”,同时焚烧纸钱,俗称“烧下坑纸”。烧下炕纸其意在于以金钱贿赂阎王、小鬼放死者灵魂附体,重回人生。叩头后,大放悲声,嚎啕痛哭,俗称“嚎丧”。一边哭,一边说:“不要空走,要带上钱走。”
俗传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时,魂灵儿即离体而去冥界,当然不是自愿去的,而是被白无常、黑无常铁链锁去的。因为是生鬼,一路上要有许多坎坷,要遇到拦路鬼索财,要过恶狗村,闯圪针林,登望乡台,涉两界河,过奈何桥,喝孟婆汤(也叫迷魂汤)等等,家人怕其辛苦,为此做了许多准备,烧下炕纸给备足了冥钱,用以买路;烧纸车用以代步;装小饼用于给拦路狗阵喂食让路,插倒头捞饭竹棍是做打狗棍,点照尸灯是让魂灵儿三天后回家看望时不使迷路。但新生鬼魂一旦喝了迷魂汤后,就不再记得人间之事了。
安好床,停好尸,点了下炕纸后,首要的是立即请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到了以后,画了符,贴在门楣、窗框、大梁等有关地方,以防殃气落在上面。接着便择日子,批“殃榜”。之后,孝子们便分了工,各自忙碌起来。主要有报孝送孝、破土打墓、请鼓匠、订纸火、搭灵棚、砍引魂幡、请办事人、准备肆筵等等。 讣告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大门外挂通天纸;一种是张贴书面讣告。
亡者停在门板上以后,孝子首先要在大门口外的一侧吊上“通天纸”。通天纸俗称“岁头纸”,具有报丧的性质,挂上通天纸,则表示老人亡故了。通天纸是用老白麻纸折叠,首尾相剪,连缀成链,宽约5厘米,长约40~50厘米长条状。其数量也是按岁数大小一岁一张,天一张,地一张,如果80岁死亡,则剪82张。剪好纸条后再用红头绳扎一头绑上一块黑炭,悬于大门外一侧。如死者为男,通天纸悬于大门左侧,如死者为女,则悬于右侧。因“台”、“炭”音近,故俗称黑炭为“望乡台”,又叫“望乡炭”。迷信认为,亡者在肉体死亡第三日时,其灵魂还要在此停留,瞭望所有亲人。古人说:“三天不吃阳家饭,七天上了望乡炭(台)。”又云“屈死鬼上了望乡台,阴魂不散折回来。”只有这时,死者灵魂才知觉要与亲人诀别。通天纸可任行人随意扯之或风吹掉,称为替亡者免去阴间之罪。
书面讣告,民间称“殃榜”、“告牌”。讣告要请阴阳先生书写,讣告用白麻纸写就,内容为死者的姓名、出生和死亡时间,傍列三股之内孝子名泣血叩首等字样。另外还要注明妨、庢(音zhì,当地读如“值”,入声,义为妨碍、妨害)什么属相之人等。末了还要写上出殡日期。其写法和格式如下(竖写):
例一:
不孝××× 罪孽深重 费自殒灭 祸延显考×××公讳×××
府君 恸于×年×月×日×时寿正寝 生于×年×月×日×时 终年
××岁 不孝×××随侍在列 亲视含殓 遵礼成服 哀此讣
子 ××× ××× ×××
孙 ××× ××× ×××
忌妨四相 寅 申 巳 亥 宸考者不论
例二:
民故显考××× ××岁 稀寿一位之灵
生于×年×月×日
××年×月×日×时寿终
孤子×××攻服 孙×××泣洫稽首拜
侄子×××期服 孙×××
浅谆稽首拜
讣告写好后,贴在用高粱秸缝制的箔子上,仍依男左女右的习惯用木钉钉在宅居大门侧边的墙上,以告街坊邻里、亲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