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总局解释为什么以前未检测出三聚氰胺

如题所述

郭敦顒回答:
发生在2008年的三鹿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不法商人在奶粉中掺加非蛋白质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C3H6N6),假冒蛋白质以提升食品检测中的蛋白质含量指标,草菅人命而获取暴利的事件。蛋白质中含氮量平均为16%,而三聚氰胺含氮量为66.6%。三聚氰胺属于化工原料,是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的,原国家标准在食品与饲料中并不检测三聚氰胺的含量;又由于食品和饲料工业蛋白质含量测试方法的缺陷,于是不法商人就将三聚氰胺被用作了食品添加剂,钻了国家标准和测试方法有缺陷的空子。

2008年三鹿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事件后,质检总局的相关解释:

教训总结:

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支树平在总结三鹿奶粉事件时表示,三鹿案发前,国家质检总局确实不知道奶粉中掺杂三聚氰胺,质检部门检测牛奶,往往是感官检测和理化检测。检测项目中,包括重金属、药残农残、微生物,以及某种可能的细菌。三鹿事件暴露出检测标准缺失问题。

2008年9月14日起,三聚氰胺纳入检测对象,成为乳制品必检项目。卫生部部长陈竺建议,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应采取先发制人策略,必须要有一张有毒有害添加剂黑名单,把所有可能的列在上面。要时不时地抽查,而不是出了事再查,要有控制源头的预防性。

现状:添加剂检测种类严重偏少

中国制定食品标准的一个原则是,一种化学物质无论是否有毒有害,只要允许添加到食品中,就必须有检测标准;只要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就不设立标准,也不进行日常检测。三鹿案发之前,三聚氰胺是一种非食品用化学物质,绝不允许添加在食品中,也不对其进行检测。

这意味着,新出现的添加剂只有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才会被列入检测标准。实际上,像“三聚氰胺”这样,在引发健康问题后才被重视的案例还有致癌物质“苏丹红”。早在1996年,中国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中明令禁止使用苏丹红,然而因其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10年来也就未流入食品添加剂检测标准。直至2005年多种食品中被查出“苏丹红”,检测标准才将其列入。

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支建华也曾呼吁,国家标准化部门,应当切实负起责任来,解决中国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标准偏少问题。据了解,在一些发达国家,对农药残留的监测指标有4000多个,而中国还不足300个。

2008年底,卫生部列出17种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10种食品加工过程中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物质上榜。然而,这并未改变中国检测标准严重偏少的局面,而欲避免让食品安全事件推动检测标准增加的状况,更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及时发现非法添加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24
其实以前也有检测出三聚氰胺,只不过以前标准低,没有引起重视,出问题了才开始重视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