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APP疯狂“偷窥”,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如题所述

一、窥探者的阴影:APP“偷听”行为频现</


2018年,上海孙姓用户与同事的一段闲聊被饿了么“捕捉”——提及想喝奶茶,推荐立即出现;北京朋友的鳗鱼饭愿望,饿了么APP也迅速回应。经过《IT时报》记者的详尽测试,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发现提及特定食物后,饿了么推荐率高达60%-70%,这并非偶然,而是互联网巨头们数据“偷窥”的冰山一角。


二、6成APP“不守规矩”:个人信息权限滥用触目惊心</


上海市消保委的39款APP评测结果令人震惊,超6成APP申请权限过多,且与功能无关。其中,饿了么、美团外卖等外卖平台更是存在读取日历、通话记录的严重问题,用户隐私权益遭到侵犯。用户质疑:仅点个外卖,为何要窥探个人信息的边界?


隐私泄露的潜在风险:个人信息的脆弱性</


平台通过非法获取权限,用户隐私暴露无遗,身份、财产、生物信息等面临泄漏风险。个人信息一旦落入黑产之手,骚扰电话、垃圾短信、诈骗等非法侵害接踵而至,甚至可能遭受“大数据杀熟”的待遇,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严重威胁。


构建防线:个人信息安全的多重保障</


大数据时代,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刻不容缓。我们亟需法律、公民意识和技术三重防线。法律层面,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出击,制定法规和专项治理,对违规APP进行整改;公民层面,我们需要学习并践行网络安全法规,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滥用;技术层面,通过深度内容识别、数据脱敏、防拖库等技术手段,强化数据安全防护。


总结:个人信息保护刻不容缓,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一隐形的边界</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是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法律的规制、个人的警觉和科技的守护,三者齐心协力,才能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隐私在数字世界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