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年放鞭炮的来历

如题所述

在民间传统中,春节是最古老且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每到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会燃放鞭炮。那么,春节放鞭炮的习俗源自何处?又有哪些故事和意义呢?
1. 春节放鞭炮的习俗起源之一
最早的鞭炮是用来驱邪避妖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在过年时燃放爆竹,这一习俗在《荆楚岁时记》中有所记载。书中描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便是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那时,“爆竹”指的是燃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随着火药的发明,人们改用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中制作“爆仗”。尽管如此,“爆竹”这一名称仍被保留至今。宋代时,人们用纸制成的筒子替代了竹筒,内填火药,并加入药线,制成了新式的爆竹。直至今日,我们仍在使用这种方法,只是工艺和样式上有所改进。在宋代,还有人将纸制爆竹编成串,称之为“编炮”。因其连续燃放的声音如同鞭子甩动的声音,故被称为“鞭炮”。
明清两代,爆竹种类更加丰富,燃放时间也不再局限于大年初一清晨,除夕夜便开始燃放,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那时,无论贫富,家家户户都会放爆竹。清代谢文翘的《教门新年词》中描述:“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描绘了北京燃放鞭炮的盛况。
近年来,春节放鞭炮作为一项重要活动,许多地方放宽了禁令,允许市民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除夕午夜零时,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全国陷入欢庆之中,烟花绽放,鞭炮齐鸣,中国人融入了狂欢的氛围中。在烟花和红纸的映衬下,中国人度过了一个红红火火的新年。
2. 春节放鞭炮的习俗起源之二
传统上,人们在大年初一清晨起床后放鞭炮,目的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被认为是一种独角的山中恶魔,它害怕声响,人们便用竹子燃烧的爆裂声来吓走它。火药发明后,人们将火药填充在竹筒中,制作出爆竹,后来改用纸制筒,也称为爆仗或炮仗。
3. 春节放鞭炮的习俗起源之三
很久很久以前,森林中有一种凶猛的野兽,名为“年”。每年农历腊月除夕,它都会出来吼叫,吞噬人和牲畜。人们为了躲避“年”的攻击,会在除夕这天杀猪宰羊供奉“年”,让它吃饱,以免伤害人和牲畜。有一年,人们忘记了对“年”的供奉,“年”来后开始吼叫,想要吃人。人们只能躲在家里,爬到竹楼上避难。“年”在家家户户间游走,寻找食物。它看到空无一物,愤怒地嚎叫。这时,一户人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竹子燃烧时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声音,被吓跑了。人们发现了这个方法,从此每年腊月除夕,都会砍伐竹子燃烧,以驱赶“年”。同时,人们还发现红色和桃木能驱邪,于是用红色对联替代了桃符。随着鞭炮和纸的出现,鞭炮取代了爆竹,红色对联取代了桃符。
春节放鞭炮的安全注意事项:
- 选择合法的销售网点购买鞭炮,确保产品外观整洁、无霉变、完整未变形,且标志清晰,有正规厂名、厂址、提示语和中文说明。
- 避免购买、燃放危险性大的鞭炮,如药量大的A、B级烟花,以及摔炮、拉炮、砸炮等,这些鞭炮爆炸感度低,摩擦、碰撞极易引发火灾或爆炸。
- 注意鞭炮的储运安全,不要购买或储存过多鞭炮,存放时要远离火源、气源、电源。
- 遵守禁放规定,不要在禁放区域和时间燃放鞭炮,应在开阔、无障碍的户外场地进行。
- 文明燃放,不要向人群、车辆、建筑物抛掷点燃的鞭炮;不要从建筑物内、屋顶、阳台向外抛掷鞭炮;不要妨碍行人、车辆的安全通行。
- 儿童放鞭炮时应有成人监护,大人应认真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避免造成伤害。
- 如燃放中出现异常情况,不要立即上前查看,待明确原因后再处理,最好用水将报废的鞭炮浇湿。
- 放鞭炮时要注意防火,节前应清理阳台、平台、屋顶、天井等处的可燃物,收起室外的可燃遮阳布、空调保护布等纺织品,预防鞭炮引燃可燃物引发火灾。外出前应关好门窗,防止飞来的鞭炮引起家中火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