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代战斗机将重现可变后掠翼?

如题所述

6代战斗机将重现可变后掠翼?

某主力战斗机工厂推出的2023年拜年图中,可能是暗示一种类似X47B的无人机构型。这可能是一架6代机中的隐身轰炸僚机。而不太可能是战略轰炸机或者是高性能无人战斗机。因为其构型本身并不适合2马赫以上的高速飞行。

不过有人提到。这种新式无人也有可能具备变后掠翼能力。如果把两侧有较大翼展的机翼后掠,那么就有可能变成2倍音速以上的飞行物。那么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呢?不能完全排除,不过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可变后掠机翼是从喷气二代机的后期开始兴起,一直延伸到3代机中的早期型号。当时美苏法等航空强国都有自己的可变后掠翼机型。甚至从战斗机一直延伸到战斗轰炸,直到战略轰炸机,典型的有米格23、苏24;F14、F111;图22、图160以及B1系列等等。可变后掠翼的最大好处是速度适应性特别强。

比如F14可以实现最低时速达到220公里仍然能够安全平飞,特别有利于航母上的起降。而最大程度后掠机翼后,甚至可以飞出2.4马赫的罕见高速,成为了最高速度的舰载机,具备强大的远程截击能力,完全固定机翼的F35C与F18EF对如此的高速想都不用想。

也正是因此,超级大国内部很多人对全部退役F14换成F18系列仍然有持续的怨言。有些资深舰载机飞行员坚决拒绝从F14改飞F18。由此可见F14可算是可变后掠翼战斗机中最成功的典型。不过除了F14之外,其他型号的变后掠翼战斗机的性能都大致平庸。甚至包括B1B这种变后掠翼的战略轰炸机,都逐步失去了超音速突防的能力。

到了F15、F16以及SU27这些典型的3代战斗机,都不约而同的取消了变后掠翼的设计。主要在于变后掠翼增加结构重量,整体上不太有利于全机的寿命。而到了隐身机时代,更认为变后掠翼会降低隐身指标。特别是在不变形的机体与变形机翼之间留下很大缝隙,这是一个很难克服的隐身短板。

不过关键航空技术上,总会有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原本在很大程度上被抛弃的可变翼技术,仍然有局部复兴的可能。比如传说H20就会改变后缘气动面的状态。主要在起降低速段增加垂直方向的气动操纵力矩,加大低速稳定性。

彻底克服B2一类大飞翼造型一旦进入低效状态就很难控制导致容易失去平衡的老问题。H20可能的偏转部分襟副翼的设计不能算是可变后掠翼,但是仍然属于可变翼的技术范畴。这说明可变翼技术有重新被启用的苗头。不过对无人机是否具备大幅度后掠机翼的设计,还是要持谨慎态度。

因为这种造型并不适合像F14一样大幅度的后掠机翼。而6代机中的战斗型,普遍追求接近4马赫的极高速度,尖锐菱形设似乎更符合要求。在此基础上,也许具备一些可小范围变形的襟副翼来增升与增强稳定性。全面复兴F14这种大规模后掠主翼的可能性则微乎其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