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么

如何界定

什么是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人的心理,像春天的原野,应当是阳光明媚,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常有些人心里笼罩着沉重的阴影,或抑郁孤独,或嫉妒猜疑,或喜怒无常,或无端恐惧,或顾虑重重......人们将这种状况称为心理阴影,或叫心理失衡,它对人们的生活是有害的。

目前发现心理失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灰色心理:“灰色心理”一词源于美国。美国社会医学专家经过调查发现,人到中年常会出现消沉颓废、郁闷不乐、焦虑烦燥等不良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为“灰色心理”。中年人为什么会患灰色心理疾病呢?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年人在生理上已由旺盛期进入缓慢衰退期,并开始感受到现代生活、工作的快节奏,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心理开始出现偏差。

抑郁症:有资料表明,抑郁症是造成全球精神疾患的主要原因之一。在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长,全球现有1%的人遭受此病折磨。在我国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固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乱。抑郁症日益增多。

情绪饥饿::情绪饥饿与否与人的生活状况有很大关系。清贫者由于整日为油盐操劳,思想有所寄托,不致缺少情绪体验。情绪饥饿常产生在生活富足、闲散舒适、无所追求的人群之中,他们长期无所事事,精神毫无寄托,缺乏亲情安慰,常处于情绪起伏的不健康状态,久之则心情抑郁,疾病缠身。

信息膨胀:社会发展至今已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信息社会,信息量的增加,使人精神负担加重,心理障碍加大。对现代信息如果的接受,超过了心理的承受能力,就容易造成大脑中枢神经功能的紊乱,发生现代信息膨胀综合征。

造成人们心理失衡有许多原因,社会变迁过快、生活方式日益更新、生活观念的更新、家庭观念淡薄等,都会使人们走进失落的世界。现代人的心理失衡是一种不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心理失衡使思维正常运作,走出心灵的误区。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人的生命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是人类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应当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生理上出现的种种变化,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主动地避免因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适度紧张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实,从而改善人的情绪和抑郁心理,同时还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广泛者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活丰富多彩就能驱散不健康情绪,并可增强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义。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

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

再者要关心他人,与亲朋好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心灵的撼动;

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为子孙后代造福。最好是有一门爱好,无论唱歌弹琴、写作绘画,集邮藏币,都会使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在你的爱好之中寻找乐趣。保持心情宁静。面对大量的信息,保持心情宁静,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提高应变能力,将众多信息予以分类归纳、综合判断、分析研究,使其条理化。这样就可避免信息饱胀感和互相干扰感,适当变换环境。人在一个过于安逸的环境里反而容易诱发心理失衡。而新的环境,接受挑战性的工作、生活,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亦可变换环境进而变换心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得失成败。这样可减少心理失衡。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5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第2个回答  2006-05-25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实际上,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尺度,而且对它的评价还受很多因素,诸如种族、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的影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正常状态与人的自我认识有关,即没有一个完全正常的人,因自我认识永远不能完备,人格永远是在发展之中。而且,生活中的挫折本无休止,心理无时不在寻找某种平衡,就如同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的动作一样,心理上的完美,也就在于动中取得平衡,在平衡中求动。
第3个回答  2019-08-16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道德健康。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里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如果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均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适当的调控能力。在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第4个回答  2020-02-17
WHO提出健康新概念(二)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又有新发展,它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指疾病或病弱。也就是说,它不仅涉及到人的心理,而且涉及到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健康的整体概念。
生理健康是指人的身体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中,体形匀称,眼睛明亮,头发有光泽,肌肉皮肤有弹性,睡眠良好等。
生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达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健康,更谈不上长寿。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面向未来。
心理健康同生理健康同样重要。据医学家测定,良好的心态,能促进人体分泌出更多有益的激素,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人体健康长寿。
道德健康也是健康新概念中的一项内容。主要指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把道德纳入健康范畴是有科学依据的。巴西著名医学家马丁斯研究发现,屡犯贪污受贿的人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和精神过敏症。品行善良,心态淡泊,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心胸坦荡,则会心理平衡,有助于身心健康。相反,有违于社会道德准则,胡作非为,则会导致心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态,有损健康。试看,一个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者,何以能谈健康!据测定,这类人很容易发生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其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也会减弱,最终会在恶劣心态的重压和各种身心疾病的折磨下,或者早衰,或者早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