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法探究

如题所述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如下:

一、强度律

强度律体现的是感知对象的强与弱的关系,这个强与弱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强度越高,越容易被清晰感知。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讲课时,音量不要过低,板书字迹、图片内容不要太小,就是为了保持一定的强度,使全班同学能听得清、看得见。教师在制作、使用直观教具时,也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大小、声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知。

二、差异律

差异律体现的是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对象与背景差异越大,感知效果越好。因此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很好地感知对象,就要增加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如阅读时,在重点内容部分用荧光笔圈点划线;教师批改作业用红笔。

因此,在教学中,板书时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字,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也可以用彩色粉笔;讲授时,教师可以运用声调的变化,使重点内容从其他内容中凸显出来;制作教具时,要注意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状、运动或静止等方面的差异,突出重点和关键。

三、活动律

活动律体现的是相对的静止和运动关系。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学中可以使用活动性教具,演示实验,放幻灯片、教学电影或录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组合律

组合律体现的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在时间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不要在需要学生感知的对象周围画上与之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留空或用色彩区分;板书时,章与章、节与节等不同内容之间要留空;讲课时,语言流畅,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速,对不同的内容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

五、协同律

协同律体现的是感知阶段口眼手的协调关系。如果学生能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同一个知觉对象,那么,从不同感官获得的信息将传递到大脑,从而获得对事物的全面的认识。我国古代的许多学者曾提出学习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就是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