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北管流派特色丰富,主要分为曲和谱两大类别。曲以明清以来的江淮小调为源头,歌词以叙事抒情为主,常见于乐句末尾的"哎哟"衬词。演唱时采用官话(湖广话,现代普通话)进行,演唱者在演奏中会边唱边击打打击乐器,如京胡、笛子等,增添了音乐的活力。
演唱特点独特,有时会提高八度,融入了莆仙音乐和南音的演唱技巧,使歌声充满力量与柔美。谱曲则较少使用锣鼓,主要依赖板或木鱼鼓的强拍,常见于多首曲牌的联缀或板式变化的结构中。乐队以江南丝竹乐器为主,但融入了闽南、莆仙音乐的特色,如月琴、三弦、双清等。
泉州北管的代表性曲牌有【四大景】、【采莲】等,谱曲则有【六串】、【草琴】等。其演唱语言使用"宫话",反映了其传入时的文化交融。乐器方面,北管沿用了江南丝竹乐,但也融入了独特的自制乐器,如(左人右尺)胡、双清和瓢胡等。自清光绪八年起,北管在泉州的各种节庆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化妆游行、迎神等活动,备受当地官吏、文人喜爱,享有"天子传音"的美誉。
泉州北管,泉州当地音乐形式。泉州北管音乐,又称北管,与南音并称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是广泛流传于泉港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也都有北管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