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两篇文章,我们逐步学习了天干知识。天干地支是风水学的重要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深入学习风水。希望大家认真理解并记住这些知识。
今天,我们将继续分享风水基础知识,探讨“十二地支是什么?”这一主题。这部分内容同样重要,我计划分为两篇来介绍。上篇将涵盖十二地支的起源、含义、五行阴阳属性、对应的属相、时间和方位、季节等六个方面。下篇将讨论十二地支与身体的对应关系、地支生旺以及十二地支的刑冲合会关系等更复杂的内容。
一、十二地支的由来
关于天干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1、发明于天皇时期
明代著名史学家万民英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提到,天干地支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天皇时期。当时,天皇兄弟十三人命名了干支,除了中央的天灵氏外,还有十二位兄弟,分别是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阉茂、大渊献。天皇以十兄弟为十天干,以阉茂、大洲献配入十二地支,另外十名(后来的地皇兄弟名)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合为十二地支。
2、发明于黄帝时期
传说在黄帝时期,蚩尤扰乱民生。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而不能胜。于是黄帝筑坛祭天、方丘礼地。上天得以感应,便降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黄帝将十天干按照圆形排列,将十二地支按照方形排列,始以干为天,支为地,合光仰职门放之,得能大败蚩尤。后大挠氏利用十天干、十二地支配成六十甲子。
子曰困敦,丑曰赤奋若,寅曰摄提格,卯曰单阏,辰曰执徐,巳曰大荒落,午曰敦牂,未曰协洽,申曰涒滩,酉曰作噩,戌曰阉茂,亥曰大渊献。
二、十二地支的含义
十二地支与十天干相似,其顺序也蕴含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寒气收缩,阳气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阳气在地下演化万物,准备出来。
卯是茂,言万物从地下冒出。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覆盖万物。
午是仵的意思,阴阳相交,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昧,太阳开始偏斜,万物皆成。
申是伸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伸展成熟。
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
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
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三、十二地支所对的五行、阴阳、季节、方位、时间与属相
1、十二地支所属的五行阴阳
亥⼦同属⽔,⼦为阳, 亥为阴
寅卯同属⽯,寅为阳, 卯为阴
巳午同属⽕,午为阳, 巳为阴
申⾣同属⾦,申为阳, ⾣为阴
戌未同属⼟,戌为阳, 未为阴
⾠丑同属⼟,⾠为阳, 丑为阴
2、十二地支所对应的方位与季节
寅、卯月为春季之正、二月,是东方风木之气当令之时。
巳、午月为夏季四、五月,是南方火热之气当令。
申、酉月为秋季七、八月,是西方燥金之气当令。
亥、子月为冬季十、十一月,是北方寒水之气当令。
辰、未、戌、丑分居春夏秋冬四个季月,皆是中央湿土之气寄于四时月份。
3、十二地支所对应的时间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03时)。
【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23时)。
4、十二地支对应的属相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属猴;酉鸡;戌狗;亥猪。
本篇内容为十二地支的基础知识,无太大难度,希望大家阅读掌握,期待下篇分享进阶知识,希望大家关注!
声明: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