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人的资料

300字就行

周树人就是鲁迅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6-04
鲁迅的童年(根据资料改写)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他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第2个回答  2006-06-01
鲁讯先生,从他来到这个世界至今,整整一百二十年过去了。而他离开我们也已经快六十五年了。

与悠长的人类历史比,人的一生真的短暂。以致于倏然间,我们存在于世上只是微乎
其微、很不起眼的一个时点。

然而有那么一种人,尽管他的生命早已结束,然而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鲁讯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鲁讯是一颗闪亮的明星。他以其独特的方式,抨击黑暗,给予苦难之中的人民以深切的同情和安慰,他呼唤沉睡的民众,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讯,这个光辉的名字,必将同许多伟大的祖先一样,光耀着我们这坚强然而多灾多难的民族,并历久弥珍。

鲁讯是学医的。他最懂得,要找到疾病的根源必须先做好解剖。他曾在信中对好友讲起他解剖矿工尸体时看到黑肺的感受,讲他不愿意解剖无辜的婴儿等等。从中,我们可以感触到先生那鲜明的爱憎和仁慈的心。他正是象用手术刀解剖病人一样,用他犀利的笔,解剖着我们这个古老大国的病体,剔除障碍她健康的病灶。

鲁讯给人的印象是尖锐、刻薄的。这故然有他性格上的原因。但是,面对着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和在它长期压抑下已经麻木了的国人,不那样矫枉过正能足以触动人们那迟钝了的神经吗?面对无耻之尤的谣诼中伤,面对反动势力的疯狂围剿,仅从求得自身生存的角度讲,不尖刻一点足以自保吗?今天,养尊处悠的我们,故然可以不尊重历史地去肆意评价鲁讯。但是请问:假如你身处先生那样险恶的际遇,是否比先生更能“豁达”以应对?

老实说,我很欣赏林语堂先生的幽默、洒脱和从容处世的人生态度。就修身养性来说,他是应效仿的楷模。但是,当鲁讯先生以痛打落水狗的勇气对群小给以迎头痛击时,语堂先生在一边不冷不热地大讲“fair play"就不能不令人怀疑他的真实用意了。对这种行为,鲁讯先生在他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里的评价是误人子弟。我看,鲁讯非但不刻薄,倒是很友善、很仁厚的呢。

有人说,鲁讯终其一生,也就写了那么几篇杂文,没有一个长篇,不能称为文学大师。哈哈,足下以为文学是什么?是你们呆在家里,捧着自己“三寸金莲”的无病呻吟?还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喧嚣?或者是“天使有了欲望”后,对众生意淫式的调戏?

纵观世界上那些大文学家,有哪一个不是把他们的目光透射到社会的下层角落,有哪一个不是以他们的深邃思想永垂后世呢?不要说鲁讯还有小说、还有他讲的“故事”。就如那些自以为开创了中国文学新天地的人们所说,鲁讯不会写小说,那么,光凭他的杂文,也足以挺立于近代中国文化巨匠之列吧。那些不知自己斤两的人,你又有什么资格给这样一位文化伟人泼脏水呢?!

“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能以这样犀利、精练的文字写小说,中国也唯有鲁讯了。我曾被《狂人日记》深深打动。要知道,那时我还仅是个上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不懂政治,不懂阶级分析,也没有许多功利意识。

记得那是一种竖排版的书,大概是中华书局出的吧,是《彷徨》、《呐喊》合订本。读这种繁体的“古”书完全出于自愿。从祥林嫂,从那个被黄包车撞倒的不知名的老妇人,我读出先生对受压迫妇女深深的同情。她们,是中国受压迫最重,苦难最深的一个群体啊!

据鲁讯先生好友许寿裳先生讲,鲁讯是有写长篇的计划的。为了拟划中的《杨贵妃》,他进行了大量准备,对唐朝的风物人文、典章制度都有考证,还形成了一些腹稿。

我敢说,如果上苍假以先生时间,让他如愿以偿,他的《杨贵妃》绝不会仅仅写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它一定会对那些为生存而不得不变形的社会弱势群体给予更多更全面的关照。

确实,鲁讯先生的有些文章读来拗口,标点用得也有不太规范的地方。但任何一个有点文化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鲁讯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文化受清朝统治阶级严重摧残而百废待兴,新文化运动创始之时。一个受传统文化熏陶极重的人,能够积极倡导白话,并身体力行地写出许多白话小说、杂文,已是难能可贵了。翻翻那一时期白话大师们的作品,有谁不带一些旧的痕迹?

对任何事情,我们评价它,对待它都不能不考虑历史的局限。对鲁讯也一样。今天,我们穿着光鲜的服装登堂入室。殊不知,原始人类可是只围一块兽皮住山洞的呢。我们能因为他们曾过着野蛮生活就不承认他们为自己的祖先吗?

文艺的进步需要批评。但决不是无端的谩骂和小人得志的指责。那些不肯虚心下来研究鲁讯,却硬要对他说三道四的人,不仅不会从对伟人的非礼中捞到任何好处,相反,只会越发暴露他们自己的浅薄和无知。

鲁讯先生的伟大,在于他的写作不仅仅是为自己,更是为他所热爱着的人民。他的尖刻的外衣下,是一颗痛苦的、悲天悯人的、博爱的心。如果没有这种超脱了肉体、阶级的爱,他就不可能杜鹃啼血一般地,为人性的觉醒呐喊不息。

鲁讯先生的伟大,在于他的写作不仅仅是为他那个时代,他以同时代人所少有的睿智和勇气,以他大学者的渊博知识,深刻揭露几千年压迫中国人民的腐朽文化的罪恶,为帝权政治敲响了丧钟。

我们学习鲁讯,就是要学习他那种敢与一切阻碍历史发展的反动势力和腐朽思想做不妥协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鲁讯是塑造中国人民灵魂的巨匠,是召唤中国文化复兴的先锋。

鲁讯,中国人民的导师,知识分子的骄傲!
第3个回答  2006-06-01
周树人

周树人 (1881~1936)原名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曾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矿务铁路学堂学习,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3月东渡日本留学。他的第一篇论文是《中国地质略论》,光绪二十九年发表于日本东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附有中国石炭田(煤田)分布略图一幅。又发表《说鈤》一文,这是我国最早介绍法国居里夫人发现镭的经过的论文。他和同学顾琅编写了《中国矿产全图》。光绪三十三年,他撰写了《科学史教篇》、《人之历史》,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及其发展史略。民国19年(1930年),他翻译了《药用植物》,该书采用现代科学分类方法,对167种生药的有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原植物的形态和分布都作了简要的说明。

参考资料: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454/node60366/node60527/node60531/userobject1ai55874.html

第4个回答  2006-06-01
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严九郎 (林思云译)
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支那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如果留下来当时的记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记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虽然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如果过世的妻子还在世的话,或许还可以回忆起一些事情。

前年,我的长子藤野达也在福井中学时,主讲汉文的管先生对他说“这本书上写了你父亲的事,你拿去看看。如果真是那么回事,给我们也讲一讲那些事情”。

于是长子达也借回了周君写的书让我看,这些作品似乎都是佐藤翻译的。

这以后大概过了半年,管先生来和我会面,也谈到了书中所讲的那些事情。

从管先生那里,我知道周君回国之后成了优秀的文学家。管先生去年去世了。

听说在姬路师范当老师的前田先生也说过周君的一些事情。

让我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象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

周君临别时来我家道别,不过我忘记这次最后会面的具体时间了。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真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和周君一起照过像。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周君文中写了我照片的事情,被他一写,我现在也很想看看自己当时的样子。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支那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支那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支那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周君在小说里、或是对他的朋友,都把我称为恩师,如果我能早些读到他的这些作品就好了。听说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联系上的话,周君会该有多么欢喜啊。

可是现在什么也无济于事了,真是遗憾。我退休后居住在偏僻的农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尤其对文学是个完全不懂的门外汉。前些天从报纸上得知周君鲁迅去世的消息,让我回忆起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不知周君的家人现在如何生活?周君有没有孩子?

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