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吴川文化的起源”

吴川:广东省吴川市(粤西地区,属湛江管辖)

鉴江、袂花江、三丫江,三水交江在这昔有“小佛山”美誉的江心小岛,江水倒映着吴川人忙碌的身影:多元文化交汇的小三江文明。

以昔日的江心岛梅录为代表的吴川文化,确有其独特而耀目的一面。
传统区域仅10平方公里多一点的梅录,在唐朝便有“太平、龙� 、铺脚三圩江并设”的盛况,以致“百里轮履,跨江而来”,将河床水浅处,辗为堤路,如今梅录的横塘路便是当时这一盛况的见证物。
梅录头的古树下,古镇的祖庙修葺一新,和四大名镇佛山一样奇特的是,梅录诸多族群共一祖庙。当地民谚是这么说的:“先有康王,后有祖庙,先有祖庙,后有梅录。”梅录祖庙供奉的康王即北宋抗辽名将康保裔。史料对这位祖籍洛阳的中原名将大加浓墨,蔡东藩的《宋史演义》中还有着《康保裔血战亡身》的回目。与周边县区相比,吴川比比皆是的康王庙显得有些独特,康王庙,一般都集中在中原地区。在吴川,与康王庙一样源自中原的还有晋代太康初年王氵睿始建于博铺村的茂山书院,这王氵睿正是刘禹锡诗中“王氵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一时收”的主角,怀文韬武略,避朝祸于博铺,开当地教化。

如果说,中原诸子百家予吴川人正气、智慧、思辨,那么,古越文化给吴川带来的是强悍、和纳、团结。长岐镇梧山岭贝丘遗址揭示,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先民便繁衍生息于此。吴川秦属象郡,汉属南越,南朝归属高凉县。高凉文化是古南越文化的分支,至今,吴川仍有不少宗族源自高凉,因纪念夫人和睦汉俚统纳千洞渠帅而设的冼太夫人庙香火缭绕。尚武的吴川人将这种强悍、团结,演变成飘色活动中的“舞貔貅”、“人牌舞”。梅录街头人们对小偷群起而攻的场面,“梅录佬打贼”的典故,直到今天,依然令宵小胆寒。

三江交汇,一面临海,耕海自然而然成了梅录人的传统职业之一,历史上的两次闽人南迁,使以泉州为中心的古代海洋文化,迅速在吴川得到秉承和光大。第一次是南宋皇族遗裔为逃避元兵追杀,由闽入粤,由雷入琼,护驾的十万福建军民在粤西大量散落;第二次是明朝海禁,耕海的闽人被迫上岸,流落高雷者不少。至今,吴川除了吉兆村保留下神秘的方言“海话”外,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典型象征——天后庙,在民众中得到普遍的尊崇。天后又叫妈祖,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被渔民视为海上保护神。海洋文化的秉承和光大,开放、开拓、兼容、创业的精神特性及商贸能力在吴川人身上得到体现。

鲜为人知的广信文化(即岭南学者所称的南江文化)的南渐之地。古广信位于梧州、肇庆、云浮一带,是两广之宗,无论是唐分岭东岭西两道,宋设广东广西两路,均以广信为界。史志记载及考古发现证明,广信——鉴江是楚人和中原汉人进入雷州半岛海港徐闻的要道。在芷寮古港外,一艘大型的明代商船静静地躺在海底。芷寮商港位于鉴江出海口,兴于明朝万历年间,当时广州、潮州及福建甚至在外国都有商船到此贸易,有“金芷寮,银赤坎”的说法。鉴江水系沟通广信与粤西,山货源源不断随江运至梅录、芷寮,古华南山区文化的重要代表——广信文化,随江交融到吴川。山区文化赋予人们刻苦、忍耐、勤奋、上进的精神特性。

中原、古越、海洋、广信四大文化的交汇,文化赋予吴川人的精神特性在生产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古越文化尚武崇勇,吴川人乱世则投身行伍,将星闪耀,盛世则不惜涉险地僻壤,立家创业;中原文化尊儒重教,使当地文教日兴,学者仕人并起;海洋文化带来发达的手工业和贸易业,成了今天不少吴川人发家的基本技能;广信文化带来的勤苦奋发,使众多吴川人“先苦后甜”。

部分岭南学者俯览了兼容博蓄的多元文化打造出独特而璀璨的吴川文化后,一度使用了“小三江文明”来形容:言于天时,吴川人敢为天下先,从林怀兰冒生命危险率先将番薯带回国内平息饥馑,到陈兰彬首办中国留学生,首驻使美利坚,再到陈华首开内地民营企业家邀超级大国卸任总统来华演说之先河。言于地利,在国内经济版图上,吴川人已经独领羽绒、海蛰业螯头,全球每三个人便有一人能穿上一双博铺鞋。言于人杰,则往者名人熙熙,近者巨贾攘攘。

文化寻根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像从清嘉庆年间就在梅录街道盛演的闹元宵活动的持续不息。在吴川撤县设市十周年之际,当传统民俗文化的“一节(元宵节)”再度牵手事关发展大计的“一会(经贸洽谈会)”,吴川人开始审视传统文化的软肋。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12535277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5
粤西的民族一向很复杂,很难高清楚它的来龙去脉.我对历史不是很了解,今天看到论坛上有人说雷州话就是福建莆田话,我就不是很敢苟同.我们吴川大部分人的祖先都是从福建移民过来的(我也是听老前辈说的,具体的族谱我没看过),即使今天吴川很多地方还保留着福建的色彩,比如梅录的漳州街,祖庙等!
大概两千年前,由于战乱和饥荒种种原因,中原地区和人多地少的福建先民被逼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当时比较荒凉的广东,可能我们当时的祖先说的不是现在的雷州话和吴川话,当时的粤西的土著人主要是俚族和黎族,俚族主要分布在鉴江流域,黎族可能分布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活,必须要融入当地的人民中去,就在此时,先民分了两派,一派融入俚族去,一派融入黎族去,由于鉴江流域交通比较发达,和外界联系比较密切,经过几千年的影响和变化,形成今天的白话;而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由于交通相对比较落后,和外界联系交流较少,和当地的黎族形成今天的黎话,语言变化很小.这是为什么黎话和福建话,潮汕话比较相似的原因.
第2个回答  2008-12-15
莽莽春水缓缓流过梅录这片肥沃而拥挤的大地,滋润着这个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曾名噪一时的千年古镇。
鉴江、袂花江、三丫江,三水交江在这昔有“小佛山”美誉的江心小岛,江水倒映着吴川人忙碌的身影:拉横幅的、描红的、贴绿的……宛如一幅新的《清明上河图》
寻根...多元文化交汇的小三江文明。
以昔日的江心岛梅录为代表的吴川文化,确有其独特而耀目的一面。
传统区域仅10平方公里多一点的梅录,在唐朝便有“太平、龙� 、铺脚三圩江并设”的盛况,以致“百里轮履,跨江而来”,将河床水浅处,辗为堤路,如今梅录的横塘路便是当时这一盛况的见证物。
梅录头的古树下,古镇的祖庙修葺一新,和四大名镇佛山一样奇特的是,梅录诸多族群共一祖庙。当地民谚是这么说的:“先有康王,后有祖庙,先有祖庙,后有梅录。”梅录祖庙供奉的康王即北宋抗辽名将康保裔。史料对这位祖籍洛阳的中原名将大加浓墨,蔡东藩的《宋史演义》中还有着《康保裔血战亡身》的回目。与周边县区相比,吴川比比皆是的康王庙显得有些独特,康王庙,一般都集中在中原地区。在吴川,与康王庙一样源自中原的还有晋代太康初年王氵睿始建于博铺村的茂山书院,这王氵睿正是刘禹锡诗中“王氵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一时收”的主角,怀文韬武略,避朝祸于博铺,开当地教化。
如果说,中原诸子百家予吴川人正气、智慧、思辨,那么,古越文化给吴川带来的是强悍、和纳、团结。长岐镇梧山岭贝丘遗址揭示,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先民便繁衍生息于此。吴川秦属象郡,汉属南越,南朝归属高凉县。高凉文化是古南越文化的分支,至今,吴川仍有不少宗族源自高凉,因纪念夫人和睦汉俚统纳千洞渠帅而设的冼太夫人庙香火缭绕。尚武的吴川人将这种强悍、团结,演变成飘色活动中的“舞貔貅”、“人牌舞”。梅录街头人们对小偷群起而攻的场面,“梅录佬打贼”的典故,直到今天,依然令宵小胆寒。
三江交汇,一面临海,耕海自然而然成了梅录人的传统职业之一,历史上的两次闽人南迁,使以泉州为中心的古代海洋文化,迅速在吴川得到秉承和光大。第一次是南宋皇族遗裔为逃避元兵追杀,由闽入粤,由雷入琼,护驾的十万福建军民在粤西大量散落;第二次是明朝海禁,耕海的闽人被迫上岸,流落高雷者不少。至今,吴川除了吉兆村保留下神秘的方言“海话”外,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典型象征——天后庙,在民众中得到普遍的尊崇。天后又叫妈祖,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被渔民视为海上保护神。
海洋文化的秉承和光大,开放、开拓、兼容、创业的精神特性及商贸能力在吴川人身上得到体现。一名在吴川创业的雷州籍建材商这么说:“吴川人最可怕的是一种兼容,不论你是哪个地方,操那种语言的人,吴川人就能和你搭得上话。”在国内城市,活跃着20万吴川人的身影。在吴阳的芷寮村,成年男子大多外出创业,留守的是妇女儿童,村里人手机号码前七位数字五花八门,村民的联系电话册上,留下的区号超过100个,人们戏称,在芷寮找村民要拨长途电话。
同样是芷寮村,还是鲜为人知的广信文化(即岭南学者所称的南江文化)的南渐之地。古广信位于梧州、肇庆、云浮一带,是两广之宗,无论是唐分岭东岭西两道,宋设广东广西两路,均以广信为界。史志记载及考古发现证明,广信——鉴江是楚人和中原汉人进入雷州半岛海港徐闻的要道。在芷寮古港外,一艘大型的明代商船静静地躺在海底。芷寮商港位于鉴江出海口,兴于明朝万历年间,当时广州、潮州及福建甚至在外国都有商船到此贸易,有“金芷寮,银赤坎”的说法。鉴江水系沟通广信与粤西,山货源源不断随江运至梅录、芷寮,古华南山区文化的重要代表——广信文化,随江交融到吴川。山区文化赋予人们刻苦、忍耐、勤奋、上进的精神特性。吴川文化人欧锷是这么回忆的,“小时候,我们沿江而上,在高州念书,山里的同学很刻苦,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但他们很羡慕吴川人,说高州府城读书厉害,怎么没有出状元,广东九个状元,粤西就一个吴阳林召棠。”
中原、古越、海洋、广信四大文化的交汇,文化赋予吴川人的精神特性在生产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古越文化尚武崇勇,吴川人乱世则投身行伍,将星闪耀,盛世则不惜涉险地僻壤,立家创业;中原文化尊儒重教,使当地文教日兴,学者仕人并起;海洋文化带来发达的手工业和贸易业,成了今天不少吴川人发家的基本技能;广信文化带来的勤苦奋发,使众多吴川人“先苦后甜”。
部分岭南学者俯览了兼容博蓄的多元文化打造出独特而璀璨的吴川文化后,一度使用了“小三江文明”来形容:言于天时,吴川人敢为天下先,从林怀兰冒生命危险率先将番薯带回国内平息饥馑,到陈兰彬首办中国留学生,首驻使美利坚,再到陈华首开内地民营企业家邀超级大国卸任总统来华演说之先河。言于地利,在国内经济版图上,吴川人已经独领羽绒、海蛰业螯头,全球每三个人便有一人能穿上一双博铺鞋。言于人杰,则往者名人熙熙,近者巨贾攘攘。

审视...激烈竞争下的人文软肋
文化寻根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像从清嘉庆年间就在梅录街道盛演的闹元宵活动的持续不息。在吴川撤县设市十周年之际,当传统民俗文化的“一节(元宵节)”再度牵手事关发展大计的“一会(经贸洽谈会)”,吴川人开始审视传统文化的软肋。
腊月二十八的梅录街头,一位正在研墨为顾客书写春联的老先生嘟囔着:“你知道‘吴川’两字怎么解吗?吴字篆书形状是一个人回头张大嘴巴大声说话,川为水,水为财,吴川人到外面发了财回来说话就很大声……”老先生说,他的儿子和儿媳妇都是搞美术的,字画不及他,但独生子小两口在昆明搞装修设计赚钱比他强多了,儿子现在回家过年说话的声音比以前大多了。
这位老先生的身后,是一片密密的老城旧屋,旧屋之间紧紧相连,连条缝都没有。
“老梅录”说,梅录的老房子之间从来不留缝。繁华的千年古镇,弹丸之地人丁兴旺,周边乡镇的人们“打爆头也要在梅录置一块地”,使该地寸土寸金,人们在建房子时自然舍不得在自己的地里留缝透气。因人口高度密集,梅录人在当地谋生过早进入激烈竞争的环境中。高度的竞争,一方面使吴川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生存、发展的能力大增,另一方面,高度的竞争带来的高度的独立性也使他们很难形成集约规模。
一位吴川商人这么描述,“在吴川作生意,人人都想当老板,‘老窦和仔都无份夹(父子都难合伙)’!”这位商人一家十年前便有了一家资产三百万元的工厂,现在,他掌控的资产不到五百万元,并非是发展慢,十年来,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先后将厂分拆成七八个小厂,各自经营去了。
改革开放初期,吴川与温州并驾齐驱,“北有温州,南有吴川”。现在吴川本土企业的规模、技术含量已难望温州项脊。
如何增强吴川人的合力?成了“一节一会”的一个潜在的议题,吴川人正审视着传统文化的软肋。
思路...弘扬先进文化寻求精神合力
几乎在国内所有的大型文化节会中,都亮出这样的主旋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审视了传统文化的软肋后,吴川人给今年“一节一会”注入了新的内涵:弘扬先进文化,寻求吴川人精神合力。
无可置疑,璀璨的小三江文明,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使吴川人常常烙上恋乡情结。无论工作地处远近,年例、元宵都要想方设法回乡看看。
我觉得吴川不该太怀念这些陈年旧事了,真正的现代吴川人没几个记得的!
实话,我们只记得和崇拜陈华龙观生等在外争了大钱的人物,他们的确代表了吴川敢冲敢闯的个性!
现阶段的吴川情况比较尴尬,失望的人比有希望的人要多,这点有待大家去清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