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美感的主要内容

如题所述

旅游资源的范围极广,因而其所涉及的美学问题也极为广泛,包括了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艺术美等等。这里我们只能就其主要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形态美

无论自然存在还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无不以某种形态而存在,包括体量、形状、色彩、线条、结构等,即使抽象的因素也须通过多种具体的因素以及人们的态度表现出来。所以万物无不与形态有关。形态美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其次也会引起人们的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的反应。

按照我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形态美包括以下几种:

1.雄

即通常所谓雄伟、雄壮、壮丽、宏伟、雄浑等。举凡能够产生“雄”的事物,必然其体量高而大。人们常须用高仰角来观看,有压顶之势或铺天盖地、席卷一切之态,是巨大的力的展示,具有动人心魄的气势。如常被称为“天下雄”的泰山、浩瀚的海洋、汹涌的江河、巨大的建筑物以及社会中力量悬殊的搏斗等。这里对比的规律也在发挥着作用。雄伟之美会使人产生仰慕敬畏,增人豪情,催人奋进。

2.险

即通常所谓险峻、陡峭、岌岌可危等。举凡能够产生“险”的事物,必然高挺而陡峭。人处其上即如凭虚蹑空,稍有不慎即会有生命之虞,常令人胆寒心惊。当然,必须是“有惊无险”,否则就会造成美学上所探讨的“悲剧”了。华山有“天下险”之称,即因其为海拔2200米,且四壁陡峭如刀削斧劈,“华山自古一条路”(现今已不只一条),而路宽几乎不容置足,以至出现了“韩愈投书”的典故。黄山“鲤鱼背”、武陵源“天生桥”以及“三根马尾吊半空”的浑源悬空寺等,均堪称“险”的代表。险峻之美激励人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奋力进取。

3.幽

即通常所谓幽深、幽静、幽邃、幽暗、清幽等。“幽”一般系指整个环境而言。举凡能够产生“幽”的事物,其形势必曲、必静,也多数光线较暗,游人的视野受到局限,即“曲径通幽”“青城天下幽”,是因为青城山竹树繁茂,山路曲折而静谧,人行山中,瞻前顾后皆疑无路,竟难辨身处何地。其他如峨眉山黑龙江栈道、雁荡山筋竹涧、武夷山桃源洞等处亦以“幽”取胜。“幽”有“移步换形”之妙,同舒朗旷远成为对照,可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所以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常使用此种手法。“幽”的环境使人超然物外,可助人潜心静思,最宜养性颐情。

4.秀

即通常所谓秀丽、秀美、优美、柔美等。“秀”一般指体量较小、结构匀称而且线条柔美、富于弹性的事物。美术家和诗人都曾指出蛇形(波形)曲线是最优美的。在山地中,还应当有茂密的植被和多云雾,即所谓“得云烟为秀”。峨眉山素以“天下秀”著称,“峨者高也,嵋者秀也,峨嵋者高而秀也”。因为峨眉山主峰虽高3099米,然而其大多数地区山势蜿蜒起伏,且植物蓊郁,岩石较少裸露,林木随风偃伏,形成富于弹性的曲线,这与以奇险著称的山地不同。峨眉又多山岚云雾。故其虽高而人们仍认为“秀”才是其最突出之特征。我国南北风光的总特点常被冠以“北雄南秀”,其中主要原因即在于南方多烟雨且植物繁茂。推而广之,人们也常用“秀丽”来形容南方人,特别是南方的女性,即因其体态娇小、性格温柔。秀美之境使人心绪平和,利于愉情养神,感到陶然自得,舒畅自由。

5.奇

即通常所谓奇特、奇丽、奇绝、怪诞、诡异等。举凡能够产生“奇”的事物,或因其数量稀少难觅,或因其特色突出形态特异,或因其互相配合构成出人意料之情景。

黄山有松、石、云、泉“四绝”,为世间少有,更兼都集中于一山,难怪黄山素有“天下奇”之称了。其他如桂林的“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承德的磬锤峰、泉州的“碧玉球”、新疆乌尔禾的“魔鬼城”、津巴布韦的“奇石公园”等,虽然它们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是世界少有的。各地泉水并不少,但能定时而涌流的间歇泉不多,其他“鱼泉”、“桃花泉”、“水火同源泉”等则属于世所罕见。人文旅游资源中也不乏此种奇特之物,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月牙湖”、五台山的“滴水殿”、广西容县柱脚竟悬空不落地的“经略台真武阁”、甘肃武威古雷台出土的汉代“天马”等,构思之巧妙均出人意料。“天马”甚至被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它们或体现了自然界的天斧神工,或表现出人类的奇思巧构。

有时某些因素的巧妙配合更有出奇之妙。如泰山“仙人桥”,系三块巨石在跌落过程中偶然挤压在一起,形成凌空的“桥”。雁荡山有二峰相临相对,而在高处正有一圆石夹在其间,故称为“含珠峰”。北京慕田峪长城有“鸳鸯松”,一干而二枝,奇在其一枝为油松,另一枝为马尾松,而且天衣无缝。泉州“天侣呈瑞”与其相似,只不过主体为榕树,斜枝为重阳木。云南某地有“榕裹塔”与“塔裹榕”。二者相距不远。前者为榕紧紧地将佛塔包裹住如塔建榕腹;后者则榕从塔中长出,塔被涨裂而不倒。北京房山有“花盆山”,紧倚一上大下小的高约3米之巨石生长一古松,自山下远望恰如花枝摇曳的花盆。黄山有一巨石形似喜鹊,其旁恰有一松,构成了“喜鹊登梅”(又称“喜上眉梢”)。《徐霞客游记》载湖南龙洞内景象:“池益大,水益深,水底白石如龙,首顶横脊,尾拖池中。有圆石大如斗,崿插水中,石出水者亦尺许,密依侧龙,真颔下物也,珠旁又一石,大倍珠,中凹如臼而平水,曰‘珠盘’。”石、水二者相互关联构成了包括池、龙、珠、盘的一幅天然画图,世所罕见。

奇特美启迪人的智慧,激励人们勇于创造和敢于超越的精神。

6.旷

即通常所谓旷远、辽阔、敞旷、浩渺、空阔等。举凡能产生“旷”的事物,皆为人们的视线没有阻隔,放眼四望茫无际涯。如浩渺的水面、苍茫的原野、居高而望群峰等。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杜甫《望岳》:“会当凌绝峰,一览众山小。”古诗《敕勒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所描写的均为旷景。旷景具有雄浑、博大、深沉、单纯之势。单纯不是单调,单纯中包蕴着小的变化。在单纯与变化的协调中透出无限生机。现代人的生活空间狭小,视野多受到阻碍,因而旷远美使人解脱忧烦,心胸开阔,心情豁达,行事干练。

7.野

即通常所谓天然未凿、富有野趣、古朴等。举凡能产生“野”的事物,必须是纯属自然,妙境天成,“天然无雕饰”,或保持较古朴而少受现代文明影响者。它同上述各种美必须是凭借某种特殊的自然条件或人为努力,只在特定地域才存在者相反。例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名氏的《水调歌》:“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等,是大漠荒原之野。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是山林之野。李白《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是深山之野。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是边塞之野。还有美人天生丽质、村姑淳朴无娇,性格质朴、憨厚等,也常可称为“野”。现代文明的负面影响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重返大自然”的渴望,故当今野趣更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野趣富有自在之情,自由之趣,苍凉之慨,悲壮之叹,使人童心不泯,使人率真磊落,人处此境会很自然地抛开了社会生活中的等级高低、贫富差别等妨碍人们交往的观念。故探险旅游、访古旅游、采集旅游、自然保护区旅游、森林旅游、绿色旅游、野营野炊旅游等日益兴旺。

二、色彩美

色是物的基本属性之一,凡物有其形即必有其色。山水草木,鸟兽虫鱼,朝辉夕阳,虹霓海市,矿物宝石,建筑和服饰,工艺美术,无不以其色彩而引人注目,有些还是主要吸引力所在。

色彩在构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它超过了形象的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事物的形象,而赋予它特有的神韵。红叶自古受到人们的赞赏。其实有些红叶树本身并不很美(如黄栌)。但当满山一片火红的时候,人们并不着重欣赏其个体的形象,而是从其整体上感受到了生命的蓬勃活力。正象杜牧《山行》所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季的山野,黄红(某些变色树叶)白(白桦树干和芦花等)绿(长绿树),色彩斑驳,较之其他季节尤为动人。“香雪海”(梅林)、林海雪原以其纯白洁净而富有魅力。野花野草的形象往往不能与仙苑奇芭媲美,然而当大地上呈现花团锦簇景象时,其魅力绝非玩赏单独的一支名花可比。九寨沟的山美、水美、树也美,然而给人影响最深的却是其斑斓缤纷的色彩。

黑也是一种颜色,尤其是它能够有力地衬托出亮色的美。例如夜空的皎月和星光、城市的灯火、建筑物的轮廓灯、霓虹灯,车船在夜间行驶的轨迹等。一切无关的因素都被黑色遮掩了,从而使明亮的色彩更为突出醒目。这正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所描写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某些城市(例如香港、重庆)的夜景比白天更有魅力的原因即在于此。

心理学家和医学家都证明,色彩最能够影响人的情感,而且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情和生理变化:蓝色使人感到宁静和满足,使血压平稳;绿色使人感到安祥、快乐,利于养目;黄色代表时尚与进取,使人振作;红色则使人兴奋,脉搏加快,血压上升,使人联想到权力;绿色与红色配合更使人振奋、激动。

按照色彩对人的情绪和生理影响的不同,一般常将其分为冷色调、中间色调和暖色调。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颜色还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如红色代表热情、革命和尊贵,绿色代表和平与安全,白色代表纯洁和高尚,黑色代表悲伤与死亡,黄色代表珍贵,象征着君权和高贵。色彩的这种社会意义在建筑、服饰和艺术上被广泛地应用着。

当然,不同国家或地区对某些颜色的理解有差别,这是必须认真对待的。

在旅游接待中注意这一点,在饭店建设中亦不可忽视色彩的运用。餐厅不可使用黄色,因为黄色会使人厌食。某饭店以黑白二色为基调,在白墙上装饰着黑色饰物,工作人员身着黑色工作服。某饭店的正面轮廓为下直上尖,采用深色玻璃幕墙。都因而对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三、声音美

听觉和视觉同样是人的主要感觉器官。声音悦于耳与形象色彩悦于目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故常云“悦人耳目”。而且在人生的历程中,最后失去功能的是听觉。现在国外已经有专门录制了大自然的流水、鸟鸣、兽啸、风声、雨声等声音的录音带销售,足见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说明声音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且它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

海浪江流、涌泉瀑布、莺燕蛩蛙、林海松涛、空谷足音、鼓乐钟磬、人声天籁,自有节奏,各具其情。欣赏优美的乐器演奏和歌唱,人皆喜爱。登高一呼,群山响应,是游人的一大乐趣。声音效果有时还是某些旅游点的特色。俞越《九溪》诗真切地描写出杭州九溪十八涧的美景:“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东东丁丁泉,高高下下树。”这里既有形、色,也有声音之趣。浙江普陀山潮音洞有声若雷鸣之异,四川阆中“音乐崖”有步移声异之奇,峨眉山万年寺弹琴蛙可一唱百和,河北嶂石岩近年发现了高100米、长达300余米、弧度250度的天然回音壁,至于北京天坛皇穹宇和圜丘中央的“亿万景(影)从石”、山西永济普救寺舍利塔、洛阳齐云塔、四川潼南定明寺附近的石蹬道等,都是因有回音之趣而倍受游人青睐的建筑。在古典园林中,也常叠石为峡、为涧、为坝,植荷、种芭蕉,以获得声音之美感。即所谓“留得残荷听雨声”、“听雨轩”等。

由于人们感官之间的联系和美学上的对比作用,有时明明是寂静无声的世界,人们却仿佛听到了声音,即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而有时适当的声音却有助于创造幽静的气氛,此即所谓“鸟鸣山更幽”。

音色、音强,特别是节奏,很容易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柔美的声音,徐缓的节奏,使人松弛、沉静,有助于思维;激越的声音,跳跃的节奏,令人欢快激动受到鼓舞;而尖厉噪杂的声音、狂乱的节奏,则为噪音,使人焦躁不安,甚至引发疾病。频率极高的超声波,虽然人耳听不到,但有损于人体健康,更不必说曾被战争狂人实验过的“死声”了。

四、嗅味美

嗅觉和味觉可以使人感受外界的气味和滋味。芬芳的花卉、诱人的果品、甘醇的佳酿、丰盛的菜肴、草原和森林的气息等,都会引起嗅觉或味觉产生美感。主要是生理方面的快感,其中某些气味还对人的健康有利。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很注意制造嗅觉美,番禺余荫山房的主要建筑之一即为“闻木樨香”。而且此种美感不同于其他美感,它诱使人们去亲自品尝体验。所以美食、佳酿、名茶、鲜果都成为旅游中不可缺少的项目,若有甘泉也定然引起游人品尝的兴趣。当然,其乐趣绝非仅仅是为了果腹解渴,而是获得精神享受,并且它们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函。因为不仅它们的制作过程体现着文化,而且在享用过程中经常伴随着某种很能表现一个民族文化特色的礼仪,如有些民族的敬酒方式、进食程序等,有些还产生了文化素养很高的“道”(如“茶道”等),故成为对某种文化的体验。所以现今人们津津乐道于“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五、质感美

质感是物质的各种物理或化学属性——如硬度、温度、色彩、比重、弹性、韧性、光泽、光洁度、牢固度、稳定性等——对人的各种感官刺激所形成的综合印象。这对珠宝、玉器、裘皮、毛绒、绸缎、工艺美术品极为重要,自然界的冰雪、草原、岩石等有时也以特殊的质感而引人注目。

由于不同物质均有其特殊的质感,因而人们往往利用质感的作用,想方设法使普通的物质具有珍贵物质的质感,以提高其身价。如仿毛化纤织物、仿象牙塑料制品、仿金氧化铝制品、仿玉料器等。

质感美还使某些物质产生了特定的理念,使人们对其重视程度更甚于因质感本身而引发的感情。中国古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即是很好的例证。

在旅游开发中,为了求得与环境的统一和谐,人们也常常利用质感效果。如用水泥模仿竹木或岩石;用玻璃钢模仿汉白玉进行雕塑;用硅橡胶仿人的皮肤等。

六、动态美

世间万物都无不在运动。无论人的眼睛是否能够察觉,或是在个人的一生中是否有机会察觉。月换星移、云岫飘忽、江河奔腾、百兽出没、花木摇曳、车驶舟行、生命演替乃至大陆升降、岩石风化。这些都是运动。运动有相对性,云飞而山摇,车行而地转,就是明显的例证。这是其空间位置相对变化的结果。

须特别指出的是,有时相互间的空间位置并未改变,即一般所谓静止的物体,也能够产生动态。例如由于地壳和岩浆运动造成倾斜的岩石“层理”(如武夷山的“五马奔朝”)或岩柱,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动石”,由于岩石纹理与植物共同组成的某种形态(如桂林漓江沿岸的“九马画山”),某些绘画和雕塑品,中国建筑中的飞檐等,都给人以动感。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打破了平衡的规律。

现代有一种追求动态的倾向。例如有一些建筑为了取得动态效果而建造为倾斜(包括螺旋)以至倒三角形,服饰上的不对称等,艺术作品中更是经常利用这种审美特性来表现“动象”。

动态美使人活泼、有朝气,激励人进取。

七、形式美

自然界许多物体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其形状、线条、色彩等,都表现出整齐、对称、均衡、对比、节奏、多样统一的美。诸如岩石、矿物结晶体、冰雪、植物的花和叶、动物羽毛的花纹等多是如此。它们给人以美感,即形式美。

在人类社会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上述原则,并有所发展和创造。如在建筑、服饰、艺术等许多领域中都经常运用“黄金分割”、对比、对称、均衡、节奏、和谐等原则。优秀的建筑正是以此而被称为“凝固的乐章”。北京故宫、颐和园等都充分利用了这些原则形成了序幕→发展→高潮→结束,从而突出了其思想内涵。当然,和谐已经不仅局限于形式美,它更要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单体与环境的高度统一。这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尤为重要,特定的旅游资源必须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之中,否则将大失风采。北京天坛的意境就因周围环境前些年不适当的改造而被削弱。

形式美虽然主要通过线条、色彩、形体、力度与空间布局作用于人的感官,但更需要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才能够领会。

八、朦胧美

因为照明强度较弱、距离较远、能见度较低或被其他事物半遮半掩所造成的虚无飘渺、似有若无的形象而产生的美感。它同上述各种美感不同,上述各种美感都属于人们看得真、听得切、嗅得到、感受非常确切而产生的美感,而朦胧美则属于对象隐隐约约、半为感受半为想象而产生的美感。它多因为光线不足、烟雨飘忽、不同空气层的波动、水中倒影等原因形成。在此种情况下,观赏对象隐约模糊,似有若无,时有时无,飘忽不定。此种朦胧景固然使人不能一览无余,不能看清观赏对象的细部,但也因而掩饰了其某些不足,丰富了景物层次,加强了纵深感,产生了动态美,尤其是给人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使一切更为生动活泼。苏轼认为杭州西湖不仅“水光潋滟晴方好”,周围一切历历在目,而且“山色空蒙雨亦奇”,在烟雨朦胧中,一切都变得虚无飘渺,披上一层神秘奇妙的轻纱,所以更象那美丽无比的西施了。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王维《汉江临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园望断无觅处”等所描写的都是朦胧景物之美。“卢沟晓月”为“燕京八景”之一,其特色即是于月色朦胧中的卢沟桥最美,也正同游子的离情别绪相吻合。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云:“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是在自觉地运用朦胧美的效果。漓江美,而晨雾暮霭和烟雨迷蒙中的漓江更美。贺敬之将漓江描写为云中的神,雾中的仙。如果在旅游活动安排中,错过了这种时机,实为对旅游资源的浪费。朦胧美最能引发人的想象力,使人思维活跃,启迪人的创造能力。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12aa2010006i4.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