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也不是,无也不是,无有无无即是。”,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现象?

“有也不是;无也不是;有有有无,无有无无即是。”完整的……

这是禅宗的机锋,关键是先搞懂这里所说的“有”和“无”是什么意思?这里讲的有和无是同一层次上的东西,是对等的关系,但性质、状态相反。如同物理学中讲的暗物质,既不是我们理解的有,也不是我们理解的无,而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状态。这个问题只能比附说明!
例如禅定时的要求为空而不空,空中妙有,既不要有心,也不要无心。看似违反了逻辑规律,其实没有。不要有心,这个心指的是妄念;也不要无心,这个心指的是照心。
佛经中有许多这样看似矛盾的句子,有时指的不是同一种概念、有时指的却是同一种概念。再譬如佛法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亦空亦有,空有不二。
这个现象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说明了我们读佛经时不要总是用逻辑规律(人心)去思辨,它是超逻辑的,但不反逻辑。 为了你能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我再举三个禅宗故事——
一:
有两个僧人结伴去拜谒一位高僧,见面后,高僧问僧甲:以前你来过这里吗?僧甲答曰:没有。高僧说:你喝茶去吧!
高僧又问僧乙:你以前来过这里吗?僧乙测度僧甲的回答可能让高僧不满意,就答道:我以前来过。高僧对他说:您也喝茶去吧!
僧乙走后,使者不解地问:师傅啊!为什么僧甲说来过,您让他喝茶去;僧乙说没来过,您也让他喝茶去?高僧看了看侍者说:您也喝茶去吧!
二:
有两个僧人拌嘴,最后找到方丈评理。
僧甲先进入方丈室,把事情的始末缘由讲了一遍,方丈对他说:你是对的。僧甲高高兴兴地走了。
之后僧乙进来了,把两人争执的前前后后讲了一遍,方丈对他说:你是对的,僧乙心满意足地走了。
侍者不解地问:师傅啊,他们怎么都是对的,不可能嘛,有一个是对的,就必定有一个是错的,怎么可能都对呢?方丈对他说:你也是对的。
三:
有一个和尚自觉已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于是就云游天下。有一天到了江夏(就是武汉)的一户宅院前化缘,叩门后不一会儿,从里面走出一个老婆婆。
和尚说明来意后,老婆婆说:化缘可以,但你要回答俺两个问题,答对了,俺布施你。若是错了,那就不好意思啦,啊......和尚自负已大彻大悟,就满口答应了。
老婆婆问:宝镜在磨洗前如何?和尚答曰:光明不现。老婆婆又问:磨洗后如何?和尚答曰:照耀天地。老婆婆说:实在抱歉啊!俺不能做你的施主。和尚心里这个郁闷啊,真是难以言表。就无心思再云游了,找个地方想自己错在了哪里......
三年后,他认为自己已经想明白了。就又来到老婆婆家......老婆婆对他讲,俺老婆子还是那两个问题和规矩,咱再练练?和尚胸有成竹地说:练练就练练,谁怕谁呀!老婆婆说:宝镜在磨洗前如何?和尚朗声答道:晴川历历汉阳地;老婆婆又问:磨洗后如何?和尚答道:芳草萋萋鹦鹉洲。
老婆婆说:OK,你太牛了,我供养你没商量的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23
说有,则执著于有之相。说无,则执著于无之相。所以著于有、著于无都不对。有无是起用,是表相,是相对法。

用时有,不用则无。提起是有,放下则无。有无互动,而本心如如不动。这个能作用于有、能作用于无,而又不起有相、不起无相,有无俱遣,始终如如不动的本心才是对的。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2-11
有为无之始,无为有之母

这是一种假设

假设有定义为[不是],无也定义为[不是],那么没有[有]跟[无]的概念,就是[是]

就好像假设0和1都在一个圈子里,而定一圈子里的数字为[不是],那么圈子外边的数字自然就是[不是]范畴以外的定义,也就是[是]

不过这句话太形而上学了

但是实际上是和不是之间,有和无之间,有没有两者皆非的物质存在呢

这是莫比乌斯的抽象定义辨识根形而上学的也许又不一样了呢
第3个回答  2008-12-11
一切是空:是禅宗强调的..是指你的五官意识要空~因为人类的五官意识带著很大的执着(不智慧)...但是:神佛不空'宇宙不空'你的主元神不空(业力也不空)...永远存在...
第4个回答  2008-12-11
《红楼梦》中曹雪芹借宝玉曰: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续: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五祖接: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般若菠萝密心经》在常人口中念来为心经,念佛人称为无字经文,而修行的人则说为般若菠萝密心经。
相似回答